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2009-03-26陈治光

科技潮 2009年11期
关键词:设施工程材料

陈治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部署,“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选择北京为主要地点进行建设的有6项,包括: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子午工程、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航空遥感系统、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北京上海共建),涉及总投资约33亿元;其余6大设施为:散裂中子源、新一代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强磁场实验装置、结冰风洞。主要分布在我国广州、贵州、山东等地进行建设。

项目简介:工程结构材料的失效往往酿成恶性工程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大量的可模拟服役工况的大型试验装置,对结构材料的服役安全进行评估和寿命预测,有效地减少了结构材料失效引发的损失。而我国目前相关的试验装置还局限在简单环境的小尺寸材料试验研究,不能满足重大工程安全评价的需要。

重大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是在模拟实际工况的复杂环境和复杂载荷条件下,通过对大尺寸工程结构材料进行加速试验研究。获取其服役参数,性能和规律等,建立重大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模型、仿真系统,解决我国在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行中工程结构材料的安全评价和寿命预测问题。

实施情况:该项目是第一个由教育部部属高校承担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北京科技大学作为项目法人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实施。项目将主要针对能源、电力、交通等重大工程领域的关键,共性结构材料的失效问题,建立由工程结构材料损伤试验装置、工程结构材料损伤仿真试验系统和开放共享配套设施等三个系统构成的大型科学试验装置。项目的建设,将推动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发展,为我国重大工程的选材,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据了解,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昌平新城沙河组团西北部地区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项目将建设8套大型研究试验装置及相关配套设施。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依托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和参建单位,组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2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

项目简介:在21世纪的今天,空间已被普遍认为是地球除陆地、海洋,大气之外的第四环境。空间环境指的就是地球表面20km~30km以上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行星际空间和太阳大气。空间已是人类现代航天通信和空间军事等高科技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发达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地。与此同时,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是21世纪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有效手段,与空间环境息息相关的空间产业正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应的,空间环境的天基和地基综合监测已成为国际科技活动热点之一,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行为。为减轻和防止灾害性空间天气给航天,通信,导航,电力、国家安全和人类健康等领域带来的巨大损失,全面,系统地开展空间环境监测已成为一种紧迫的国家需求。我国正式启动建设子午工程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实施情况:2008年1月5日,子午工程开工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是子午工程项目法人。子午工程的具体建设工作由该中心牵头负责,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部委相关单位共同参加。

3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项目简介:为监测中国大陆岩石圈、近海和近地空间的物质结构和四维构造形态的变化,认知现今地壳运动和动力学的总体态势,推进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地震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等部门共同申报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简称“陆态网络”)。

“陆态网络”以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人卫激光测距(sLR)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等空间技术,结合精密重力和精密水准观测技术,对地球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变化进行监测。“陆态网络”将建立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多尺度,实时和多种卫星定位系统兼容的地面观测基础设施,构筑卫星导航多方位服务的国家地基平台。“陆态网络”主要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同时服务于大地测量和气象预报,兼顾科学研究,社会减灾和经济建设,并为其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情况:该项目将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基础上,新建233个基准站和1000个基本站,同时升级改造原有的由27个基准站、1个国家数据中心和5个数据共享子系统(升级2个,改造3个)以及相关观测设备和软件系统构成的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平台。233个基准站已于2008年初自北京地区开始启动建设:1000个区域站已于2007年12月开始选建。

4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国家生物安全研究中心)

项目简介:农业生物安全主要指有效预防与控制农业毁灭性病虫害,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转基因生物潜在危害等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安全。该项目主要建设高危植物病源实验室,高危昆虫实验室,高危植物实验室等研究设施。建成后,将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生物安全自主创新研究平台,能够较大程度提升我国农业生物安全科学研究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高危农业有害生物等方面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研究能力。

实施情况: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并于2008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研报告。

5航空遥感系统

项目简介:航空遥感是国家对地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遥感系统”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国家信息化建设,满足国家对遥感信息建设的迫切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实施情况:该项目由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牵头负责项目建设任务。希望用4年的时间,建立一套由多种高性能遥感设备综合集成的先进航空遥感系统,使其成为开展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成为提高和发展我国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实验平台,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科学数据源,促进我国遥感设备和遥感数据的产业化。

6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

项目简介:蛋白质和基因是生命的两大基本物质。蛋白质研究的突破将从根本上阐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理,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揭示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优质高产农作物的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储备,将对人口健康,农业,环境生态,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产生重要影响。

该项目分北京设施,上海设施两部分,总投资18亿元,其中国家安排投资11亿元,暂按北京设施,上海设施各5.5亿元安排,其余由地方配套和项目单位自筹解决。

实施情况:目前,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该项目将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建设,北京部分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牵头建设,项目初步选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设施建成后将通过开放式运行和管理的模式,形成强大的区域辐射能力,为全国蛋白质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并发挥龙头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加速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和相关产业跨越发展。

项目建成后,将依托北京设施和上海设施联合组建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按照“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原则,面向多用户、多领域开放,开展科学研究和国内外交流。

猜你喜欢

设施工程材料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