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评价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2009-03-31刘艳霞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评价者伦理素养

刘艳霞 郝 冰

摘 要:学生评价的实施与评价方法的处理过程中涉及到伦理问题。通过对当前学生评价实践的考察,发现学生评价中的伦理问题源于学生评价模式本身和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使用,以及教师在学生评价实践中体现出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学生评价 伦理对策

一、学生评价的概述

1.教育评价的定义

教育评价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

(1)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2)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2.学生评价的定义

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教学评价,等等。作为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学生评价是基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或将学生进行分等级以便甄别等目的而对学生的表现(真实情景中的、模拟情景的中;已有的、正在表现的、可能的)进行判断的活动,是一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综合。

3.学生评价的伦理性

教育评价伦理体现为教育评价的合目的性、合规范性、合事实性,即符合“真”、“善”、“美”的尺度。

学生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一部分,教育评价的伦理性体现为真善美,学生评价的伦理性也应该为真善美的体现。教师在对学生做出的评价不仅仅应该是真实的,同时,应该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也不应该压抑学生的创造力。

二、学生评价中的问题

学生评价的实施事关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而且也涉及到伦理问题。目前,人们对评价科学化的探讨比较多,而对于评价的伦理问题却关注的很少,所以导致评价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违背伦理规范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评价中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评价目的和功能的异化

评价的目的反映出很强的功利主义倾向。功利主义倾向在教育评价中的表现是过分强调有用性,重物质需求,忽视精神需求;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单一片面发展,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的片面化

当今社会中学业测验伦理问题依旧存在,在我国是典型的“高分低能”及“低分高能”现象。教师片面地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生的分数与其能力不相符合,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发展极为不利。

3.评价标准的统一化

评价者从提高效率出发,以评价者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统一考核、统一标准、规范表达,倡导一种统一的评价模式。在其模式下没有具体个人的存在与差异,缺乏因材施评的个性化评价,不利于学生主动的、自由的发展。

4.评价主体的一元化

目前对学生评价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消极地被评价地位。由于评价主体的一元化和绝对性,学生只听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挑毛病成了评价者的主要任务。而掩饰问题、做表面文章甚至迎合教师的喜好成了被评价者努力的方向。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检查、被评判的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这样的评价会造成教师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标准的。

5.对评价结果的处理不合理

(1)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不当。评价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被评者真实水平的表现。但是,有的教师过分迷信评价的结果,轻易地就给学生贴上“学习缺乏动力”、“没有发展前途”、“太笨了”的标签。

(2)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形式不当。在学生评价中,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形式不当,极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现在不少中小学依然热衷于公布或变相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这种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形式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极大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对评价结果的使用程序不公正。

6.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不高

评价者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问题造成了学生评价的一些伦理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强调在学生评价过程中,评价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立场对于学生评价伦理的实现至关重要。

三、对于学生评价的伦理问题的对策

1.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评价目的

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首要问题,是确立科学的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方向、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质量等起着指导作用。所以,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建立合理的评价内容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合理的评价内容应该能够满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评定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面对每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他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对孩子的理解是具体的、活生生的。针对每个不同的具体的个人,学生评价的内容应该多元化。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不能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个体的不同。

3.评价结果应恰当使用

评价结果得出后,对评价对象取得的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应认真分析,并设身处地的为评价对象想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不应过多地斥责和批评,更不能把评价的结果作为惩罚被评价者的证据。评价结果的解释须建立在对评价事实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结果才能站得住脚,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学生评价是教师在尝试中不断完善;评价促进发展不是考试,而是一种学生对自我的认定、反思;在评价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去自由设计和思考自己的发展。与此同时,如果在评价中我们有预先的、明确的评价规则,那么学生就会自觉遵守这些规则,并根据这些规则去调试自己的行动。所以,面对学生评价伦理的失衡,我们最好是建立新的评价秩序:一种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评价秩序、一种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能够自我发展的评价秩序。

参考文献:

[1]陈闻晋,薛玉刚.教育评价中的伦理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4.(3).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

[3]刘尧.关于教育评价学理论体系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3):56–59.

[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瞿葆奎.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沈志莉.发展性高等教育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2.

[7]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评价者伦理素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学习者为评价者的国际汉语教材评价标准预试研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