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支撑首都沟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2009-03-26杨伟光

科技潮 2009年11期
关键词:林农山区生态

杨伟光

编者按沟域经济是京郊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其核心就是要发展与山区资源相关的生态产业。作者通过对沟域经济和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及相关分析,提出构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支撑沟域经济的发展,是保障山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快速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并进一步提出相关具体措施和建议。

北京的山区占到市域总面积62%,被定位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北京旅游产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山区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其生活水平仍明显低于城区和平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一块短板。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沟域经济”、“林下经济”等发展模式,多个区县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为京郊山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通过构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来支撑沟域经济的发展,是进一步保障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快速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

沟域经济成为京郊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沟域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沟域经济”是北京近几年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所谓“沟域经济”就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核心就是以山区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遗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等为内容,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快速增收。

沟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为产业相近,村镇相接,区县相连,突破了区县的界限,形成巨型的产业带,是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北京沟域经济可概括为两山一河、两山一沟、两山一路,两山一村,两山多村镇、一山一村,一山一路,一山一村、一山多村镇和多区县共享山区等多种形态。

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京郊直线距离1公里以上的沟域共有1200多条。截至目前,已经对62个山区乡镇164条沟域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系统摸底统计,对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沟域开展了初步的发展规划设计,其中69条沟域已经完成了整体规划。这些沟域覆盖了山区的很大面积,共包括739个行政村、17.3万户,46万农民。每条沟域都具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有241个旅游景点,318个旅游度假村,639个观光采摘园、民俗接待村267个,民俗旅游接待户8668户。怀柔的雁栖不夜谷、夜渤海,密云的云蒙风情大道,门头沟的妙峰山玫瑰谷等沟域经济试点的成功,为京郊山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沟域经济发展重点就是要大力发展与山区资源相关的生态产业

山区作为农业的重要基地,在满足首都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食物产品需求中发挥着平原地区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山区丰富的工业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也为促进首都经济发展,丰富首都市民的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对山区的大规模开发也相应带来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

由于山区自然环境复杂,沟域经济发展中应注重山区生态生产、经济生产、文化生产紧密结合,从而合理利用山区资源、繁荣山区经济,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现京郊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可持续发展。

山区生态产业是依赖于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按照生态学原理组织形成的生态与经济有机统一的产业发展形式。山区生态农业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要通过人类积极的政策调控与经济调节作用,对土地与此相适应的气候资源进行生态设计与优化配置,逐步改善自然资源要素特征,包括土地,植被,土壤和坡度等,促进土地资源质量和利用结构与方式的转变,达到土地利用适应性与其生态性的合理匹配。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关于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农学,林业,生态学、系统科学、生态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分别在有关学术杂志上发表并评论。现在大多数人接受的是国际林农复合经营研究委员会(ICRAF)下的定义:“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在同一土地经营单元上,将在生态和经济上存在相互联系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或动物精心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或时序的安排以多种方式配置的一种土地利用制度(系统)”。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是空间布局的科学性。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最本质的特征是在单位面积和空间内以较少的投入,科学布局获得最大的生物量。主要表现在立体种植结构的合理性和时间利用的科学性。在空间结构上,上有喜光高大的林木,下有较耐阴的中药材,蔬菜等经济植物,在不同层次上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及土壤内的水份,养分;在时间顺序上,依据不同经济植物生长期长短不同特点,套种间作混作,交叉衔接,充分利用了时间差。

二是系统运用科学技术,实施节约。经营林农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是将传统的精耕细作和现代农业科技熔为一炉,因地制宜,科学运用。

三是是受市场调节的商品经济。农民不仅是生产者,同时又是销售经营者,他们根据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决定生产项目,安排间种经济作物种类及林农复合的模式。因此劳动的主体既在生产领域进行生产活动,又在流通领域进行商品经营活动。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尽管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类型很多,但其基本成分可概括为:土地、环境(光,热,水,肥)、林业成分(乔,灌,果),农业成分(农,牧,副、渔)和人类经营5个方面。研究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目的,在于找出适合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最佳结构配置的综合经营模式,已取得最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林农复合经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林粮间作是最普遍的类型,据初步估计在林粮间作中采用的树种已有150种以上,其中以泡桐,枣树,杨树为突出的代表,特别是泡桐与农作物间作,不论其应用范围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近几年来,国际上林农复合经营的定量化研究和整体水平研究进一步加强,有些研究借助模拟手段已经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同时,有许多地区推广,培训已经形成体系,特别是林农复合经营已不仅仅只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也开始从林农复合经营中获益。

京郊复合生态系统主要涉及以下两种模式:

“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

该模式主要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在时空上利用资源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间开阔地带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

药材乃至瓜类,形成不同类型的林农复合种植模式,也是立体种植的主要生产形式,一般能够获得较单一种植更高的综合效益。如北京地区的柿粮间作,林菌,林药、林花,林草,林桑,林蔬,林油等典型模式。

“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

该模式是在林地或果园内放养各种经济动物,放养动物等,以野生取食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饲养,生产较集约化养殖更为优质,安全的多种畜禽产品,接近有机食品。主要有“林一鱼一鸭”、“山林养鸡”,“果园养鸡(兔)”,“猪一沼一果”系统等典型模式。

存在问题

目前,林农复合经营的研究仍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虽然研究工作已相当深入,但有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

一是没有形成封闭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

虽然北京市林下经济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初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但从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角度去考察,尚未形成闭合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部分环节还处于断链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二是对林木生长和环境的影响机理不明晰

林下经济系统是一个人工干预下的复合生态系统,林下经济作(动)物的引种受到林分类型,林下小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林下经济作(动)物的引入,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势必会影响到林木生长,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北京市在林下经济作(动)物的引入与林木生长关系、对环境的影响机理的研究十分不足,严重影响了林下经济效益和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三是存在技术瓶颈

目前在以下方面急需开展研究: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林农复合种植模式对水土流失的作用,合理的轮作期、林农复合种植模式系统的管理、环境效应,经济效应,不利影响等。未来对其研究还要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立体间套、种养结合,互生共利发展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并引进一些GIS、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应用于林农复合生态系统。

四是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优势还未得以充分发挥

由于京郊农民总体知识水平较低,农民往往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林农复合种植模式,因此也没能充分发挥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优势,今后在发展沟域经济中,还需要时间加大力度进行培训和引导工作,以进一步充分利用发挥农林复合生态种植模式系统的优势和功能。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支撑北京沟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农业的一种形式,2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农业、林业,水土保持,土壤、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其他应用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是集农林业所长的一种持续发展实践。建造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开发山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振兴沟域经济的重要课题,也是山区林业发展的方向。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保障了山区生态产业的顺利发展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是以生态农业为指导思想,实现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改传统林业的单一生产结构为多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北京郊区县大力发展林菌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药模式、林花模式等林下经济,起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通过构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提高了单位面积生物量和光能效率,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延伸了“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产业经济链条,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模式,实现了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对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林农复合种植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已引起世界各地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促进沟域经济发展,推进山区生态产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安排多样化的林农生物群落,提高了对气候水土及生物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扩大物质再循环(特别是良性物质循环),提高了对生物物质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泄,变废为宝,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是充分利用废弃物作为饲料或肥料,减少自然系统外的投入,节约能源及资金。

四是生产品种多样化后,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避灾稳产。

五是提供多种农林牧副产品,更好地满足和改善人民食物结构及营养结构,同时满足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要求。

六是从单纯的种植业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可充分合理利用农村中不同素质及专长的劳动力资源。

京郊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基础

如何进一步结合沟域经济发展,加强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据统计,2006年全市林地面积为1054284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8%,其中山区森林资源是主体,山区森林覆盖率为46.55%。从山区各林种的构成来看,山区防护林与特用林所占的比重达到77.48%,公益林和商品林的面积之比为3.44:1。山区有经济林面积148829.54公顷,其中果树林面积148115.84公顷,特种经济林面积713.7公顷。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围绕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山区主导产业发展,实施了“怀柔区生态环境科技走廊建设”,“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支撑体系”、“密云水库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山区食用菌生产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通过科技手段支撑沟域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山区森林健康,水土资源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支撑力度,有效集成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涵养区森林健康监测评价和经营技术体系,建立促进生态修复产业化开发和区域产业转型的生态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有机农业生产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二是加强沟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开展山区林下,设施矿洞(厂房)三种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开展林下养鸡、林药、林花、林草、林粮、林菌等多种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有效促进了京郊循环农业的发展。

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累计发展以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的林下经济面积达16万多亩,主要集中在10个远郊区县以及海淀、丰台两个城区。重点涉及林菌、林禽,林药、林花、林桑、林草、林粮、林蔬,林油和林瓜十种模式,总体概括首都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产业模式主要有六种,即林禽产业模式,林桑产业模式、林草产业模式,林药产业模式、林花产业模式及其他类型。截至到2008年底,北京

市林下经济产值累计已突破12亿元,带动全市24万农民实现就业,2008年参与林下经济建设的农户户均收入达8400元。

推进林农复合系统

支撑京郊沟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工作思路

结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关于科技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中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相关工作精神,以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融合互促为基本原则,积极推进山区林农复合系统建设,解决沟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生态和经济的矛盾,以及工,农产业效益差别悬殊等问题:在进一步提升山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山区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农业、林业和牧业,渔业间形成产业互补,有效提升京郊沟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措施与建议

一是制定沟域林农复合系统构建总体规划,全面指导京郊林农复合系统建设工作。

在现有沟域规划的基础上,深入农业,林业生产一线开展调研,总结现有林农复合系统模式和经验,并结合沟域自然资源、农林业基础条件、经济水平、农民素质等因素分析,从促进林农复合系统的结构性、稳定性,开放性,实用性等角度考虑,提出适宜的林农复合系统建设规划,以有效指导各区县、乡镇的林农复合系统建设工作。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工作,保障沟域生态产业的发展

由于北京山区沟域条件复杂,林分结构单一、水资源匮乏、林农复合系统基础研究薄弱等因素影响,因此应加强林农复合系统的科研力度。首先,从稳定持续的生态系统建设角度出发,加强林农复合系统的结构性,稳定性,开放性的研究,重点研究复合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生物群落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能流、物流、经济流的定量研究与评价。其次,加强“林果—粮经”,“林果—草—畜渔”等林农复合系统模式的优化组合研究,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及生产要求,改进或构成新的复合系统与食物链,以提高系统的功能与效益。第三,加强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相关技术集成、配套,促进林农复合系统经营模式的有效性,实用性,并选择部分典型沟域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

三是建立联动协调工作机制,做好保障工作

加强与农委,园林绿化局,水务局,农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在沟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撑,促进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的顺利实施,保证沟域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宣传和引导,强化农民环保和生态意识

依托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加强对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知识的教育,宣传和推广适宜的林农复合系统经营模式,帮助农民掌握林农复合经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参与林农复合系统的构建,以推动京郊沟域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邓爱华)

猜你喜欢

林农山区生态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分析
山区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林农的林下经济
林农合作组织的合作联盟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