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FTA的特点及战略取向
2009-03-27姜茜
姜 茜
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步履维艰,1999年西雅图会议失败,2003年坎昆会谈破裂,2006年六国部长级会议无果而终。FTA以其简单、灵活而有效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各地涌现,并迅速形成了一张庞大而又交叉重叠的FTA网络。根据WTO的官方统计,截至2007年7月,向GATT/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议为380个左右,正在实施的有205个,几乎所有的国家至少参加了一个自由贸易协定,有的国家甚至多达20多个。为避免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下被边缘化,从2000年开始,我国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和FTA的建设步伐,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FTA的发展概况
2001年5月,我国正式成为“亚太协定”(原“曼谷协定”)成员,就此拉开了我国FTA快速发展的序幕。目前,我国已与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FTA协定,分别是: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亚太协定”(原“曼谷协定”)成员;2003年6月、10月分别与香港、澳门签订《内地与香港更紧密关系安排》、《内地与澳门更紧密关系安排》(CEPA),并于2004年1月1日同步实施;2004年11月与东盟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7月正式实施;2005年11月与智利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2006年8月正式生效;2006年11月与巴基斯坦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2007年7月开始实施。目前,我国已与6个国家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正式签署了FTA协定。此外,我国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正在开展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谈判;与新西兰的自贸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新加坡、秘鲁、冰岛、澳大利亚及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的自贸谈判正在积极推进中;与印度、挪威、韩国等国家正在进行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截止到2007年底,与我国已签署或正在积极筹建的FTA伙伴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到36个,覆盖我国近一半的对外贸易总额。
国际经济理论认为,贸易互补性越强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后贸易创造越大,贸易转移越小,而且规模经济等动态效益越高。从贸易商品构成来看,我国向各FTA伙伴国出口商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包括机电、家电、轻纺、服装、鞋业等;进口商品则以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如我国从东盟进口机电元器件、矿产品,从海合会进口原油,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进口贱金属、化工产品,从巴基斯坦进口棉花,从新西兰进口乳制品、林产品,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铜矿石、氧化铝,从智利进口铜矿石,从冰岛进口水产品等等。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互补指数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势头。此外,贸易互补性还必然反映为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除冰岛以外,我国与已经签署和正在筹建的FTA的国家和区域内双边贸易量逐年提高。
由于与我国签订FTA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正在与我国拟建FTA的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区域内贸易存在互补性,但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性表现得十分突出。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区域外主要进出口对象均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且在产业结构上相似度很高,均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服装、鞋类、家具、纺织制品等。由于产业、产品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数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彼此之间的自由贸易。
二、我国FTA的发展特点
1、以南南型FTA为主
“经济上互补、政治上互信、战略上双赢”,是我国在选择FTA对象时的主要依据。目前已经与我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正在与中国就FTA问题进行谈判和可行性研究的36个国家和地区中,发达国家仅占6个,分别是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和挪威,其他均为发展中国家,其中还包括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莱索托。在中国已经签署的6个自由贸易协定中,无一例外均属于南南型自由贸易协定。虽然韩国和新加坡已经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但“亚太协定”和东盟作为整体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性质。
2、以能源、资源导向为主
能源紧缺是我国的国情,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受经济强劲增长的拉动,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重工业化时代,油气资源约束日渐突出。尽管我国是世界石油生产大国之一,但石油产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消费量的增长。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快速持续增长,并有逐步加剧的趋势。虽然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是我国人均年石油消费仍然非常低,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1%,不足美国的8%,日本的13%。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增至5亿吨左右,其中有3亿吨需要进口,对外依存度将高达60%以上。2005年我国从中东进口原油占总进口原油的47.2%,其中64%从海合会成员国进口;从非洲进口30.2%;从亚太地区进口7.6%,其中越南2.5%,印度尼西亚3.2%,马来西亚0.3%,文莱0.4%,澳大利亚0.2%;俄罗斯10.1%;挪威0.4%。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东盟等建立FTA,可以为我国提供廉价稳定的石油供给,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铜和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而我国铁矿石自给率仅为45%,每年需要向国外进口约3.55亿吨,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铜矿自给率为25%,每年需要进口铜矿砂400万吨。据统计,2007年1-5月,我国从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3大主要市场共进口铁矿石13773.1万吨,占全国同期铁矿石进口总量的85.5%。智利被誉为是“铜的王国”,其铜的储藏量、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于世界首位,一直以来智利都是我国最大的铜矿石进口国家。与澳大利亚、印度、智利签订FTA可以保证我国获得廉价的铜矿资源。可以看出,从我国已签署或正在谈判以及有意向的16个FTA来看,资源、能源成为主导其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
3、以贸易逆差为主
我国选择FTA谈判对象的标准为:战略意义突出、经济互补性强、市场规模大或者资源丰富、推动和谐发展效果显著。与我国已经签署FTA协议所涵盖的13个国家来看(除去香港、澳门),2006年贸易逆差额达到544.91亿美元。如果包括正在洽谈和正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准FTA国家和地
区,贸易逆差额将达到676.78亿美元。这主要由于我国在选择FTA对象时着重考虑资源、能源问题。例如:我国与智利的贸易逆差为26.26亿美元,与海合会的贸易逆差为81.74亿美元,与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为56.96亿美元,与秘鲁的贸易逆差为19.15亿美元。这些逆差主要就源于我国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进口。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耕地面积不断缩减,水资源长期紧缺,国内对粮食等初级农产品缺口正在不断增大。2005年,我国小麦缺口1400万吨,食糖缺口170万吨,棉花缺口440万吨,植物油缺口548万吨。对农业及农副产品的进口也成为我国对这些国家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4、以周边国家为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亚洲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来源地和产品输出市场,2006年我国与亚洲其它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达到92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2.69%。着重发展与亚太地区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政策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我国已签订的FTA协定中,除中国一智利FTA协定以外,均系与亚洲国家签订。正在筹建的自由贸易区也主要集中周边地区,如中国一印度FTA、中国一新加坡FTA、中国一韩国FTA、中国一澳大利亚FTA、中国一新西兰FTA。本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指导原则,以及“立足周边,面向全球”的整体布局规划,我国正积极推进与其它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进程。在非洲,我国正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就自由贸易协定进行积极商谈;在拉丁美洲,我国已经与智利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在与秘鲁开展自贸区谈判:在西亚,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谈判进展顺利;在欧洲,与冰岛的谈判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挪威、俄罗斯的自贸区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三、我国FTA的发展战略取向
1、建立健全FTA发展机制
目前发达国家都设有专门机构开展FTA的研究和谈判工作。我国没有专门机构负责该领域的工作,研究和谈判资源都相当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开展。事实上,FTA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其影响面广,涉及相关部门多。从实践看,FTA的建立不仅要涉及不同国家,而且涉及众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很多方面,因此,推进过程中应加强组织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因素有序有效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整合效应。根据新形势下我国参加包括双边FTA在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内容不断扩展的新需要,应由国家设立的专门负责机构组织协调各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企业的参与工作。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导致区域内资源重新配置,这必然引发FTA成员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优势产业将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吸引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另一方面弱势产业将被逐步淘汰,与之相伴的是大量弱势产业劳动力被释放出来,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一般来说,劳动力的产业间流动性不强,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才能增强其流动性。国家可以通过政府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对这一部分从弱势产业释放出来的失业者进行再就业培训,同时国家还应设立专门的补偿基金以帮助他们度过就业过渡期,缓解FTA建设过程中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减少因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保证我国FTA能够健康顺利发展。
2、先易后难,快速推进
全球庞大的FTA网络已经形成了“轴心一轴条”(H&S)结构。根据国际经济理论,“轴心一轴条”(H&S)结构是一种不对称结构,在利益分配、协定谈判、规则制定等方面都体现和强化着不平等。一般来说,“轴心”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将其产品打入所有“轴条”国市场,吸引大量“轴条”国直接投资,并从FTA中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轴心”国可以利用“轴条”国之间的竞争,巩固和提高自身的谈判能力和影响力。“轴心一轴条”(H&S)结构中的强非对称性,使其具有自我强化的能力。我国目前FTA规模较小,FTA数量相对有限,区域经济合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球FTA网络中仍处于“轴条”国地位。因此,我国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快FTA建设步伐,重点发展周边地区,按照“依托周边,面向全球”的总体布局,以10+1为基础,以东亚自贸区为核心,推动建立以我为中心的周边自贸网络。同时,选择重点可行的国家,向拉美、非洲、欧洲辐射,逐步形成以我国为“轴心”的全球自贸格局,增强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规则制定中的主动性,提高谈判能力。此外,在我国FTA网络建设中,还应有目的地重点选择拥有丰富能源和资源储备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签订FTA,缓解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和资源“瓶颈”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3、加速市场化进程
加入WTO以来,由于非市场经济地位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最大障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规定,中国在加入WTO后的15年可以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许多WTO成员国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出口商品采取贸易歧视。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至2006年底,我国共遭受536起反倾销调查,占世界总数的28%,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国在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后,又骤然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此外,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歧视也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损坏我国对外贸易的应得利益。为了减少和更加有效地解决贸易摩擦,我国应通过加快市场化进程,改善投资软环境,不断适应FTA的需要。
当前国内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对FTA的了解较少,特别是许多企业,如果不能及时了解有关FTA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将会直接影响其经营决策。因此,应加强面向公众的宣传工作,普及FTA相关知识,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它将成为推进整体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