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论》对工业化社会的启示

2009-03-27魏黎波齐凯君

管理观察 2009年7期
关键词:资本论工业化资本主义

魏黎波 齐凯君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生产日益社会化,整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资本论》的诞生背景,正是工业化诞生并开始显示其伟大力量,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的历史时期。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以资本主义的工业化作为自己的研究模板的。按照马克思的预想,社会主义应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诞生,而实践的发展与这个预想稍有出入:苏联和中国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就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实现工业化,奠定新的社会形态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我们抛弃那种意识形态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把一切处于工业生产活动逐渐取得主导地位阶段的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称为工业化社会。

尽管《资本论》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化作为自己的研究背景的,但马克思讲的很清楚,《资本论》的写作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①因此如果我们撇开《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特殊性的论述,这部经典对处于工业化社会进程中的国家具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

一、市场经济理论

以往我们研究《资本论》主要侧重于资本的本质及其矛盾方面,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客观必然性。其实,资本并不只是一种阶级关系,它作为一种运动有其借以运行的机制和手段,即市场经济。这种机制和手段不带有阶级特性。《资本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方法,撇开其中对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分析,《资本论》就是一部工业化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论著,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导航器和理论依据。

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之上”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所有制问题上体现了这一最基本特征。但作为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必然还带有这个阶段的相应规定性。最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欧国家的发展历程说明:现代化之路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即先有市场革命,才有工业革命。《共产党宣言》中说得更为简洁:“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③可见,作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阶段,市场经济是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必经阶段。建国之后很长时间,我们陷入一个思想的误区,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划等号,就是因为我们太过于纠缠意识形态的对立,没有意识到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阶段。市场是工业化时代现代经济活动的舞台,在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兼容。

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的性质,它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可以与多种社会经济相结合。市场经济的许多一般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发生作用。

二、人和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把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并且赞同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④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归根到底是人的劳动和自然资源,而劳动过程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的自然条件。

《资本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割裂:人们 “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⑤。马克思认为,资本无限积累的天性,必然导致对作为生产资料的自然物需求无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和冲突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解决生态灾难的根本途径是变革社会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⑥

虽然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生产关系上解决了人和自然的冲突和对立,但我们毕竟还处在在工业化进程中,“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和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⑦所以很长时间中国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是我们提出建设新型工业化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而《资本论》中早就讨论过建立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马克思认为“所谓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⑧就像落花可当作肥料归还于土地,所谓生产废料可以再转化为同一个生产部门或另一个生产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就体现了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理念——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原料。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可变资本的量已定,剩余价值率应定时,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费用的减少,会相应的提高利润率。”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而且可以调高劳动的生产率。

三、金融危机的启示

金融危机的出现,本质上源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曾经明确说过,“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可见,他对虚拟资本⑩与生俱来的价值不确定性和所有权归属不确定性,是深深担忧的。

现实中,虚拟资本的运作直接表现为分配和交换关系。虚拟资本并不直接进入生产领域,也未直接用来消费,它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般来说,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是没有生产成本的,其价格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对它的估价,也就是取决于人们对这类资产未来收入的预期。因此,可以将这类资产的价格看作是由人们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虚拟资本积累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与实体资本积累相脱节的,即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虚拟资本的量与实体资本的量不一致,并且信用经济越发达,虚拟资本的量就可能更多地超过实体资本的量。一旦超量过大,交易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就会受到冲击,虚拟资本量相应会急剧缩小,这就可以直接引发金融危机。

虚拟经济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设想如果没有股份制企业,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就不可能出现,虚拟资本也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明确指出,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实体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虚拟资本虽然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利润甚至大额利润,但它不能创造价值,它的利润的价值最终来源于实体经济。虚拟资本能否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以企业实体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为前提。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华尔街银行家们无视实劳动价值论,玩空手道,妄图“绕过生产过程来赚钱”所造成的。

当然,对于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资本论》提供的只是解开问题的理论基石和出发点,而不是现成答案。对与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同样也存在交换和分配领域的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脱节,生产和消费领域存在的矛盾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居安思危,保证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资本论》博大精深,以一篇论文的篇幅论述它对工业化社会的启示作用,难免挂一漏万。笔者仅从《资本论》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人和自然关系以及金融危机相关论述,探索其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启示作用。事实上,工业化社会中的许多经济现象都能够在《资本论》中得到理论上的解读和深层次的矛盾揭示。深入研究《资本论》,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页。

2.《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52页。

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7页。

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2-553页。

猜你喜欢

资本论工业化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