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三次挥毫赞许的人

2009-03-27

党史文苑 2009年3期
关键词:根据地敌人毛泽东

陈 东

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普通的塾师家庭。1915年底,他投入湘军,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曾担任过排长、连长等职务。1926年夏,随部编入国民革命第八军第一师第三团,并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武昌城战斗中,黄公略身先士卒,率部首先攻上宾阳门城头,受到上级的通令嘉奖。1927年1月,他进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军事科学习,开始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黄公略同彭德怀等人一起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平江起义,之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他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13师4团党代表、红5军第2纵队纵队长、红5军副军长和红6军军长等重要职务,后又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的第3军军长。

黄公略精通韬略,文武双全,带兵作战时深谋远虑,善出奇兵,屡建战功,曾被毛泽东誉为“飞将军”。他的威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尤其是在湘鄂赣苏区、湘赣苏区和中央苏区,几乎众人皆知。军内称他为朱毛麾下的一员骁将,与彭德怀、林彪、伍中豪等红军优秀将领齐名。毛泽东曾先后三次挥毫写诗词和对联称赞过他,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三次挥毫称赞的人。

艰苦卓绝,披荆斩棘,创建湘鄂赣和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一赞黄公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1928年平江起义后,彭德怀和黄公略等人率红5军转战在平江、浏阳及江西的修水、万载一带。同年冬,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一部转移到井冈山,与红4军会合。黄公略则奉命率部留在原地,发动土地斗争,进行游击战争。1929年3月,他指挥红5军第2大队会同区赤卫队,夜袭永和市,毙伤敌军100多人,缴获枪支100余支,给敌人以极大的震动,引起了敌人的恐慌。1929年6月,湘、鄂、赣三省国民党政府调集近五个团的正规军和七个县地主武装对红军游击队发动规模空前的“会剿”,形势十分严峻。大敌当前,黄公略处惊不变,指挥若定,在反“会剿”的作战中,他创造出“绕南进北、昼伏夜出、彼合我散、彼集我合、彼驻我扰、彼追我圈”等游击战术,带领红军游击队机动灵活地与敌周旋,寻找有利战机积极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敌军兴师动众,却找不到红军游击队的主力,被游击队整天牵着鼻子走,不断遇到袭击,损兵折将,敌军最后被迫撤退,三省的“会剿”被打破。战后黄公略为了帮助战士们提高与敌人斗争的水平,及时地将这些心得写成一本《游击战术》的小册子,在军中广为印发,战士们读了之后,受益匪浅。据考证,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和阐述游击战术的军事著作。

国民党军政当局见无法从军事上消灭黄公略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就对他们进行严密的封锁,粮食、药品、食盐等生活品都一律不准带入根据地,企图饿死和困死他们。当时根据地内的粮食、药品、食盐等生活急需用品几乎断绝,红军游击队的生活十分困难。有时遇到敌人的追击,为了不被发现,部队整天都不能生火,游击队员们只好饿着肚皮与敌人展开周旋。关于这一段时期红军游击队的艰苦生活,滕代远同志曾经作过回忆:“斯时,敌人日夜包围,四面进攻……(部队)有时没有饭吃,仅以腐坏的蕃薯充饥,晚上过夜多半在山林里头,冬天御寒也只单衣而已。”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黄公略以身作则,能与普通战士同甘共苦,共命运,带领他们上山就地取材去挖竹笋、葛根和蕨菜,下田溪去摸螺蛳、捉鱼虾,还采摘香菇、野生的猕猴桃等“山珍”,勉强维持部队的生存。与此同时,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机会,对广大的干部战士进行思想动员,宣传党的基本政策,讲解革命的道理,不断地帮助他们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牢固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念。正因如此,当时虽然环境异常艰苦,而部队的政治团结与斗争热情却仍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获得了当地群众的赞助与拥护,而成为一支打不烂拖不垮的力量。

在中共湘鄂赣边特委的领导和黄公略的指挥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起来,部队也不断发展壮大,到1929年秋天,红5军主力从井冈山返回时,这支部队已由一年前的200余人发展到近2000人,有枪千余支。1930年初,红6军正式组建,黄公略任军长,不久,红6军改为红3军,黄公略任红3军军长。在红3军组建之初,部队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纪律松懈、地方观念、本位主义、农民意识、游击主义习气,这些都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提升。黄公略从思想建军和军事整训两个方面入手,展开整训部队的工作,同时特别注重对干部战士进行群众观点和纪律性教育,反对本位主义和地方观念,引导指战员树立消灭新军阀,争取全国独立解放的革命思想。还言传身教,给师团干部授课,讲解现代军事知识和政治理论,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军事指挥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在黄公略的坚强领导下,红3军的队伍整体素质、思想觉悟、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很快就有了很大提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一支地方武装迅速发展为正规红军。随后,红3军奉上级命令,分布到赣西南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建立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赤卫队,逐渐使分散的游击区连成一片,赣西南成为大块的革命根据地。黄公略以其一流的业绩引起毛泽东的青睐,他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词中对其赞赏不已:“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多谋善断,英勇果敢,屡立奇功。毛泽东二赞黄公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1930年7月,红3军与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4军、红12军会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隶属于红一方面军,从此黄公略率红3军开始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作战。

1930年10月,为了消灭红军和根据地政权,蒋介石纠集十万大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一次“围剿”。当时,红一方面军只有三万余人,力量处于绝对的劣势。面对强敌压境,如何打破敌人的围剿,红军内部争论十分激烈,有的同志主张仍然用游击战的办法与敌人周旋,有的同志建议到外线去,攻打九江、南昌等大中城市,迫使敌人回援。这时,黄公略向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强敌进攻面前,不是要分散,而是要集中;不是先向敌进攻,而是先退却,待机反攻。”这一独特见解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毛泽东连声说好。之后红一方面军指挥部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先往根据地腹部撤退,把敌人引到根据地内来,然后寻找敌人弱点,抓住机会集中兵力给予毁灭性打击。

敌军来势汹汹,进入根据地后一路上都没有遇到大的战斗,便认为红军力量弱小畏战,气焰更加嚣张。张辉瓒所率18师的主力更是骄横,孤军深入,一路急进,不把红军放在眼里,狂妄地叫嚣要活捉朱毛,企图抢到头功。红军抓住这一战机,主力隐蔽在龙冈黄竹岭一带,准备对来犯之敌来个迎头痛击。1930年12月30日清晨,浓雾弥漫,张辉瓒率第52、53旅及师部9千人马,从龙冈向君埠进犯,骄横的敌人连尖兵都没派,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红军的伏击圈。战斗打响后,黄公略一声令下,率领红3军首先从正面发起冲锋,一举歼灭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的警卫营,敌人的指挥系统被打乱,敌军一下子失去了有效地指挥,顿时乱了阵脚。英勇的红军很快把敌军逼到河边和山沟,许多敌人被打死和淹死,剩下的大多作了俘虏。穷途末路的张辉瓒狼狈地把头藏进了草丛中,而肥硕的身体露在外面,吓得浑身发抖,最后被红军活捉。龙冈一役,全歼敌军9千人,缴获了大批武器,敌人的第一次“围剿”被顺利地打破了。

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集中二十万兵力向中央根据地发起第二次“围剿”,红军仍然采用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攻破”的战略方针。

5月14日,红军总部电台突然截获国民党军二十八师公秉藩部与留守处联络的通话,敌人居然用明码通知:“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去东固。”红一方面军指挥部决定抓住有利战机,计划红军主力从敌郭华宗师和蔡廷锴师之间的空隙中秘密西进,然后突然在东固以两侧包抄的方式,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的后背,消灭公秉藩的第二十八师。

当时红军的主力仍在富田休整,从富田到东固相隔二十公里,只有两条大路相通,中间要经过一段险峻峭拔的隘路。5月15日凌晨,各部按照指令快速挺进,预定打响总攻第一枪的仍然是担任中路阻击任务的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晚上毛泽东亲自赶往红3军军部,和黄公略一起为了寻找一条通往白云山的捷径进行实地考察,终于在一位老猎户的指点下,探出从东固到中洞的南侧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山间小路。两人反复考虑,改变原定行军路线,寻小路直插中洞,提前到白云山南侧山岭埋伏。

自国民党第二十八师进入根据地来,人生地不熟,得不到准确的情报支援,加上红军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始终不能确定红军主力的位置。5月16日上午,国民党第二十八师先遣部队1000多人先抵达山坑,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便放心地向前行进,待全师1万多人进入伏击圈,黄公略指挥红3军突然从白云山头上猛压下来,顿时,枪炮声、喊杀声震天撼地。公秉藩刚从北方调来不久,还很不适应南方的山地作战,在红军的突袭下,全师顿时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到下午四时,敌二十八师大部分被歼,副师长王庆龙被击毙,师长公秉藩被俘,冒充伙夫,才侥幸逃生。他事后曾心有余悸地回忆当时的情形:“步枪、机关枪齐发,山鸣谷应,响彻云霄,正在行进中的部队被打乱了,有的人马被打死,有的被打伤,横倒竖卧在山路和两旁的田地上,尚未死亡的官兵乱成一团,莫知所措……一个一万多人编成的师,一下子被歼灭光了。”白云山战斗以红军的大胜而告结束,黄公略及其领导的红三军的英勇善战,给在白云山头观察战斗的毛泽东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后他词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从此,黄公略赢得了“飞将军”的美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毛泽东痛失虎将,挥毫疾书,三挽黄公略:“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1931年9月初,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黄公略率红三军参加方石岭追击战,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歼国民党军第52师韩得勤部,共俘敌5000多人,缴获了几百匹战马和大量枪支弹药。方石岭战斗胜利后,9月15日,黄公略率红三军奉命转移到东固六渡坳一带。部队在行军途中,突然天空出现国民党三架飞机,它们俯冲下来,发出尖锐的啸声,向地面上的红军战士疯狂投弹扫射。而这时红三军遇敌机突袭,很多战士没有防空的经验,在地面上四处奔跑却不知趴下躲避,不少战士纷纷倒在血泊中。看到这个情景,黄公略不顾个人安危,从隐蔽所跑到山坡上,一面大声喊叫,让战士们都趴下,不要乱跑;另一方面,组织战士们用机枪向敌机还击。就在这时,一架敌机向他俯冲过来,射出一串罪恶的子弹,黄公略同志不幸胸口连中三弹,身负重伤。由于伤势过重,黄公略于当天晚上七时三十分心脏停止了跳动。

黄公略之死来得非常突然,他一生历战数百场大战小战,从来没有带伤挂彩。而今这员虎将遭到敌机袭击却突然倒下牺牲,一颗耀眼的将星,就过早地殒落了。毛泽东痛失爱将,十分悲楚,第二天下午,他就赶到兴国县莲塘村,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会。朱德等军委首长和红3军全体指战员,该地的赤卫队员,以及老乡们参加了追悼大会。在会上,毛泽东强抑心中的悲痛,挥毫疾书,写了一幅挽联,对其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竞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根据地敌人毛泽东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1949,毛泽东点将
敌人派(下)
足够是够的敌人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最后一个敌人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