《百家讲坛》的栏目特色与“学术明星”养成
2009-04-01郝曼宁
郝曼宁
摘要《百家讲坛》作为中央电视台电视讲座栏目,在栏目生存的压力下,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由内容到形式的整体变革,逐渐开辟了搭建学院文化、大众文化和主流媒体三者桥梁的新局面。本文从普及大众的栏目定位、电视讲坛的多样化形式及“学术明星”养成等方面,试对《百家讲坛》栏目开辟的电视讲坛思路作些探讨。
关键词《百家讲坛》;电视讲座节目;学术明星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2001年7月诞生以来,《百家讲坛》曾一度收视率走低,可以说历经坎坷。在栏目生存的压力下,编导们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涉及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变革,逐渐开辟了搭建学院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主流媒体三者桥梁的崭新局面。
随着《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的开播,《百家讲坛》的社会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笔者试总结出该栏目的如下几个特点。
一、普及大众的栏目定位
在早期的定位里,《百家讲坛》走的是“文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路线,将观众群定位在受教育程度较高、欣赏品位不俗的知识阶层,主讲人选也瞄准了全国最好的学者、教授,选题更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命题。这样的栏目理念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学院教育(精英教育)的课堂外延伸,以高端学术讲座的姿态出现在媒介传播的信道上,渴望精英文化实现更加广泛的传播效能。而据央视收视率调查显示,初中文化水平的观众占收视观众群的第一位,对此,《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酝酿了栏目定位的调整和整体栏目理念的更新。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显然走了更加亲民的路线,对于主讲人的要求也是要让“15岁的中学生能听懂”(于丹在《百家讲坛——解读于丹》中谈到)。观众群的变更使大众文化普及覆盖了高端学术研讨,相应而生的就是主讲人的选择和讲授方式的变化。现在的《百家讲坛》寻找能够将文化命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读解给更广泛观众的主讲人,期待实现口语化传播经典文化的新传播方式。于丹和易中天就是其间的杰出代表,虽然对他们重读经典的方式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可以肯定的是《百家讲坛》及主讲人们在“文化走向大众”道路上无所畏惧地上下求索。
二、电视讲坛的多样化形式
相对传统的学院讲坛和电视讲座节目来说,《百家讲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多样化形式在节目中的巧妙运用。在节目中,图片、字幕、影像资料的穿插使用使得讲述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电视作为一种媒介,有其自身独特的传播特性,在每一期节目中,《百家讲坛》往往适时地插入人物肖像、相关背景或是影视剧的片段并配以恰当的音乐甚至是专门制作的画风诙谐的卡通片,用以总结、概括或图示主讲人的观点。描绘主讲人讲述的生动故事,补充和故事主干密切相关的信息细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品“三国”,讲到古代的脱靴之礼时,在讲台上亲自示范;于丹在讲《论语》心得时涉及古人的“坐”,用两只手的动作比划进行了形象的解释,诸如此类都是《百家讲坛》在电视讲坛节目的发展上求新、求变的积极尝试,也体现了该栏目所选主讲人不拘一格、有别于传统课堂讲授的独特风格。
三、“学术明星”养成
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很多人将《百家讲坛》推出的主讲人易中天、于丹的走红称为一种“现象”。所谓“易中天现象”、“于丹现象”也就是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一个“明星学者”,从一个普通的教授变成一个“超级教授”的过程。《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提出对主讲者遴选的三个标准:学术水平、表述能力和人格魅力。尽管于丹教授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后不断谦逊地表示,她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先贤的经典从内心唤醒了观众、读者,她所做的只是向大众传播了她理解的《论语》、《庄子》,用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种种郁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她纵观古今,信手拈来的潇洒自如和贯穿在讲述过程中的那一份气定神闲。
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成为新世纪学术走出大学围墙的新方式。孰深孰浅,众口难调也各有论断。易中天曾坦言“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面对公众和舆论的种种声音,所幸这些被称为“学术超男”、“学术超女”的“明星教授”依然独善其身,宠辱不惊。
电视栏目讲求如何满足社会大众的愿望,文化学者有普及经典、传业大众的担当,况且学术观点本来就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我们便没有必要对一个初露锋芒的电视栏目和引领大众走进文化经典的教授求全责备。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责任要实现,作为传播媒介的自身特性也要兼顾。既然讲述主题已明确定义为“《论语》心得”而不是“《论语》”,是“品三国”而不是“三国正史”。主观和个人情感的掺入自然在所难免。而我们所欣赏、认同的也正是主讲人对文化命题个性化的阐述和联系当下、结合自身经历娓娓道来的感性读解。在成功的改革之后,《百家讲坛》成为2006年度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仅次于《新闻联播》排名第二。近日,在一家权威机构推出的中国电视节目榜中。《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电视节目和最佳人文科教节目。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数个朝代智慧的结晶:诗歌、散文、哲学,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先哲们历久而弥坚的闪光思想,共同启迪着东西方的成果:儒、道、法、墨等百家思想及其历经一代一代的争鸣、碰撞和发展,历代大家在各方面的探索成就有些至今引领先进:易经、中医,风水、武术、气功、律吕、书画,围棋、茶道、建筑、服侍、礼仪……在电视文化的传播中,通俗化是使有效信息准确、有效抵达受传者的必要手段,只要能够抵制庸俗化、避免程式化,实现栏目自身的既有定位,《百家讲坛》便可以毋庸置疑地称为传播学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