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救市压力下的城建新高潮

2009-04-01陈统奎

南风窗 2009年6期
关键词:秦淮区危旧房胡家

陈统奎

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南京正掀起城建新高潮,围绕历史建筑的争议不绝于耳,而一旦“危旧房改造”倾斜为地方执政者“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的工具,其“民生工程”的色彩亦会大大褪色。

2009年伊始,国家推行反危机战略,中央、地方数万亿刺激经济的大政策有硬条件——限期内把钱花出去,否则中央财政会被收回,于是各地一片“大干快上”的气氛。南京则传来“危旧房改造”200万平方米两年压缩为一年完成的消息,气势波澜壮阔。

“今年的城建工作动员大会,开得比哪一年都早,今年的城建投入总额比哪一年都高,达438.2亿……今年无论投资还是规模,都创下南京城市建设历年之最。”1月中旬,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在城建工作动员大会上如是说。

20年来,南京之城建,远是“旧城改造”,近是“危旧房改造”,推土机的“隆隆”声下,许多著名古街巷、古民居毁于一旦。“这样‘改造下去,不需10年,南京只能剩下大半个明城墙外壳了。”几年前,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专家杨永泉领衔上书市委领导,大声疾呼建立古城保护区,以卫老城南明清历史街区的面貌。

今年这一役,会是怎样一幅图景,会否再令世人哀叹“金陵已芜没”?

改造“一举多得”?

2月3日,在全市危旧房改造工作推进会上,南京市长蒋宏坤要求官员们“强化机遇意识”,称在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的特殊时期,危旧房改造“一举多得”,一是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二是拉动内需,三是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四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地“房地产专家”纷纷为“危旧房改造”叫好,称其产生的刚性购买力可以刺激南京楼市,“保楼价不掉”,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换言之,刺激投资拉动GDP增长的关键在于房地产,这股发展惯性依然在左右着人们的思维。

此刻,作为“南京古都文化的窗口”的老城南,再一次引人关注。细究20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范围,位于老城南的门东、门西的传统民居群也是改造重点,此为南京老城南硕果仅存的明清历史街区。

所谓“门东”“门西”之门为中华门城堡,它是南京古城区的南大门。门西指的是城墙内中华门以西一片1 08平方公里的小区域,以它为例,按计划,门西地区危旧房改造将以鸣羊街为中心,西面恢复以胡家花园为代表的文化景点,东面改造成相同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案称,拆无保留价值的房屋,保有价值的老建筑。

2月16日,记者按图索骥找到鸣羊街。这里原是一条南至明城墙、北至集庆(南京旧称)路的古巷,1里多长,但2005年秦淮区政府在“加快门西旧城改造”的意图下,斥资1亿元拓宽为一条16米至24米的道路,迁走347户居民。由此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肌理,原来的小巷人们可以闲坐、游戏、做工和聊天,现在鸣羊街两边画上停车泊位,俨然一个现代停车场。

59岁的杨永泉为鸣羊街拓宽工程流过泪,当年他曾给时任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周岚写信呼吁叫停。杨永泉说,将鸣羊街拓宽为风景游览道路,这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

南京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南京市城市规划顾问、美国规划学会负责人苏杰夫曾参与了南京门西的保护规划,他对鸣羊街宜人的城市尺度和周边环境大加赞美,反对拓宽或破坏这一条具有代表性的古街。对于苏杰夫,南京人知道的并不多,但他是上海浦东新区的规划顾问,他形象地做了比喻,浦东新区开条大道,这很容易,可门西有太多历史。其后美国土伦大学按照他的思路做的门西保护规划最终未能被接受。

鸣羊街最终还是拓宽了,但发生在2006年那场老城南“大拆大建”中,鸣羊街周遭民居却奇迹般留存下来。那年,名为“建设新城南”的城市改造项目启动,老城南仅剩的明清街区遗存包括黑簪巷、颜料坊、牛市、洋珠巷、铜作坊等历史街巷被拆建一空的消息,引来一场全国舆论大讨伐,并有一份有中国文博、规划和建筑界诸多著名学者签名的呼吁信送达总理办公室。

温家宝总理批示保护南京老城南。晚到的总理批示已经救不了那已倒下的民居民巷,但毕竟给南京老城南拆迁敲响警钟。除了南京市领导因此写检查,南京市政府还向市人大常委会做了情况汇报,人大常委会在会议决议中强调“保护城市历史,就是保护城市的未来”,号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老城南“卫士”汪永平看来,当年的舆论监督让政府意识到改造老城南的敏感性,总理的批示则为那场大拆建画上一个休止符。“没有哪一个领导再敢大拆大建了,问题是如何取得保护与改造的平衡,而制订出一个令领导和市民同时满意的规划太难。”

从2008年长乐街危旧房改造项目规划方案行文中,便可窥见政府心态的微妙转变,这块被标注为“集庆路一号地块”的古街区被描述为“最为敏感地带”。不过令人警惕的是,去年居民搬迁一空的长乐街目前正在进行后期清除,因属于秦淮河风光带,虽然规划用地性质为商娱用地,却要求传承和延续传统的建筑空间、风格,难道这又是一个“推掉真古迹,再造假文物”的实例?

此前,南京耗资7亿元复建“江宁织造府”,并拟斥资25亿元复建中华门外金陵大报恩寺,媒体惊呼:“南京市历史遗迹复建热掀起新高潮”。

长乐街原北接牛市,现在被一条拓宽的集庆路斩断,牛市早在2006年便被毁,如今仍是一块等待招商的空地,而在长乐街,记者还能看到一栋栋老民居的骨架,在遍地瓦砾之间,树着一具具黑乎乎的木头梁架,犹如巨大动物的骨架,触目惊心。

难过民生关

那么,鸣羊街周围历史街区是复制长乐街模式还是另起新模式?

据当地媒体报道,门西危旧房改造已有新模式,号称“镶牙式”改造模式,领衔规划的是南京大学建筑学院赵辰教授。报道说,新模式一改过去一拆到底的粗放型改造,实施“镶牙式填入、织补肌理”的方法,在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保留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据南京市建委预算,门西新模式改造需43亿巨资。在规划描述的美好图纸中,鸣羊街以东11.7万平方米传统民居群,拆除违章建筑及部分破旧危房,其余建筑实施保护性改造,配套公共设施,最终建成明清风格的历史文化街区,并回迁近1/3居民。

汪永平的评价是:“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规划,不一定能够实现。”能否变成现实一则要看领导决策,二则要看有没有人来为这个蓝图付费。好消息是,因为可以开发为旅游项目,门西改造重头戏之一胡家花园项目成功融资3.83亿元,目前已经进入拆迁阶段。如融资成功,胡家花园附近的凤凰台、瓦官寺、杏花村和顾起元故居4个项目也会很快上马。

胡家花园本名愚园,它在晚清金陵私家

园林中最为著名,愚园造型可与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媲美,其建筑价值也绝不逊色于中华路南捕厅的甘熙故居(此前南京市政府已投入2500多万修缮,并向公众开放)。故此,胡家花园被资本看上,并走复建之路,而不是拆毁搞房地产开发,算是文化价值开发的一个尝试。

走近胡家花园,远远就听到高音喇叭在喊话,女播音员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向人们重复宣传拆迁政策,记者听出三个要点:一是凡3月3日内签约拆迁的奖励3万元,其后奖金递减,超过规定时间不签约则无奖励;二是符合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家庭可以报名申请;三是警告,不许委托他人集体与政府谈判,否则依法惩处。居民介绍说,这个喇叭从早上8点半喊到晚上8点半,午休时间除外。

与高音喇叭一起构筑这种特色拆迁氛围的还有横幅和标语。几十条横幅,远远望去胡家花园一片红。走近了,则看到贴在屋墙上五颜六色的标语,不过与长乐街“绝不让钉子户占便宜”那边的标语比起来,这边的标语略显温和,拆迁工作刚开始尚处于“苦口婆心”阶段。

南京市长蒋宏坤已号令南京上下“强化开拓意识”,以打赢“融资难、拆迁难、土地运作难”三个硬仗,从胡家花园拆迁工作中看,确实是“硬仗”。即使胡家花园改造过了历史遗存保护那一关,却还有“民生”一关难过。如今的胡家花园一片破落,园子里灰尘断垣,1949年后“新住民”搭建的“违章建筑”也已变成“危旧房”,倒是原住民胡恩燮搭建的老建筑还硬朗得很。原住民胡家后代早被历史扫地出门,现在住在胡家花园的,毋宁说是这个城市的一批边缘人群。

“小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多,而企业有的早倒闭或者被卖掉了,都是一些困难户。”一位老者向记者介绍,他小时候胡家花园并没有这么多房子,也没有这么多人,“这里违章建筑多,是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文革”初期南京下放的20万知青、干部在“文革”后大规模返城,政府又不提供住房,老百姓“到处见缝插针,乱拆乱建”,胡家花园便在这股洪流中迎来不少“新住民”。

而今政府要还胡家花园本来面目,旧账新账一齐摆到现政府面前。居民向记者戏称,他们又要“上山下乡”了,因为拆迁后他们只有到城市郊区去购房。“新账”是,他们每平方米6000多元的拆迁补贴并不足以到农村买3100元/平方米的房子,因为他们大多两代、三代甚至四代人挤在2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里,在“货币拆迁”政策下,他们人口多房子小,非常不划算。

就这样,这些人一次次在历史洪流中跌宕起伏。

穷人怎么办

旧城改造从来都遭遇“民生关”,但政治大环境已经起变化,共同富裕作为和谐社会的最靠谱的“维稳器”已被执政党高层认知。南京市亦视包括胡家花园在内的危旧房改造为“民生工程”。

“核心概念是生活质量,老百姓真正想要的是改变、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真想简单的拆迁:推倒一片、重新建设。我们一方面要降低居住密度,一方面要添加现代设施。”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学鹰在保卫老城南之战中始终站在第一线,他说这才叫“民生取向”。然而,何谓“民生工程”,当下,社会各界的理解并不一致。

汪永平称赵辰的规划过于理想化,问题便在于,这是一个建筑师的规划,视角单一,譬如“民生关”就不在赵辰规划解决的问题之内,而一个胡家花园未来开辟为旅游景点,有投资回报,利益共享,哪怕优先安排就业等议题漠然不见,仅一个“货币拆迁”补偿,就让穷人们远离城市,他们的未来不应谋划?

汪永平说,旧城改造问题,媒体和社会关注最多的是历史遗存的保护问题,然而“老城南人”这个最核心的“历史遗存”,却很少有人关注到。

他认为,旧城改造必须把握两方面的平衡,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历史的热爱的老城南古巷古民居,一方面是从社会的变化、对未来的展望以及个人欲求中产生出来的要求、需要和梦想。就后者而言,2001年,汪永平带领100名建筑学大三学生,对门西地区作了详细的古建筑测绘调查,向当时门西8个居委会中1000户居民发放问卷,得出一个总的印象是:这里的户外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匮乏,只有一个破败的胡家花园还能供人们散散步;其次,这里的人们住得很拥挤,每户居住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再者,渴盼政府拆迁,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政府什么时候来?

接受调查的门西上万人中,没有一个处级干部,最大的是科长;30%的人是下岗职工,50%的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内,仅够糊口;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老人占20%;好单位的人很少,大学生少,文化层次也不高。汪永平用“社会底层人群”来概括之。

那时南京拆迁的政策是“以房还房”,政府或开发商推倒一二层老房子,在上面盖多层建筑,就地安置拆迁家庭,按人头算每人7平方米,一般家庭都有5口以上人口,至少能换到一套35平方米的小套间了“老百姓很满意,等拆迁、盼拆迁”。时过境迁,特别是2003年之后,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南京老城区好地段房价每平方米都上万元,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选择在偏远的郊区安置原来的居民,新建筑多售给富有阶层,从中谋利。

“货币拆迁”政策应时而生。如上所述,胡家花园的住户拿到的拆迁补偿现在连到郊区买一套房子都不够。人们抱怨拆迁补偿标准过低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结局是“老百姓必须出城”,而这正是开发商一开始就想要的。于是,这些年老城南改造,居民们基本上都被“请”到雨花区或栖霞区的城郊,传统生活方式一下子被割裂。

雨花区的一位干部则抱怨说,秦淮区把这个“社会包袱”扔给他们很不公平,过年过节他都得上门慰问困难户。“有一天集中在一起的穷人们活不下去了社会问题就集中爆发了。”

南京市建委曾向记者表示,鸣羊街东面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将回迁1/3的居民,然而,其余2/3的人怎么办?以前旧城改造,政府不投钱,任开发商折腾,后患无穷。而今,作为“民生工程”的危旧房改造,南京市政府今年计划投入20亿,但透过胡家花园动迁难这个表象看进去,冷冰冰的“货币拆迁”无力回应“予民生计”这个真问题。

对此,秦淮区区长冯亚军如此回应:“我们仅仅是把老百姓的居住场所进行改造更新,让他们换一个新的地方,居住设施配套更加齐全。但由于居住地的变迁,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岗位、环境。一条措施是劳动部门在一周内要确保老百姓有工作,只要他不挑不拣。第二是劳动部门每年由政府全资对没有技能的劳动者、失业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问题是现在我们劳动部门找不到人来培训。”

然而,必须警惕的是,一旦“危旧房改造”倾斜为地方执政者“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的工具,其“民生工程”色彩无疑将大大

褪色。人们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2009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保民生已经成为执政着力点。

老城南何处去

南京老城南的文化遗存是历史包袱还是金饭碗,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不同的声音。门东、门西传统民居群属于南京秦淮区地界,但秦淮区不少官员却向记者抱怨,秦淮区发展新经济,历史的包袱太重。

一听记者转述,江苏省委党校一位搞文化研究和规划的教授急了:“南京最著名的文化景点不是秦淮河?那是他们捧着金饭碗不会吆喝!”这就使得秦淮区患上“发展焦虑症”,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南京倒数第二,执政者在政绩压力下,最终盯上了老城南的“危旧房改造”,希望盘活土地搞地产开发,开设新经济增长点。要不是2006年总理批示,老城南早就彻底毁了。

“老百姓写信求着我们去拆迁,有个人说他等拆迁已经等了50年。”秦淮区区长冯亚军告诉记者,这类信件他收到很多。然而,老城区的居民想的是改善生活条件,官员要的是经营城市的政绩,资本要的是低价地皮,对这三者来说,保存不保存旧居无所谓,核心是拆迁补偿费用。只有对学者而言,老城区才有意义,因为他们不是仅从现实讨论问题,更想到要对历史负责。于是,精明的执政者牵住“顺应民意”这个牛鼻子,一切变得堂而皇之。

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给房地产业降温,对南京老城南来说是一件幸事。地产商没有了动力,可以促成秦淮区从吆喝地产到吆喝文化的转型,胡家花园改造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是秦淮区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肯定会的,当产业链变长、完善了以后,旅游业必然是秦淮的主导产业。”冯亚军对记者说。

摊开南京地图,曾经作为南京城南大门的中华门城堡,现今已经是城市中心地带了,经过30年大发展,南京的南大门已经南移。地铁一号线继续向江宁南延,正在建设中的南京南站就在江宁,南站将是包括京沪高铁在内的6条城际快速铁路路线的汇聚点,而南京南站也将成为南京的南大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随高铁而来,为商贸勃兴提供了条件。

冯亚军告诉记者,秦淮区已经完成南京南站东边一块400亩土地的拆迁,并与欧洲最大的商业地产商合作,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shopping mall。围绕着南京南站,一个新城南正在拔地而起,它正将商务地产开发这股“南进”破坏力导出老城区,让老城南成为一块“飞地”,换来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和一个转型机遇。这样,老城南就作为连接城北和新城南的落脚点,向“人文绿都”转型,供本城和外地游客前来旅游、休闲和消费。

事实上,秦淮区政府最近提出了“旅游功能片区”的概念。“过去的旅游以点为主,现在以带和片区为主,这是一个根本性转折。”冯亚军解释。然而,按照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要求所必须具备的1公顷以上的历史街区、成片的明清历史街区随着2006年黑簪巷、颜料坊、牛市的平毁,已荡然无存。显然,“旅游功能片区”是一种功能导向型开发模式,与学者们孜孜以求的“整体保护老城南”是两个不同概念,它是“整体开发”。

青砖、小瓦、马头墙,以及纵横交叉的古街巷一起构成了江南特色——“夜泊秦淮近人家”,游客如痴如醉的正是这幅图画。南京的民风、民俗尽在老城南,因此在汪永平看来,“老城南不需要创业,而是守业,守住这份历史遗存,做好旅游,服务市民和游客,就是最大的政绩”。

猜你喜欢

秦淮区危旧房胡家
男子当结婚黄牛18个月四婚四离
“擅自偷笋者罚5000元”是否有效
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一单元拓展阅读
基于GIS和开放数据的公交可达性测度研究
弘报国家风 为归侨楷模——访南京秦淮区老归侨胡鸿飞先生
农村危旧房改造助力脱贫攻坚实践的几点思考——以广元市朝天区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例
呀呀呀得儿喂
执着的设备守护者——记中盐镇江公司胡家林
Analyze the Benefits of Using Films for Language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Offer Som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Use
溧阳市瓦屋山林场 荣获全省国有林场综合管理暨危旧房改造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