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
2009-03-30
整形美容
题目:经皮诱导胶原:对瘢痕、皱纹、皮肤松弛治疗的改进
整形外科医师希望寻求一种损伤性小、效果好的美容技术。为此,本文作者对480名南非和德国的有细皱纹、皮肤松弛、瘢痕及张开的皮肤伤痕者,通过经皮刺伤诱发胶原增生而产生美容效果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1患者与方法
患者包括来自南非及德国的1997年~2006年的480名对象,其中女性400名,男性80名。平均年龄49岁(18岁~74岁)。所有对象都是接受经皮诱导胶原增生来治疗瘢痕、细微皱纹、皮肤松弛和张开的伤痕者。平均随诊3个月(1~12个月)。所有对象在事前先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C乳剂涂局部至少一个月进行准备,其中有28人曾接受过化学除皱或皮肤磨削术。
根据前人用小型尖锐器将皮下瘢痕或组织进行分离,以刺激胶原增生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适用于大面积的治疗。因而,改进了一种器械,在一个形似压路机样的微型滚桶上附上许多微型针,当在皮肤上滚动时,经过表皮使真皮层产生许多小创伤,引发真皮胶原的增生的系列反应,进而产生疗效。施行手术时可用局部麻醉,大面积治疗时甚至可采用全麻。
1.1组织学检查:在术前、术后一定时限,局部用3mm直径的穿刺器取材进行检查,用特殊染色法查明胶原的改变,包括定型、定量的资料,以及弹性蛋白的改变。
1.2经皮诱发胶原的适应证:本资料包括三种情况:细微型皱纹(面部)、瘢痕(痤疮或烧伤)、松弛的皮肤或张开的痕迹(面、腹部、上肢、下肢)。I组:皱纹,具有细的皱纹者350例;II组:瘢痕,因痤疮或烧伤引起者72例;III组:松弛皮肤/张开的痕迹:58例。
1.3术后护理:在术后开头几分钟,被刺伤的部位出现肿胀、渗血,但很快就会停止,接着在术后几小时有血浆渗出。为此,要用冷的敷料覆盖创面,并定期更换。约2h后,清洗创面,开始使用维生素A及维生素C的乳剂保护创面。术后一般不需要止痛剂,水肿状态在术后几天会消失,创面仅有轻微的发红。一周即可恢复正常的生活。使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以促使组织释放生长因子并刺激胶原的增加。
1.4优点与缺点:经皮诱导胶原增生疗法,不会给患者造成开放性伤口,而且恢复很快。由于被刺的表皮及角质层只是一个微小的裂口而会自然闭合,使小裂口不会与空气接触,不产生光照性伤害,不产生术后的感染、色素沉着或者色素脱失等。缺点是:有小的出血,有时需要全身麻醉,肿胀及烧灼感要持续7天,而且最终获得疗效的时间(新胶原增生)大约要3个月左右,比激光疗法长许多。
2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在术后7天恢复正常生活。不需有应用镇痛剂,术后应继续应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C。
2.1组织学:范吉逊染色显示,在术后6个月胶原沉积明显增多,胶原的分布与正常组织结构相似,呈现网状结构,而不是瘢痕性的平行束样结构。术后6个月弹力蛋白同样明显增多。角质层结构正常、表皮厚度也正常。在术后一年,可见正常网嵴结构。
2.2患者满意度:按照10度评估法,0度为绝对不满意,10度为完全满意,由病者自已评估。德国病者接受治疗的50名病者(15例为瘢痕、或张开的痕迹,35人为皱纹),术后12个月的自评结果:I组(皱纹),从术前平均的4.5度(2~5)改善到术后平均为8.5度(7~10)。II组(瘢痕),从术前的3.0度提升到术后的7.5度(7~8)。III组(皮肤松弛或张开的痕迹),从3.5度提升到术后的8.0度(7~9)。
2.3限制与并发症
2.3.1不适宜的对象:术前未充分进行维生素A、C乳剂的应用者;有任何活动性皮肤病变(如痤疮)者;和不切实际的期望者。
2.3.2并发症:有两例施行全脸部的治疗者发生了单纯疱疹。但成功地用阿昔若韦后得到控制。某些患者的肿胀及烧灼感延续到术后7~10天。但没有发现瘢痕发生、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而且也没有发生光敏感的并发症。
3讨论
3.1局部使用维生素A 、维生素C的理由:维生素A 是一类皮肤的必需维生素,实际是一类激素。它对于表皮和真皮大细胞的增殖、分化的400到1000种基因发生影响。它可能控制TGF-β3的释放,而促使TGF-β1和TGF-β2的释放。这有利于胶原的沉积。而且使增多的胶原呈网架状,而不是瘢痕样的成束状分布。在维生素A 促进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的过程中,维生素C的需要增加,因此,也要应用维生素C。
3.2胶原产生的正常刺激:用经皮刺激诱导胶原增殖的原理是基于任何创伤后都可引发的一系列正常的反应。机体创伤的愈合过程有3个连续的过程。创伤后,血小板、白细胞可释放出许多产生基质的生长因子,如:TGF-α、TGF-β、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等。此后,单核细胞同样可分泌一些生物活性因子,促进III型胶原、弹力蛋白等增多。到伤后5~7天,III型胶原可转换成I型胶原。这种胶原的转换在几个月内使组织变得紧密。而且使皱纹消退皮肤变得光滑。
4结论
经皮诱导胶原增加技术自1997年应用以来,在美容外科中获得良好效果。它不仅对皱纹、瘢痕、以及皮肤松弛等可产生美容性疗效,而且可以在某些激光或化学性药物治疗不便施行的部位采用。
[摘译自PRS,2008,121:142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 李荟元]
颌面美容
1快速上颌扩大术的稳定性和复发性之间的关系:一项动态生物力学的研究
研究目的:这项动态生物力学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机械装置在扩大上颌骨过程中的作用-具体采用牙支持性以及牙抗性的装置实现上颌骨的横向扩张。材料和方法:采用牙支持性以及牙抗性的装置在10名具有牙齿的人尸体上进行动态的生物力学研究。结果:采用牙支持装置组的上颌骨移动程度比较多,但是差别不大。4个样本的数据表明上颌骨宽度增加呈现为不对称性的增加。结论:在两个研究组中均可看到上颌骨的局部扩张。这项动态模型中,与牙支持组相比,牙抗性组上颌骨的扩张程度大。然而需要知道,这项动态研究不能描述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任何扩大上颌骨的方法都必须小心谨慎。牙支持组引起上颌骨的扩增程度大很有可能影响总的观点:与牙抗性相比,骨抗性组扩增上颌骨的程度比较小。这就表明采用这项治疗模式对上颌骨进行扩增,可以防止复发过度扩增。
[摘译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67(1):10-14]
2Le Fort I型骨切开术与牵引成骨术同时进行的三维重建:位置改变
研究目的:这项研究首次评估了三维重建Le Fort I型骨切开术以及牵拉成骨术后上颌骨的位置的改变。患者和方法:记录18名患者在行上颌骨Le Fort I型骨切开术以及牵拉成骨术后上颌骨位置的变化情况,这些患者平均年龄17.7岁(12~38岁不等),评估这些患者在术前以及术后3年(1~10年不等)上颌骨横向的缺陷以及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畸形程度。所有的患者均行二维方向的Le Fort I型骨切开术。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改变均可以通过Le Fort I型骨切开术实现。术后5~7天内,我们使用Hyrax矫正器每天扩张1mm,发现上颌骨明显的扩张。确定上颌骨扩张的距离后,我们使用Hyrax固定装置固定8~12周,之后再关闭牙间隙。比较术前和术后患者矢状位片和头颅侧位片的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具有Ⅰ型尖牙关系和磨牙关系的患者具有明显的令人满意的矢状位和垂直位的关系。上颌骨被扩张1.5~1.8mm不等,且其位置发生改变,根据术前不同的畸形向前或者向后移位。上颌牙弓的周长增加了5.4mm,牙弓的宽度增加了4.2~6.6mm不等。上颌骨的扩张并不均匀,在其前部或者后部增加较多。结论:采用三维方向的Le Fort I型骨切开术可以同时或者选择性地扩张上颌骨的宽度、长度以及垂直方向的距离,术后可以改善上颌骨和上颌牙的关系,在临床上没有观察到术后愈合不良的情况。[摘译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67(1):32-39]
3咬合偏斜或不偏斜的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颌术前和术后咀嚼周期的变化
研究目的:这项研究主要阐明对称性或者不对称的下颌前凸患者在术前或者行下颌升支截骨术后的咀嚼周期的变化情况。患者和方法:我们将下颌前凸的12男性和22名女性患者平均分配到拟行下颌骨截骨术的患者中。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这些患者的咀嚼周期的变化。对术前和术后患者咀嚼周期的持续时间以及变异系数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在咀嚼周期的三个阶段上述数据没有明显的差异,各组之间总的持续时间比较均匀。然而,在咬合不对称组术前和术后咬合偏移变异系数有明显的差别(P=0.037),行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的组其变异系数也有较大的差别(P=0.0166)。结论:这项研究表明外科整形治疗下颌前凸不能有效地改变患者咀嚼循环的持续时间。
[摘译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67(1):67-72]
4下颌骨前后方向的位置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之间的关系
研究目的:这项研究主要分析下颌骨前后方向的移位与正颌外科手术治疗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两男两女(男女均为一白人和黑人),拍摄记录这四个人的原始照片以及人工模拟改变后的照片(均为正面照)。对每个实验对象均模拟6个与原始图片有差异的下颌骨位置,其中3个为后移位的、3个为前移位的。请正畸科医师、颌面外科医师、艺术家以及一般人对上述28张图片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认为正面照前凸的男性患者以及后凹的女性患者最具有正颌指征。一般人评估可以接受患者面型的改变,然而颌面外科医师认为如果有更多的患者有相同的情况,他们建议手术治疗。结论:患者面型的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是否选择正颌外科手术治疗。
[摘译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67(1):73-82]
5综合评价保守治疗髁突骨折后的下颌运动情况和牙合关系恢复情况
研究目的:这项研究采用一种对牙合压力敏感的图纸(日本东京富士胶片厂,牙科预定标器)分析保守治疗单侧髁突骨折后的下颌运动情况以及咬合关系恢复情况。患者和方法:比较对照组23例患者以及实验组18个经保守治疗单侧髁突骨折的患者。评估经保守治疗后3个月,6个月患者下颌运动情况和咬合关系恢复情况。结果:经保守治疗的患者治疗后6个月,其最大张口度可达到40mm,而对照组没有明显改善且侧方运动,前伸运动以及偏差运动在治疗后6个月恢复状况仍然有所限制。经保守治疗后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咬合区域能力明显下降,治疗后6个月咬合能力明显改善。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治疗后6个月患者咬合区域不均衡指数明显改进。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咬合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牙齿总的咬合能力在治疗后3个月明显下降,但在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咬合压力不均衡指数明显改进。结论:尽管下颌在向健侧运动时会有轻微的不协调以及张口型会有所偏差,下颌整体运动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咬合压力虽仅有少量提高,但咬合区域和咬合压力在治疗后6个月明显改进。
[摘译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 ;67(1):83-91]
6双功能移植骨片三维扩增恢复萎缩的下颌骨后部
如果采用不正确的计划及移植方法,比如增加颌间距离或者增加移植骨的量,可能会使移植骨遭受不稳定,以及难以达到审美学上的功能恢复。外置移植物,牙槽骨三明治式截骨术,微型钛板植入术,牙槽嵴修整术以及牙槽神经移位术等术式在牙槽嵴增高中存在不同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无牙牙合患者下颌骨的后端由于没有牙齿行使咬合功能,其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粘膜层,限制了成骨元素的渗透,影响微血管和细胞的成活,从而限制移植骨的生长。本报道引入一种新的植骨方法为软骨内置入式植骨:将额外的皮质骨涂层放入生物学上骨生长活跃的松质骨和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表面。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骨移植的三维构像,增强了移植骨的机械性能。生物学上的骨生长中心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血管生存环境,为移植骨和骨形成细胞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环境。
[摘译自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67(1):174-177]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整形外科 王正辉 屠军波摘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