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两型社会”内涵的再思考

2009-03-30

北方经济 2009年2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环境友好节约

王 鹏

摘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在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索“两型社会”在新形势下的理论新义,并考察其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两型社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导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果仍然沿用高消耗、高污染以及以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为代价的发展老路,我国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针对我国资源与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之一,专门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此后,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相关研究文献,探索“两型社会”在新形势下的理论新义,进而考察“两型社会”建设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无疑是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两型社会”的内涵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外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比国内要早得多,也相对较为成熟,而国内的研究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具体来看,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反思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缺失与环境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人类不得不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反思。Boulding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应符合资源有效利用的封闭经济模型,生产能力应该被维持在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水平上,而非当时主流经济学家鼓吹的实现生产最大化。Daly则建立了稳态经济模型,他认为人类要取得繁荣,就必须使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流量最小化,生产能力应保持在最低可能的水平以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追随苏联工业化赶超战略,走上了高消耗、高污染换取工业高增长的发展道路。90年代后,工业化进程加快使资源和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引发了不少学者的反思。

(二)将循环经济引入研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这一名词是本世纪才出现在我国的,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这是我国的研究者对循环经济的初步探索。吴季松将循环经济理解为5R,即再思考(Rethink)、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eycle)、再修复(Repair)。齐建国、尤完、杨涛认为现代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与环境的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与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市场机制为推动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此为基础,国内一些学者把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结合起来,将循环经济归纳为以资源为导向的循环经济和以环境为导向的循环经济。齐建国认为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循环经济是浅度循环经济,主要表现为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利用土地、节约原材料和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而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导向的循环经济是深度循环经济,它要求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其目标完全涵盖了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循环经济。因为环境无可替代,环境约束比资源约束更具刚性。这就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论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和步骤。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倡导绿色消费,这是因为绿色消费的深层次作用在于引导和促进绿色生产。此外,还应对现有GDP考核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因为GDP的计算不包括环境因素。因此,有学者提出建立绿色GDP(GGDP)统计指标体系和绿色核算体系以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分析城市圈的发展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城市圈内的产业集群能够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张秀生分析了城市群内部的产业系统,认为按照地区自然与经济社会基础进行产业分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何骏认为依托城市群规划是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梁琦认为企业集聚配置型的产业集群园区能够对企业排放的废弃物进行规模化处理。郑健壮、叶峥的研究表明通过资源集聚、专业化分工合作和知识技术共享等手段所实现的对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整合,最终可提升集群竞争力和规避集群风险。杨云彦认为区域内部要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提升,充分利用大型装备制造业存量的优势,发展环保产业,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

以上研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而建设“两型社会”正是为了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难题,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一定义,并结合上述相关研究的综述,可知“两型社会”应符合以下四点:

1.“两型社会”是在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建立的、可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2.“两型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3.“两型社会”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个渐进的层次。只有资源节约,才能环境友好;实现环境友好,必然要求资源节约。

4.“两型社会”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三、“两型社会”的研究方向

“两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当前,对“两型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一)从理论研究进展来看,缺乏对“两型社会”内涵的深入探讨

虽然许多研究论及“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研究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人为地割裂为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并且往往只是突出研究某一方面,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客观联系。事实上,“两型社会”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巨系统,必须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二)从研究内容看,缺乏有关“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不管是武汉城市圈还是长株潭城市群,当前的研究都没有把他们放到“两型社会”建设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可能的原因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2007年底才被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此前的大部分研究缺乏“两型社会”背景,其研究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要求。当然,随着“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相关研究一定会逐渐丰富起来。

因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应当把“两型社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两型社会”的理论研究引导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两型社会”理论研究。

首先,在发展区域经济应准确理解和把握“两型社会”内涵。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中部地区与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但是,因为存在着现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供模仿,所以有可能走上一条背离“两型社会”要求的高消耗、高污染的老路。另外,目前我国部分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中部面临着对沿海转移产业的选择。如果在选择转移产业时忽视“两型社会”要求,片面地追求引进技术资本的数量、忽视质量,仅仅以实现GDP快速增长为目标,势必会失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从而丧失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两型社会”内涵的要求,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统筹区域内发展,又要兼顾与其它地区的合作。根据增长极理论,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内部的周边城市对中心城市的回波效应大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扩散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两种效应才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因此,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内部存在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是正常的,但应时刻关注这种差异的存在,推动区域内协调发展,使扩散效应早日达到回波效应的水平。此外,由于“两型社会”是国家的长期战略,因此,不同地区应就“两型社会”建设加强合作与交流。一是要加强产业互补与合作,尤其是“两型产业”的合作,梳理和整合产业链。二是要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渠道,对“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沟通、互相探讨、着力解决。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环境友好节约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节约
节约
环境友好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思考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