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09-03-27孙义安
孙义安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属世界性病害。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减产幅度一般在10--30%,发病特别重的地块可达至颗粒不收。随着我县水稻面积的不断扩大,稻瘟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增加,特别是近两年来稻瘟病在我县的发病面积越来越大,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如何防治稻瘟病是保证水稻生产的关键一环,应充分引起重视。
1稻瘟病的症状
稻瘟病对水稻的一生都可能造成危害。由于危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茎瘟和谷粒瘟,其中以叶瘟,节瘟和穗茎瘟危害较大。
1.1苗瘟:种子发芽后不久就可发生,特别是在旱育秧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发生。病苗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变成灰黑色,上部变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卷缩枯死。
1.2叶瘟:是在叶片上受到稻瘟病菌的侵害产生病斑称为叶瘟,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常与气候条件,病斑新老和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不同而异,叶瘟病斑可分为急性,慢性,褐性,褐点,白点四种类型。
急性型:初生为水渍状小点,后迅速扩大成圆型椭圆型或两端稍尖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部密生灰绿色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这种病斑多在适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氮肥过多,稻株嫩弱或感病品种而发生,出现急性型病斑,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应及时采取施药措施进行防治。当天好转,天气干燥或经药剂防治后,则转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是常见的典型病斑,呈梭形或菱形。病外围黄色为中毒部,内为褐色坏色坏死部,中心为灰色的崩溃部,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即三部一线)。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节瘟:多在抽穗后发生。最初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逐渐绕节扩展,最终使整个稻节变黑腐烂。干燥时稻株病部易折断。
穗颈瘟:最初在穗颈上产生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颈成段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发病后严重的可造成水稻白穗,发病晚的可使水稻秕粒增多。
2、发病条件
稻瘟病菌是一种真菌,病原菌在感病的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从而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适于此病的发生条件一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三是长期深灌或田间水分不足。四是气温过低。如果6月下旬气温低而阴雨多,尤易引起发病。
3、综合防治方法
3.1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我县的水稻品种近几年一直以空育131为主栽品种,虽然这个品种米质产量都较好,但易感稻瘟病。今年我县试种一部分龙粳14号,表现较为抗稻瘟病。
3.2加强栽培管理。水稻实行适期早播早插,使之提早抽穗,可躲过后期低温,多湿的不利气候。我县以4月25号育秧,5月25日插秧为适宜期。施肥时氮肥不能过量,追肥不要过晚,可避免水稻贪青徒长,拖延熟期,以及采取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浅水勤灌等措施,都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和增强水稻抗病能力。
3.3处理菌源。水稻种子应全部实行泥水或盐水选种,水稻收获时带病稻草及秕谷,及时收拾干净,用火绕掉,以减少病源的扩散。
3.4药剂防治:为了绿色水稻生产,一旦发生病害要及时防治,施用春雷霉素40个单位,每亩喷150--200斤或0.4%春雷霉素粉剂4—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