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有文化底蕴的成长环境

2009-03-27王立华

现代教育探索 2009年4期
关键词:营造办学教室

王立华

近年来,因为讲课、会议考察等原因,我曾到过好多学校。在这些学校,他们无一例外地要请我参观他们的校园。穿梭在宏伟的现代建筑群里,看着那些漂亮的花园、美观的雕塑与现代化的设施,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少了什么呢?

——少见校长给学校定位,确定学校品位和风气,并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更少见办学思想下的办学目标、规章制度、本校师生的特点、课程体系等内容。

——少见见证学校历史的内涵性的东西,学校的文化传统、古建筑在历史的变迁中,早已烟消云散。

——少了校园里高雅的古典音乐、可供老师和学生共同阅读的大量书籍、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有个性的显现本校师生思想校园刊物,学校是精神汇聚之所,可学校里缺这个。

——少见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没有这一追求,不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更培养不出有独到建树的学生。

——少了涌动生命气息的教室文化建设。教室是教室和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进入教室,却发现教室里除了一些规章制度、规范和通知之外,很少有其他内容。

——少了老师和学生健康发展的人文关怀。管理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本身就成了目标,人性化的、弹性的管理制度几乎找不到。

——少了研究型的教育大师。“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教师在学校里很少找到,现在不少老师仍是关注“小事情”:课本、分数,响应抓成绩要抓出“血”来,抓出“水”来,抓教学成绩简直成了一种“阶级斗争”,很少有教师讲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

我们发现,校园少了的东西,几乎都和文化有关。学校本是一个文化场所,但是文化场所不一定有文化,是否有点滑稽?

学校教育幻想“今天播种,明天就收获”,这种浮躁,这种目光的短视,哪来的文化气息。古人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才能树人。作为生命个体,一个人受教育的时空是有限的,但育人文化氛围的形成和效果的显现却需要很长的时间。

每每课前走进教室,欣赏着眼前的一切,我曾不止一次的为之陶醉。即为我和学生们的精美创意而自得,也为学生们的课余生活的“富足”而欣慰。

教室的前门,学生们也精心设计了一番。乳白色门中央偏上,贴了一个大大的班徽,班徽底色为黄色,中间图案设计全采用了红色,很鲜艳,很有活力。门的下方是学生们设计的一片树林,绿草丛生,在树林里有一个孩子坐在地上舒心地看书,他的头顶上是一群飞舞的老鹰。学生们没有进入教室前,就感到舒心,很惬意。

面对这美妙迷人的花草、鱼儿,面对这和谐、充满生机的成长环境,谁会无动于衷呢?学生们课间欣赏着洋溢生命活力的色彩,狭窄的目光放宽了,忧郁的心情开朗了!

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独特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教室与我们营造的“山林”浑然一体,教室因藏有“山林”而获得美学价值,“山林”因依附教室而获得文化价值。鉴于此,学生需要的东西有了!

我只是一个班主任,对于学校的文化底蕴涵养,我能做得只有这些了!学校本是一个文化场所,学校从事的本是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在完成教育使命的同时也会生成文化。但现在,营造富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建设学校文化,却成了学校教育者的一种文化使命,这是一种变异,还是一种悲哀?无疑,在今天,一个学校的校长营造学校文化、班主任营造教室文化,是一个具有教育大师风范的师者才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营造办学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美丽可持续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洗水soft fabric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