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教传统学校持续发展的六个“着落点”

2009-03-31华静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校园培训信息化

华静雅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曾做过这样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在1998年就被定为江苏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作为电化教育起步较早的学校,只有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优化发展,才能适应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高位均衡发展的要求。传承需要创新,优化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电化教育传统学校必须在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同时,努力构建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全方位信息化育人环境,从完善信息化装备、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培训、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课题研究等方面入手,找准优化发展的“着落点”,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广阔空间。

● 制高点——提升理念

办学理念是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我校以“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为办学理念,协同教学思想开展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力求达到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的协调平衡,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我校生成了“建信息化校园、创信息化学习型学校”这一特色项目,其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信息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优化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特色建设、使学校各项工作不会偏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的保障。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校园建设可为我们提供广阔的办学空间。学校只有继续加强信息化装备建设,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才能使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 发展点——信息环境

教育无国界、文化无国界和学习无国界的全球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新一代的数字无疆校园正在崛起。早期列入省级电化教育实验学校的单位,更应以建设信息化教育环境和完善现代化的装备为发展点。它包括高速畅通的信息传输通道、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统、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体系等。近几年,我校又投入800多万元来完善信息化校园硬件建设。我们重新规划了校园网络,配备182个网络接点,由百兆光纤接入,局域网内达千兆流量;建立了校园点播系统和校园FTP系统,配备了网络版杀毒软件等。校园网实现了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全覆盖;各教室均配置52英寸液晶背投电视机、多媒体和视频展示台;学校配备了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生机比达4.9∶1,师机比达0.95∶1,班级数与信息化设备比达0.87∶1。实践证明,有计划地不断更新传统电教实验学校的早期装备,才能使信息化校园硬件建设跟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与此同时,学校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与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同步推进。一方面,应不断丰富网络教学素材和课件建设;另一方面,应对校园网站进行全新改版,完善信息化办公系统,通过内网平台颁布通知、组织公开教学、统计学籍资料、组织少先队活动等,逐步走向无纸化管理,使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互通信息,为教师储存和调用资料提供方便。

● 关键点——锤炼师能

激发全校教师对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使他们快速掌握知识并转变为能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分批培训、教学观摩、典型示范、经验推广等多种途径,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学校呈现出人人要求学电脑、用电脑,人人渴望会用电脑、用好电脑的蓬勃局面。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的能力培训。我校把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邀请专家作“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学术报告,使教师了解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大家共同研讨教改实验课题,交流总结运用现代装备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经验。二是加强操作能力培训。教学技术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我们分期分批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操作培训,包括开发多媒体课件、应用能力培训、网络安全培训、办公系统使用培训等。三是加强信息技术专职教师提高培训。我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全面学习《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理念和课程目标、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的理解,不断提高他们使用新教材的能力。

● 支撑点——课题引领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科研是教育优化发展的两个翅膀,通过教科研推动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品质应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之一。如果我们能把教育科研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先导工程,在研究和反复实践中增强装备使用的实效性,使书本教材转化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程氛围,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机会,就能激活学生的灵感。

“九五”期间,我们围绕省级课题《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扎实地开展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十五”期间,我们进一步组织全校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进行实践研究。在以上两个课题顺利结题的基础上,“十一五”课题《构建小学网络学习体系的实践研究》于2006年3月在省教科院立项,目前已进入全面研究阶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信息技术新教材的研究、使用作为重要内容,以不断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程实施水平。

● 着力点——学科整合

关注应用是打造信息化创新学校的关键。为了引导各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理论和先进经验。近几年来,我们把“学科整合”作为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着重研究“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制定以学科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在设计教案时,如何选择整合内容,确定呈现形式和时机”、“如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传统教学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益”、“如何搜集和整理因特网已有资源作为自己的备课资源,并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资源”四个方面。通过多年努力,我校教师逐步走出盲目整合、技术本位、偏离课程目标的误区,做到学科整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需求及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环节确定整合点。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各学科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构建起了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 聚焦点——提高素养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通过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体验与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工程来抓。我校根据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实施课程计划,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学校先后组织计算机绘画、电脑小报制作、信息技术应用素质、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网上读书征文等多项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传承需要创新。从省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到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并被定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实验学校,我们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从信息化建设的教育内涵上提高认识。只有不断寻找发展支点,步步落实,才能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校园培训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会议·培训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