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软件产业兴起的理论探讨
2009-03-27蓝伟东
蓝伟东
在10多年的时间里,印度软件产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全球产品价值链与加工贸易的关联分析则显示印度软件产业的兴起缘于在产品价值链上的高端定位,对未来面临的国际竞争来说,生产者驱动力模式将成为其必然选择。印度软件产业中的先行公司必须完成加工企业向全球产品价值链中驱动力角色的转变。
一、产品价值链与垂直型专业化分工主导的新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扩大及跨国公司的兴起,国际间货物、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流动日益增长。经济全球化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本质特点可归结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各地区经济融合成整体,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国际贸易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加工贸易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与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应对日益激烈的产业内部竞争,跨国公司着手开展复合一体化战略,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资本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资本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别处于产品价值链的节点上,形成相互间的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
产业内部的垂直型专业化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占有着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占有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中占有很小的价值增加量。因此,从产业的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内部的生产分工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全球化产业的成长过程,事实上就成为不断培育和积累竞争优势,由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的非战略环节一步步向技术密集的战略环节挺进的过程。
二、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在2001-2002年间,印度软件公司的销售综合增长率每年超过50%。印度软件和ITES出口2003-2004年达到129亿美元,2004-2005达到177亿美元,2005-2006达到234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净增长率达到31.7%。2006年,印度拥有软件公司近3000家,从业人员多达41万,前十家软件公司的人员规模在万人以上,企业盈利在20%以上。由世界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为NASS-COM(印度软件和服务企业协会)曾经做过的一项研究中预测印度软件产业总额将在2008年达到87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可达5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结果,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三项综合指标居世界首位。难怪比尔·盖茨在对印度软件业进行考察之后,曾下断言:下一个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不是日本,也不是欧洲国家,而将是印度!
印度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把软件产业视为国家经济起飞的支点。印度政府除了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的基本框架之外,它在更多时候充当的是私营部门的服务者的角色。印度政府的软件产业政策和相关措施既保证了高科技(软件)产业生态的四个基本要素(企业、人才、技术、资金)中的每一个都健康的发展,又促进了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使软件产业这种新兴产业在其产业化的道路上,从众多的产业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今天的繁荣。值得一提的是,产业生态的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众多的软件高级人才和殷实的风险投资是推动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而人才的流动又可以带动资金及技术的流动,许多规模较大的软件企业是在资金的有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三、印度软件产业的兴起缘于在产品价值链上的高端定位
在产业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链各个基本功能环节在地理空间上越来越发生分离,各自集聚成群,由此形成了一个按附加值尺度衡量具有典型等级特征的空间等级体系。全球价值链构建在全球产业链的基础上,全球价值链条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购买者。换句话,就是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组和正常运行等是在生产者和购买者的推动下完成的。随着制造环节持续转移,发达国家的全球竞争优势越来越体现在无形资产方面,而有形资产方面的优势越来越体现在发展中国家。与之相对应,购买者驱动模式逐渐取代生产者驱动模式,也就是说品牌、销售渠道、链条管理能力等无形资产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正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尽管在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上构建制造业全球竞争优势的周期有加速的特征,但是原先在本环节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仍然会利用其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外包渠道来充当该产业的全球代理。
印度软件产业的兴起缘于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定位(基于良好的印度高科技产业生态),这使得印度软件业的加工贸易存在着较大的增值空间,对GDP的贡献率更高,反哺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在过年的5年里,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是IT行业,强劲的需求带动印度软件产业的出口,使得印度软件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从1999-2000年的1.2%上升至2005-2006年估计的4.8%。印度软件公司通过主动新建合资企业、跨国并购和结盟当地企业等方式提高和加强全球服务能力。这使得他们获得了新服务的“端对端”的提供能力。全球软件业巨头,如Microsoft,Oracle and SAP,都在印度建立了研发中心。尽管目前印度软件业从高科技产业生态的四个基本内涵——高科技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高科技产业的附加价值链、高科技产业的密集度以及高科技产业技术与商品化能力一的角度分析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四、印度软件产业全球产品价值链驱动力的选择
在全球价值链的架构之下,我们知道价值链蕴含着地区间价值分工的不平等,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两端即下游的市场营销和上游的关键零部件等,往往属于核心企业或地区,中间生产部分则是处于被压榨的状态。尽管后起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环节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进程加速了,但由于老牌或新兴工业化国家把持着其通往产品最终市场的中间环节,拉长了这些国家实际的产业升级周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所要面对的市场规则和竞争原则发生了动态的变化。这些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却转移到了贸易联系、品牌、融资能力等方面。
印度的软件产业是从专业代工编程服务发展起来的,距软件产业附加价值链的顶端还有相当的距离。截至2005年为止,印度软件产业的总产值中只有10%的产品属于自主版权产品,而其余的90%都属于集成类、代人加工类的软件。因此,创建自主品牌是毋庸质疑的。这是印度软件业高端定位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根据经济学原理,缺乏对国外市场的控制和国内市场的支撑是很难培育出具有有效的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的。结合印度软件业的实际,购买者驱动力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缺乏对国外市场控制和国内市场的支撑,但前文提及的良好的印度软件产业生态却为在生产者驱动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印度软件产业的兴起缘于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定位。然而,印度目前出口的软件基本上属于应用型软件,技术含量低,一般依赖于国外的系统软件作为开发平台,进行基础型软件开发和设计的企业较少,创新体系的滞后导致拥有自丰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所以,印度软件产业中的先行公司必须完成加工企业向全球产品价值链驱动力角色的转变,才能真正在世界软件产业中屹立,成功培育出本民族软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