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时间医学治疗女性痛经初探
2009-03-25黄富献
黄富献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等卫生学校,广西,柳州,5450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时间医学运用于痛经的理论渊源。方法:运用中医时间医学,以子午流注纳甲法为主配合对证穴位,治疗痛经患者。结果:与以往单纯辨证取穴比较,明显提高了疗效。结论:此法治疗痛经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中医时间医学;痛经;子午流注纳甲法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15-01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中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因痛经随每次月经来潮而发生,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而时间医学中的“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人体周身气血循行周流出入,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循环不息,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定时开不同的穴位。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与相似性,故笔者在近几年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时间医学、子午流注与痛经
时间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改变过程中的节律性,了解节律形成过程,周期节律变化的大小,周期时间长短,节律变化图式,以及节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医时间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二千多年历史,其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与阴阳、五运六气,四时时令,时辰规律,人体生理,病理等息息相关。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此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的生物节律受天地运转、四时、时晨变化影响。中医时间医学的出现,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果,它以“因时制宜”法则为基础,充实了现代时间医学的内容,成为中西医结合、现代科学向中医学渗透的桥梁和途径。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阐述了人体气血流注经脉脏腑活动的旺衰节律,其内容的体现及服务对象主要在于按时取穴针刺治疗上。国外将子午流注学说作为整个中医学中时间医学内容的缩影,称该学说为“中国钟”学说。妇女之月经,是在天癸的作用下,按时来潮,信而有期,与子午流注之气血运行随时间变化的思想不谋而合。月经的月周期节律性是人体重要而明显的生理节律之一,痛经的针灸节律周期疗法, 是根据痛经前后各阶段,气血流注位置及充盈程度之不同, 而采用子午流注针法,当补则补,当泻则泻。
2痛经的病理分析
2.1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疼痛之患。若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临床常见的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四种。
2.2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2.2.1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轻妇女。
2.2.2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者,经妇科检查、B型超声显像、腹腔镜等技术检查有盆腔炎、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病变致痛经。
3中医时间医学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中运用时,可分为二种,一为按地支开穴,称为纳子法或纳支法,该法是一种广义的取穴法,推算较为简易;一为按天干开穴,称为纳甲法或纳干法,此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子午流注开穴法,具体是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也就是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对于各类型的痛经,用子午流注纳甲法为主,择时选穴,必要时采用“合日互用开穴”(按天干逢五相合的原则,甲日与己日相合,乙日与庚日,丙日与辛日……,属相合之二日均可相互取穴)及“井经荥合输纳零法(一、四、二、五、三、○反克取穴法)”,该法具体即根据五行化生的规律,逢甲寅开侠溪,逢甲午开临泣,逢乙巳开太冲,逢丙辰开后溪,逢己未开商丘,逢庚午开阳溪,逢辛巳开经渠,逢辛酉开尺泽,逢壬辰开昆仑,逢壬申开委中,逢癸卯开然谷,逢癸未开太溪,此二法的运用,保证了每个时辰皆有开穴。治疗时先取当日当时所开之穴,得气后,根据证候不同而选取一些其它穴位辅助治疗,均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疗效。其中气滞血瘀型配以气海、太冲、三阴交以理气化瘀,活血止痛;寒湿凝滞型配以中极、水道、阴陵泉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湿热蕴结型配以阴陵泉、丰隆、次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气血虚弱型配以肝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以补益肝肾,调补冲任。
4结论
“子午流注”针法是祖国医学中的“时间医学”疗法,内容丰富系统,渊远流长。中医对“时间医学”疗法的认识,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了生物钟现象及其规律,并将其运用于医疗实践当中,为“子午流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灵枢•卫气行》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古代医家将人体气血的运行比作水流,而且按照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情况,以“井(所出为井)、荥(所溜为荥)、输(所注为输)、经(所行为经)、合(所入为合)”的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运行特点,有规律地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这种气血运行与自然界周期同步运行不息的关系,说明各经气血的盛衰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过时”而至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乘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据此创立的“子午流注”针法,定时开穴,调和阴阳,以纠正机体气血的偏盛偏衰,为中医、针灸治疗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亦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以调和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不但与人体生理功能相关,而且与某些疾病也有密切的关系。妇女的月经来潮有相对恒定的周期,故痛经亦有一定的规律,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子午流注着重研究人体经脉盛衰的时间机制,把握人体气虚盛衰的生物节律,以刚柔相济,阴阳相合的原则,定出十二经脉盛衰之时、井荥输经合穴开合法则,体现了“顺天之时,而病可预期”的按时辨证论治原则,其作用机制符合“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基本原则。在治疗痛经的过程中,除了患者来就诊时,选取当日当时所开之穴治疗外,也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取一定穴位(该穴所开之时在治疗日程期间),约患者在该穴所开之时来就诊,如患者有明显气滞,且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以下皆同),可以约患者在“太冲”穴所开之时,乙未或乙巳时来就诊,如有腰背痛,可在“委中”所开之时,壬午时来就诊,如湿气重可在“阴陵泉”所开之时,己亥时来就诊。
痛经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均有很大影响,本文中所述的中医时间医学中的子午流注纳甲法,是行之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
(收稿日期:20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