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笑侬的六首时调
2009-04-01李秋菊
李秋菊
晚清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前三十二期曾陆续开辟“时调唱歌”栏目。其中第三期登载《戒吸烟歌(仿梳妆台五更)》、《戒缠足歌(仿红绣鞋十二月)》,皆署“天地寄庐主人倚声”;第五期登载《十二月太平年(北调)》,署“竹天农人倚声”;第六期登载《小五更(北调)》,署“竹天农人倚声”;第十期登载《小五更·咏日俄交战也》,署“竹天农人倚声”;第十六期登载《叹五更·悯缠足也》,署“天地寄庐主人倚声。”
“竹天农人”、“天地寄庐主人”皆晚清京剧改革家伶隐汪笑侬的化名。汪笑侬出身满洲八旗,本名德克俊(一作德克金),22岁中举后,潜心于听书顾曲。他曾走访京剧老生名家汪桂芬先生,表明自己学戏的愿望。汪桂芬轻轻一笑,告以“谈何容易”。但他并不气馁,改名“汪笑侬”(意为汪桂芬曾笑话我非演戏的材料)以自勉,勤学苦练,终于登上舞台。“竹天农人”就是“笑侬”两字的拆字格。汪笑侬平日放浪形骸,耽溺诗酒,常以李太白自况,题署居处为“天地寄庐”。汪笑侬上述六首“时调唱歌”,是根据当时民间广泛流行的曲调(即“时调”)填写的唱词,如同“倚声填词”,故署“天地寄庐主人倚声”或“竹天农人倚声”。
这些时调运用铺陈手法,反复咏叹,为“重头”曲体的结构体式。《戒吸烟歌》、《叹五更·悯缠足也》用“梳妆台调”,凡五段。“梳妆台调”是清末民初最为风行的民间曲调之一。李家瑞《北平俗曲略》中“梳妆台”一节有一百二十余字的简介。此种曲调,乾隆以前文献中未见介绍,《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书中未见收录,应是清末民初的新兴曲调。“梳妆台调”的曲调形式为每段四句,每句七字,可加衬字,或将首句改为两个三字句。音乐是一板一眼,三十板为一阕。
《小五更(北调)》、《小五更·咏日俄交战也》的曲调为“鲜花调”,因其以五更的形式起兴,故又称为“小五更”;大概又因此种曲调起源或者主要流行于北方,故亦称为“北调”。车锡伦先生《清同治江苏查禁“小本唱片目”考述》介绍“鲜花调”异名很多,如“宣化调”、“茉莉花”等。一般说来,“鲜花调”每段五句,第一、二句常用叠句,但每首最后一段或为六句,即将第五句重复一遍。此种曲调,最为人熟知的是“文鲜花”和“武鲜花”。其虽被丁日昌列入查禁之列(同治七年),但禁而不止,清末民初仍在广泛传唱。
《戒缠足歌(仿红绣鞋十二月)》用“红绣鞋”曲调。该曲调至迟同治初年已经兴起。其每段前两句皆以一朵花、一支鞋兴起,两者顺序可以互换。第三句之后可加“亦呼咳”或“哎哎哟”等虚腔,也有的本子不加。第四句多为三字,之后则必加“我的干兄弟”、“我的小乖乖”或“我的小郎才”等为垫句。每段四句,段数无定。
《十二月太平年(北调)》所用曲调是“太平年”或名“太平调”,嘉庆、道光时期兴起的民间曲调。它最早流行于北方,嘉庆、道光以后,流行更为广泛。曲调的基本格式为七字句四句,或作三、三、七、七、七;最后一句之前加“太平年”的垫词,之后加“年太平”的垫词。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屡屡受挫于外敌,国势维艰,民不聊生。为了救国救民,有识之士深感启迪民智,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特别是戊戌维新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以及庚子巨变,有识者深为痛心疾首,大声呼吁维新与爱国。因为小说、戏曲、歌谣等文体通俗易懂,受到民众的欢迎,他们便办期刊,著小说,编戏曲,写歌谣,企图唤醒懵懂无知的民众,宣扬保家卫国、奋发图强的救国思想。正如《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载《绣像小说》第一期,署名“商务印书馆主人”)中说:“夫今乐忘倦,人情皆同,说书唱歌,感化尤易。本馆有鉴于此,于是纠合同志,首辑此编。”时调唱歌这种体式,与小说一样,语言俚俗,明白晓畅,“感化尤易”,容易为市井百姓所接受,是一种很好的开启民智、醒世劝世的武器。汪笑侬在每首时调中都直接表露了自己的劝惩观点:劝世醒世,企图开启民智,宣扬爱国主义、救世情怀。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次年,八国联军以“剿匪”为由,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史称“庚子事变”。汪笑侬的《十二月太平年(北调)》描述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乱杀乱砍,恣意荒淫,百姓惨遭其害。但悲哀的是,文武百官的字典中只有“逃跑”两字,“文武百官一半儿跑,太平年,到处男哭女又嚎”,军队溃散,不堪一击,“武卫军吃粮不能打仗,太平年,反把洋兵让进来”,士兵毫无斗志,奴颜婢膝,“多少兵头要洋钱,也学官场送把万民伞,太平年,千方百计奉承洋官”;朝廷则“危急存亡全不管”,“火烧眉毛暂顾眼前”,通过赔款的方式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这首时调中,汪笑侬用“太平年”的曲调来写“大街小巷挂人头”、“到处男哭女又嚎”的纷浊乱世,颇有反讽的意味。汪笑侬的《小五更(北调)》涉及内容与此大体相似,亦表现出作者对当时昏庸无能、苟且偷生之朝廷官员的愤懑,以及对国困民穷、生灵涂炭之时局的担忧,洋溢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1904年2月到1905年9月,为了争夺在我国东三省的领土和权益,日、俄两国在我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但是,作为主权国家职能部门的清政府,却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竟置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于不顾,宣布在战争中严守“局外中立”。《小五更·咏日俄交战也》就是抨击日俄交战时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作者尤为痛心疾首,大声呼吁“诸君大家要争口气”,“五更鼓里敲,五更鼓里敲,我黄种兵威杀气高,中国人为什么不要好,中国人为什么不要好。两国把兵交,中立莫逍遥,强占我疆土,愤气怎能消!快齐心大家把国保,快齐心大家把国保。”
清末民初的时调中,劝戒鸦片和劝戒缠足的作品数量甚夥。这之中,汪笑侬《戒吸烟歌(仿梳妆台五更)》的歌词尤显明白晓畅,语重心长。歌词以一个受尽鸦片毒害的黑籍人的口吻来写吸烟的害处。主人公后悔当初“贪玩耍,恋裙钗,吃两口,助精神,好把心开”,“上了鸦片烟的瘾”;上了瘾后,就在烟馆里开灯吸烟,“卖老枪,烟铺开,一两八钱,渐渐长起来,也不知误了多少正事,消磨了有用的身,费了些无用的财”;到后来,深受其害,不仅自身面黄肌瘦,一副病态,“阴阳反背身子弱,面黄肌瘦骨如柴。对孤灯,倦眼开,手拿着鸦片烟枪,不住的哼咳”,而且家财荡尽,债台高筑,“大小烟馆俱都赊遍,到三节,一定要上了避债台。倒庄店,卖田宅,典当衣裳,体面顾不来。眼看着,妻和子,难度日,二爹娘,身已死,落下没棺材”。主人公在最后,劝告诸君要早早戒烟,说“想当初,悔不该,到如今,倒卧在当街。可叹我,抽洋烟,送了性命。劝诸君,早早戒,无病又无灾。”时调因其通俗鄙俚的文体特征,往往比一般诗词、小说,更容易为下层民众所理解和熟知。汪笑侬深谙其道,所作则更有醒世意义。
汪笑侬的《戒缠足歌(仿红绣鞋十二月)》和《叹五更·悯缠足也》则劝戒女性不要缠足,倡导天足,伸张女权。《戒缠足歌(仿红绣鞋十二月)》运用铺述的方式,详细列举了缠足的种种危害:“三寸金莲一步也难抬”、“十指屈曲疼痛好难挨”、“皮破血烂一见了也心灰”、“反乱临头跑也跑不上来”;同时,说明了天足的益处:“满洲人大脚一样坐八抬”、“西洋天足好不爽快”;最后,作者以真挚热切的语气,奉劝诸君怜惜幼小婴孩,不要缠足。《叹五更·悯缠足也》是以女性的口吻来写,劝戒姐姐妹妹们不要缠足,并声称积极投身天足会,“我把这纺棉花的钱捐入在会中”。由此可见,20世纪初一部分女性的自身觉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汪笑侬的这六首“时调唱歌”语言通俗,感情真挚,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情感和济世情怀,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作为一代京剧改良家,汪笑侬怀有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面对帝国主义的大肆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衰微,民族的危难,汪笑侬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融入到剧作中。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编写了《党人碑》一剧,借酒保与傅人龙的对话,影射戊戌变法忠良遇难;借书生谢琼仙醉后怒毁元祐党人碑的故事,悼念戊戌变法中的遇难者。1900年,汪笑侬在上海演出《骂阎罗》一剧,借剧中角色郭胡迪到阴曹痛骂阎王不惩治奸臣秦桧之事,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昏庸,讴歌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作者:华北科技学院文法系(北京)讲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