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生活污水处理经验
2009-03-30董树国
董树国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2008年舟山市普陀区被列入省、市50个生活污水治理村,涉及10个乡镇、街道,建造污水处理池1.3万m3,受益农民1.2万户。
生活污水的治理,使村庄环境美化,河道清洁,过去污水横流现象得到了控制,水环境质量提高。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促动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农民从被动接收转变为自觉行动,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村风得到改善,使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城镇化。
普陀区的污水治理工作主要是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畜禽污水及公厕粪便污水进行处理。根据沼气工艺学与微生物学等综合技术合成,以厌氧发酵为核心技术,采用“厌氧→兼性→好氧”工艺,以分级自流、分级处理、逐段降解的特点,选择具体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一、工艺路线
格栅→初沉淀→厌氧区(厌氧消化有机污染物),也可以在格栅前设化粪池(三格式化粪池),以减少管道堵塞。根据我区50个村的治理工程,有下列几种方式:
1、对地势高,用户集中的生活住宅户
污水→沉淀池→地埋式厌氧池→兼氧过滤池→人工湿地过滤→排放。
2、对地势高低不平,住宅相对分散的用户
污水→沉淀池→1-2m3的独立式厌氧池→人工湿地过滤→排放。
3、有污水处理系统工厂的乡镇,可通过管网直接进入。
格栅:主要为去掉污水中大的纤维或块状物,在设计时根据使用情况选用格栅间隙为30mm左右。
初沉池:主要应具有沉砂功能,水力滞留时期不应小于2小时,同时应有抽排渣设施。
厌氧区设计:应设有拦渣设施,以提高灭活病菌和寄生虫卵的效果,提高出水卫生指标。同时厌氧区设有抽排渣装置,经厌氧区发酵处理后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卵基本被消灭。
采用厌氧区→氧化塘达到排放标准的,在厌氧塘的水力滞留时间为2天,氧化塘面积每人8-12m3配套,氧化塘必须有活水来源。
采用格栅→初沉淀→厌氧区→人工湿地厌氧区的,水力滞留有时间为2天,人工湿地面积以每人1-2㎡设置,处理后的污水应达到污水排放二级标准以上。
二、工艺参数
1、每户以3.5人,以每人每天排放污水量为150L计算;
2、污水滞留时间3天;
3、允许畜禽养殖废水进入,可只设一个池体,囤粪池设置可根据当地的用户情况确定容积,一般不小于15天。
采用厌氧区→兼氧区→过滤沉淀区→达到排放标准。一级厌氧区:二级厌氧区:兼氧区:过滤区的容积比值以2:1:2:1确定,如污水浓度较高时,可采用3:2:2:1的比例确定。
三、设施要求
1、厌氧池具备防渗、防漏气的基本要求,在厌氧池建成后,应检查确保厌氧池不漏水、密封性合格;
2、各污水处理设置应具有防渗漏措施,人工湿地的防渗漏可采用粘土或水泥喷浆的办法;
3、污水在各级处理设施上的落差不应小于50mm,兼氧区与过滤区必须设置通风孔,每格不少于2个;
4、各处理工艺出水口处应设置过滤装置,防止藻类流出而影响最终出水指标。为安全起见,各净化池的盖口最好由混凝土制成,以两个成年人扛得动为准,防止小防玩耍,发生意外。
5、应把弹性填料放在前过滤池,把硬性填料(直径2.5-3CM的石块)放在后过滤池,以便清洗更换。
五、场地选择
1、利用原有地势,采用自滤方式,减少动力使用;
2、场地应利于排放: 雨水等不可直接进入厌氧池污水处理系统。有的村庄污水处理池处于地势较低的地方,在雨季可能出现污水倒流的情况,必须安装排污装置;
3、场地应避开人员密集区或交通要道,利于防火和管理,污水池最好用绿化带封闭,不要使行人进出;
4、污水池出水口最好有方便农田灌溉的河道、池塘,这样,直接可利用污水中含有的氮、磷、钾等的肥料,浇灌蔬菜、粮食作物、果树等并且改良土壤。
人工湿地设计时,应有良好的匀布水设施,可采用上流式或下流式布水方式,过滤材料可用卵石、碎石、中粗砂、煤渣、石灰石等,按水流方向分层设置,上部植物可选用根系发达,四季常青的植物,如芦苇、美人焦、芋艿等。
氧化塘(稳定塘),四周不宜采用石砌护坡,可种植革命草、水葫芦、芦苇等水生植物,应及时收割与清理,氧化塘水深在0.5-1m为好。
六、日常维护
1、根据不同情况每1-2年清除污泥1次;
2、每4-5年进行过滤材料的更换工作;
3、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窒息事故;
4、如有医院的污水进入池内处理,必须加强消毒,其他生活污水必要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消毒;
5、防疫站、环境监察站要对出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当出水不能达标时,要进行改造,或更换填料、过滤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