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睑袋去除术两种术式比较及临床效果分析

2009-03-30

中国美容医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术者入路术式

乌 云

睑袋祛除术是眼部整形手术最常见的术式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求美人群都在寻求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术式,以便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完成下睑部的年轻化手术。我科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下睑袋祛除术两种术式(结膜入路法和经皮入路法)的比较发现,人们以往认为的经结膜入路术式容易导致下睑皮肤松驰的观念正在逐渐改变。但是适应证的选择是保证术后效果的有效手段。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200例均为下睑袋较显著者,年龄22~62岁,均为女姓,其中100例选择经结膜入路法,100例选择经皮入路切除法。

1.1.1结膜入路的选择标准[1]:①眶隔脂肪膨出明显;②皮肤松弛不明显;③皮肤弹性中等或较好。

1.1.2经皮入路的选择标准[2]:①皮肤松弛弹性差;②眶隔脂肪明显或不明显膨出;③眼轮匝肌肥厚并松弛。

1.2 手术方法

1.2.1结膜入路法:常规消毒,铺无菌单,2%利多卡因分3次在双眼结膜囊内滴入2天,间隔约2min。再在睑板下约0.5cm近穹隆部结膜行结膜及下眶部浸润麻醉,轻按2min后,距下睑板0.5cm处横行切开结膜,用眼科组织剪沿切口平行向下分离,暴露眶隔脂肪取出内中外三团膨出的脂肪,并彻底止血,将眶隔复位。结膜切口如超出1.5cm可用5.0细丝线连续缝合,不必打结,等其自行脱落或术后3天抽取。

1.2.2经皮入路法:消毒方法及麻醉药同上,双眼下睑分别行皮下及眶隔内浸润麻醉,在距下睑缘1~1.5mm处平行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外眦处沿鱼尾纹方向斜行向下,长度以皮肤的松弛程度决定。打开眶隔,取出内、中、外三团脂肪,彻底止血,缝合眶隔。将肌皮瓣上提,皮肤弹性差者,在近外呲切口处将肌皮瓣固定于外眦处骨膜,双眼上视时去除切口上缘的多余皮肤,缝合切口,如皮肤弹性极差,表面细小皱纹明显者,可做皮瓣通过眼轮匝肌切口打开眶隔取出脂肪,余同上。

1.3 术后处理:行结膜入路睑袋去除术者,术后3~5天每日滴润舒眼药水4次,每次1滴,口服罗红霉素片0.25g,2次/天,共3天。经皮入路睑袋去除术者,术后3~5天口服罗红霉素片0.25g,2次/天,术后5天拆线。

2结果

100例结膜入路睑袋去除术者,年龄22~62岁,平均34岁,术后膨出的脂肪消失,睑袋部位明显平坦,随访半年,松弛的皮肤有明显改善。其中有4例认为皮肤松弛加重,随访半年后仍无改善,对手术后效果评价不满意,其年龄分别为40岁2例,41岁1例,42岁1例(术前自行选择做此术式)。100例经皮肤入路行睑袋祛除术者,年龄33~62岁,平均43岁,术后膨出的脂肪消失,大部受术者下睑皮肤平坦,皱纹减少,但有6例求术者对术后效果仍不满意,主要是自觉下睑皮肤仍有松弛,皱纹无明显改善,经向患者解释后均未发生纠纷。不满意者的年龄分别为50岁2例,53岁1例,58岁2例,60岁2例,62岁1例,其共性是皮肤弹性较差眼周皮肤老化相对同龄人明显。(典型病例照片如图1~2)

3讨论

经结膜入路行睑袋去除术后者手术的满意率为96%,经皮入路者手术满意率为92%,这表明经结膜入路者的满意率要高于经皮入路者,这与患者自身条件及对手术的期望值有关,大部分做结膜入路手术者最不满意的是下睑的膨隆,去除眼睑后膨隆消失,基本上满足了她的期望值,而4例不满意者的年龄偏大(40、41、42岁)皮肤松弛略明显,所以与适应证的选择有关,像这类患者就应该让其选择经皮入路睑袋去除术,而经皮入路睑袋去除术的满意率为92%,这表明此种术式的患者容易出现纠纷,其对手术的期望值过高,术前要充分同求术者沟通,让其对手术有切合实际的要求,并建议其同期行眼周老化的去除术,以此使皮肤的顺应性提高,不致同周围的老化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提高手术的满意率。所以选择适合的术式及与求术者术前沟通是提高手术满意度的重要环节。另外40岁以下患者行结膜入路去除睑袋效果更加显著,满意度提高,而40岁以上患者应尽量选择经皮入路的术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2.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分册[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1.

[收稿日期]2008-11-11[修回日期]2008-12-11

编辑/何志斌

猜你喜欢

术者入路术式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心血管造影辐射剂量检测与防护控制研究
论《塞翁失马》中的“善术者”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
69例宫颈肌瘤的手术途径及术式研究
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说“父fǔ”道“父fù”
从唇裂继发畸形修复评价单侧唇裂修复术式选择
颈椎旋转扳动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