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备课中常见的问题
2009-03-27刘雪崔士德
刘 雪 崔士德
一、 本末倒置式
在个别农村中小学学校,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不重视备课工作,甚至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做的一种工作。于是先拿着课本去上课,上完课之后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把教案集上的东西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搬”到学校统一发放的教案簿上,应对学校领导走马观花式的检查。而真正在课堂上用到的“备课”,是教师在课前用心去阅读现成的教案和参考书,并批注在课本上,进而罗列出的教学提纲或轮廓。这样,就出现了教案与课堂教学分离的现象。这种“马后炮”式的行为,很难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一锤定音式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视野相对狭窄、信息闭塞。许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手头只有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相应的教案集。没有其他教学资料,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教研只搞些形式。他们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编写的教案缺乏新意,设计的教案大部分是直线型的、一问一答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大。对习题的处理大都要求学生按教材或练习册的要求完成,很少做调整或增补,无开放性、生成性、个性化设计。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该门课程自己都上过很多遍了,于是将自己过去所备过的课,多次重复使用。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因时、因情、因人,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新瓶装陈酒 “以不变应万变”的备课,容易使教学变得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 无米下锅式
有些教师,自认为在讲台上讲课是件绰绰有余的事,平常不注意知识的增长和素材的积累。临到备课时,则捉襟见肘,东拼西凑,这样的备课要么理论分析不透彻,要么举例说明不恰当。作为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要不停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之时“有米下锅”,才能煮出香喷喷的“米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她:“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她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教师的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知识越宽厚,他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把课上好。
四、 闭门造车式
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这种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的操作。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在课堂中没了“生命”。这样闭门造出的“车”,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课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研究,再大张旗鼓地拿学生做实验。
五、 花拳绣腿式
一些教师为证明自己的备课有特色、与众不同,不在备课的内容上花费心血,却在备课的形式上大做文章,有的备课变成了书法练习本和美术绘画本。还有的教师故意在教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涂涂画画。如果我们稍加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他们的备课言之无物,言之少理或言之无理。教师备课写教案是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要严谨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不求真不求实,又怎能要求学生求真务实呢?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实在、实用、实效为原则,而不要去有意地粉饰备课,装扮教案。
六、 单边活动式
教学是双边活动,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不能只是老师动起来,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作课堂的准备。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在于教师做教学准备活动时,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
七、 虎头蛇尾式
有一些教师,或是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或是新上一门课、新教一个班级等原因,学期开始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激情。表现在备课上则是备课认真、充分、详实,教案书写工整、分量充足,教学安排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合理。可是一段时间过后,这种激情慢慢地降温,备课便出现了松懈。表现在教案上则是书写潦草、内容空泛、条理不清,有的就变成了抄书,分量严重不足。个别教师一旦学期过半,就停止备课了。这种“虎头蛇尾”的备课现象,危害很大,需要引起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及部分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本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