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收购热潮吓到澳大利亚
2009-03-26
本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李 渊 本报特约记者 伊 文 本报记者 郭 芳
在澳大利亚这块世界最小的大陆上,中国企业正在以巨大的热情收购澳大利亚的矿业企业。不过,在欢迎中国资金的同时,澳大利亚人也担忧其支撑起经济命脉的矿业资源被外资控制。在连续延期审批多项中国企业的投资收购交易后,人们对这些交易的担忧情绪迅速高涨,而澳大利亚监管部门25日“不会阻挡中铝向力拓注资”的表态给了这笔交易“重归事实的机会”。
中铝大单再露曙光
据《澳大利亚人》报25日报道,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昨天表示,中铝和力拓的交易不会降低市场竞争程度,也不会影响铁矿石价格,故ACCC不会阻挡中铝向矿业巨头力拓注资。力拓股价随即上涨,当日下午涨幅为1.1%,达每股53.93美元。
对此,彭嘉纳资本公司分析师蒂姆·施罗德说,这条消息将减轻人们对于这项交易的担心, “由于这一交易本身在国内充满争议,这一报告的出具可以让人们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做出决定,使其不被笼罩上情绪问题,这让力拓获得了将交易重归事实的机会”。《华尔街日报》25日也称,此举使力拓更有信心推动该交易获得澳政府通过。
不过,这笔价值195亿美元的交易仍需得到澳政府和股东的批准才能成交。目前,对中国企业投资的质疑仍未平息,《澳大利亚人报》在报道中仍然强调中铝的“中国政府背景”。
投资热被延期审批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投资累计只有30亿澳元,但2006年以来的投资额就达到了300亿澳元。不过,中国企业的投资热潮已集体受阻于澳政府“延期审批”的门槛:鞍钢认购金达必股份、华菱钢铁认购FMG股份的审批被推迟,24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收购OZ Minerals 的交易也被延期。
尽管澳政府一再表示延期“没有特殊的意味”,但澳国内反对的声音不容小视。一些人甚至提出要由参议院对资源领域的外国投资展开严格调查,直至6月中旬才出具结果———这正是澳政府批准中铝交易的最终日期。《澳大利亚人报》也认为尽管力拓宣称对公司各方面仍有决定权,中铝增加股份后不会影响定价,但中铝终将进入力拓的权力结构,并在澳资源行业取得重要的影响力,对力拓的经营和人事任免仍有建议权。很明显,“中铝的权力比橱窗里展示的要多”。报道建议中铝放弃一些权力,让澳政府在此基础上考虑是否批准。资深记者卡里克也撰文称,“这些中国企业的想法和目标仍然没有充分表达”,行动比一般中国企业更不透明。
不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学者特拉斯代尔则认为,这些中国企业属于香港上市公司,比起70年代领政府补贴来投资的日本企业要透明多了。洛伊研究所的国际经济问题负责人也在本星期说,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在澳投资不仅低于美国、日本,比韩国还要少。中国投资澳大利亚热应该从一个积极的层面去思考,只是因为规模和速度给澳带来的冲击太大,才会引起这么多的舆论关注。
澳政府在释放信号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秘书长和振伟2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这次澳监管部门宣布不反对这一交易,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非常好的变化,对这笔交易的顺利完成具有直接意义。其实,处在金融危机困扰中的澳大利亚政府和急需得到中国资金支持的力拓都是希望促成此事的。这次由监管部门,而非政府直接表态,也是澳政府的一个策略性考虑。它需要权衡国内的反对声音和纳税人的利益,这次是发出了一个试探性的积极信号。
他同时认为,澳大利亚资源丰富,而中国近期对澳大利亚企业的并购又特别集中,就给澳大利亚民众造成一个中国并购完全针对澳大利亚的错觉。事实上,这只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是企业根据经营计划做出的战略考虑。对于澳大利亚的误解,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他认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院外活动和公关公司的经验,在进行对外投资前进行先期的安抚、疏导工作。在对政府、议会公关时,也不能忽视媒体的力量,要事先规避风险,而不是事后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