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愁的研究生就业
2009-03-31彭斐
彭 斐
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今年将共有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4万研究生挤爆专场招聘会
2008年12月14日,北京市人事局专门针对研究生举行的一场大型招聘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王珂一早就来到了国展门口排队等候。在这之前,他参加过两场招聘会,一共投出了18份简历,但都没有接到面试的通知。虽然是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王珂还是深切感到了就业的压力。
“我对这个专场招聘会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毕竟,它的针对性更强,而且招聘企业的发展前景也更好。”王珂这样回忆自己入场前的心情。
从上午8点入场,到下午4点招聘会结束,王珂一共投递了19份简历。“来找工作的并不只是北京的研究生,还有不少人是从天津、山东、吉林、辽宁等地赶来的。有近4万人参加了这个招聘会,几乎挤爆了这场招聘会开设的5个展厅。你要想应聘一些好企业,仅排队就得排几个小时。”
“一般来说,应聘的第一步是参加笔试。但是在你的简历上,如果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经常在这第一步就被淘汰掉。”王珂说。据他介绍,他的一个同学,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始终没有得到笔试的机会,现在甚至透露出了考博士的意向。王珂所在的实验室有一个来自河南登封的同学,2005年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当地的财政局工作了两年,属于一个事业编制,2007年他辞去了工作来北京读研。王珂说:“这个同学现在研究生即将毕业,因为面临再次找工作的压力,他不时为当初的冲动流露出悔意。”
“可以说,现在的研究生就业已经有些尴尬。”对于自己多半年求职的经历,王珂感慨道:“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啊。”
研究生的尴尬
2008年4月26日,还在读研一的王珂就开始了自己的求职路。
“这一天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因为至今我邮箱里还保存着我发的第一份求职简历。随后也是那家公司给我发来了第一份面试通知。”王珂说,“虽然是第一份,但我没有去,关键是那家公司规模小,待遇也没有提。毕竟那时离毕业还有一年多,既然有时间,我当然要找一个更好的。”
从2008年4月到2008年年底,王珂参加笔试的公司有6家。“这几家公司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11月去应聘的中软赛博集团,该公司给出的月薪是3700元,并且解决北京市户口。我有些犹豫,相比去年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一毕业就能拿到6000元左右的月薪,这个标准明显低了许多。当时我想,在北京生活,每个月的租房、交通、吃穿等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我还必须为以后打算,这点工资怎么维持在北京的生活?”王珂忧心忡忡,面试出来的时候甚至撞到了公司的玻璃门上。
“对于找工作,高学历不一定就是好事,两年的研究生生活明显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但是读研是否与好工作有关系,这很难给出直接答案。”王珂说。
一向被视为骄子的研究生何以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尴尬?“研究生的聘用成本较高,而且实践经验同样从零培养,还不一定能留下来,何况对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来说,绝大多数岗位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一般的本科生就足以胜任。”某建材公司徐经理的这番话道出了一些企业的用人观。
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理性着实让不少研究生碰了一鼻子灰。几年前不少用人单位盲目注重学历的弊端逐渐显露,如今企业揽才更注重实践能力,对他们来说,在同等能力情况下,聘用本科生显然更划算一些。
另外,研究生招生速度增长过快,也使得多年来作为研究生主要就业渠道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单位的用人数量与毕业生数量严重不匹配。不少高等院校将选择人才的标准提高到了博士,使得研究生的选择机会大大减少;而对十分看重效益的企业来说,特别是在遭遇经济寒流的时候,他们更加看重工作经验,而不仅仅是学历。
就业难并未加重考研热
2007年1月,正在读大四的王珂参加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就业难是我考研的最主要原因。”如今再次面对就业压力的王珂说。
当时,王珂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一班有91人,刚开始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就占到了70%左右。最终直接考上研究生的有20多人,加上一些保送生和调剂成功的,最终有30多人选择了继续上学。
“之所以会这样,是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形势,现在学校里教师的编制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其他的工作也不好找。”王珂说,“我选择中国传媒大学,主要是想将计算机和传媒这两种高收入行业结合,就业的时候能占据一定优势。即使最后进不了媒体,也可以进一些软件公司之类的企业。”
然而,眼下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难并未加重考研热。其实,考研热从2008届研究生招生报名时就开始“退烧”,2008年年初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研究生,比2007年的128.2万减少了8.2万人,首次出现下滑。2009年研究生招生报名现场确认工作结束时,经初步统计,大部分研招单位的报名人数与往年持平或略有增加。
专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不排除一些大学生考虑到3年以后就业形势未必能够好转,所以干脆先找工作再谋求深造发展。
此外,一些研究生毕业后待遇与本科生差别不大,也导致了考研人数的下降。
还有,出国热、考公务员热等也分流了部分本打算考研的学生。据悉,在一些高校,就业压力大还造成了近年来部分已被录取的学生,因为考研后又找到工作而放弃读研的情况。
2009年,研究生路在何方?
2008年11月30日,人保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有专家提出,可能在2009年夏天的时候,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冲击将达到高潮,2008年年底到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将共有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07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也必定影响到后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2008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需求量,这是主要原因。就算没有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存在的,目前的金融危机只是将这个问题加重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周石说。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张小建副部长表示,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目前人保部和有关部门正联合研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拟在2009年年初推出一系列促进措施,这些措施将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将出台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制度。特别是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要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一对一”就业援助,帮助其尽快就业。
但同时,张小建特别指出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有评论指出,现在研究生热开始冷却的现象是市场之手对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反馈和评价的结果。现在研究生培养从原来“一个导师带几个研究生”的格局演变为“一个导师带一群研究生”,从“讨论式教学”演变成“批量化生产”“放羊式管理”,双向交流越来越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出现就业尴尬的现状,或许最该感到尴尬的是研究生的培养机构。有消息称,北大考虑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逐步以考试成绩为基础的应试机制向以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与考核机制过渡,将真正有志于科研的人才招进来,进而改变许多人只是把研究生单纯当作就业敲门砖的观念,许多学生对此十分期待。由此可见,尽快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让研究生的课堂跟上社会需求的转换,这种尴尬的情况才可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