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伏之困
2009-03-25何也
何 也
饱受屈辱的身体
离开娘胎后,你开始独立于这个世界。身体的初始,据说是百分百的碱性,粉雕玉琢、纤尘不染,人见人爱。除了感知饥寒温饱和与父母那份天生的牵连,舍此你的知识几近于零。此刻的你完美无瑕,眼眸子是那样的清澈,皮肤干湿适度,细腻得无可比拟,肉嘟嘟的小手小脚挥着蹬着快乐与抗议,纯真的笑意认可了上天的安排落入人间,情难自禁的父母直想去亲你舔你,血肉相连的舐犊之情让你享有了被百般呵护的爱。——你的身体就在这样的情景下迈开了出发步伐。
你千方百计吸收营养,生长得很快。生长的同时许多看得见的或摸不着的东西——语言、贪欲、知识技能、爱和恨……纷纷来到你的身上安营扎寨。这些越来越为颐指气使的东西被统称为意识。身体和意识天衣无缝的结合:被定义为人的你由此形成。这时候的你已是两个方面:身体和意识(只因二者的关系太过密切你没有觉察而已)。并且后来居上,很快控制了前者。
身体的完美程度和能量大概在25岁左右达到顶峰,30岁后开始走下坡路。40岁之前,壮旺的身体则备受奴役。这时候的意识,堂而皇之举着理想的旗帜,为了达到目的,为了得到,身体的能量可能被超长时间没有节制地消耗,或被践踏。为了创业,可以支使身体去接触脏臭、接受辐射。为了挣钱,可能出租肉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保住地位、谢恩或求得宽恕,身体的屈膝下跪和磕头被视为最有效的表达。为了打败敌方,身体甚至可以冒着被创伤和死亡的危险去面对刺刀和子弹。举着理想旗帜的意识指使身体干尽坏事,到时候受惩罚的仍然是身体。被驱役,被鞭刑,被囚禁,被砍头上绞架,身体总是首当其冲。人们可能给汽车大小修、时刻准备加适量的油和润滑剂,严格地说,对身体却不是这样。虽然一日三餐为身体提供了足够的水分和食物,但身体的功能要更为微妙和复杂,单一或结构偏颇的给养显然是缺欠的。汽车没油就不走了,但身体饥饿后仍还可以靠消耗脂肪和损伤五脏六腑为代价持续劳作。身体和意识认知的不对称,也使前者饱受伤害。欢天喜地住上了新房,却不知道毒气(甲醛等)正在挥舞你看不见的魔爪。为了在人前能白亮亮的一笑,青春期的你总是用劲刷牙,却不知道因此把牙齿的瓷层给毁坏了。为了被喷香勾动的食欲,为了在人前人后表现你的豪气,你可能吃下大量油炸、烧烤等垃圾食品,放开喝酒直至酩酊大醉,却为知道身体正在遭受正常运转的极限,埋下酒精肝、各种癌症等疾患……
所以到40岁后的某一天——你这才开始了对身体的关注。因为你眼花了,生白发了,“三高”了,冠心病了……也就是说在突然之间,你身上的大小毛病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探头一下“狰狞面目”。于是芸芸众生的绝大部分人,也就难免把前人的慨叹拿来套在自己的身上:前半生用身体拼命挣钱,后半生用拼命挣到的钱给身体治病。只是这时候业已百孔千疮的身体却不一定买账。这时候的身体恐怕要反过来控制意识了,前半生踌躇满志的意识自此始重新审视了所作所为。但审视反省也不成,由于在病痛之下的慌乱不置——失去理智的进补以及病急乱投医等失当行为,又把本来亟待调整休养的身体蹂躏了一番。据说绝大部分人都可能携带癌细胞,这极小量的癌细胞只要没有诱发因素,它有可能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发病。但是我们的仪器太先进了。发现癌细胞了,你要么被活活吓病吓死,要么进行铺天盖地的治疗甚至手术,哪知道反而把本来虽有毛病却还强壮的身体和免疫力给提前摧残了,使可怜的身体再次遭受了灭顶之灾。
据说从出生到死亡的漫漫长途中,身体走的是碱性慢慢减少酸性慢慢增加的经历,当酸性占绝对优势后,你开始下半辈子的生活,皮肤皱了,眼花了,发白了,齿掉了,背弯了,步态蹒跚了,身体散发出不好闻的老人气味……这时候的你豪情壮志不见了,大部分的时间都会为身体的需要而忙活。为什么年老了喜欢回忆年轻时节的爱情?那时候的身体多好啊,鲜活、忘我、一往无前。
当你看见要夹住花生那只颤抖个不停的手时,你就会发问:身体咋就不听使唤了呢?你无可奈何,只好认命——老了。但我们并没有往相反的方向想,也许我们的身体是用不着这样的,或者说用不着衰老得这么快。时间是一道魔咒
在这世上,和水、空气一样,时间也是人类须臾不离的东西。
所谓宇宙,实际上是时空方面的概念——即无限长的时间加上无限大的空间。进化或考古方面的学说,常常从客观着手去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比如从小鸟身上捕捉到远古恐龙的某种特质、从锯开的树木看见年轮、从木乃伊提取DNA等。实际上至今仍无法给时间下恰当的定义,它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东西。时间可以是看得见的,人类以昼夜——白天加黑夜——做为一天,也就是24小时。时间可以是大略的概念,比如以自身为界,把时间截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段。时间同时也是无形的,所以人类只能借助日历或钟表去记住它。
时间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在人类的心理上,它简直就是一道魔咒。
它可长可短。在同样的一段时间里,呆在暗无天日的牢狱、病榻上或等人的时候它显得漫长,在娱乐或与情人约会时它过得飞快。时间会在任务紧迫或职责在肩时变得钢铁一样强硬;当你置身蜜月或休假,它就会变得善意温软。
每个人都会为时间的某个刻度紧绷心弦。在上午8点(有的国家地区是9点)——无数人都在为这个刻度有紧迫感或忙乱,除了双休日的每天你无一例外可以在这个时间刻度的临近,看到形色奔突的人流车流。签到或刷卡,成了单位集体的共同死守,每个人都必须为这个刻度画上押。此时此刻恪守时间成了尽职或循规蹈矩的重要标志之一。2008年8月8日晚8时,经历了漫长八年的日积夜累。差不多每个国人都在为这个时刻感到高度兴奋和期待,因为这个时刻奥运会在北京举办。
有时候女性对时间的记忆会更为刻骨铭心一些。比如订婚的日子、预产期,男人基本上要通过努力才记得住。30岁,几乎成了所有女性最为痛心疾首的岁月印记。这个时间刻度不是29岁也不是31岁,也不管单身或已婚,30岁就是一道分水岭。前面是少女、姑娘,潜意识里是可以向父母撒点娇的年轻心态;后面就是老姑娘、少妇,就意味着要承受另一种眼光或约定俗成已是操持一个家庭的主妇。
赴约、政变、起义之类的活动,高悬的常常是一把时间利剑。因为在那个时间刻度上,当事者很有可能为之付出信誉甚至是身家性命。
跑步运动员为尽可能短的时间跑完一定长度而拼力厮杀。小说家水平的高低,看他对时间的应用是否精妙就可以了。失眠者愈演愈烈,大多源于对时间的神经质。可以说人类总是为时间殚精竭虑。在日常生活里总在为能合理安排时间而百倍努力。比如6点起床7点吃饭8点上班晚11点休息、某年结婚桌年为人父母某年退休之类。时光苦短,
只有“抓紧时间”才能做好一件事。当然时间也可以被荒废。大多数人更多时候会被迷惑,以为过了今天,一觉醒来同样又有24小时。染了网瘾、毒瘾、赌瘾的人群,或许在某个时段淡化了时间观念,但变得尖利的时间直接摧毁的却是他们的灵魂堡垒。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任何能力使时间停止流逝,人类因为不能走回头路而充满了遗憾与沧桑。当人类企图去认知时间的时候,时间的不可捉摸使我们无奈而迷茫。我们无法知道时间在下一刻将推给你什么;我们记住过去某一时刻发生的事,因为个体或角度不同基本上就是两码事。在影视剧,艺术家为我们虚构了一种时光隧道,通过它时间得以复原,人可以回到过去——也就是回到某件事的起始状态,让你看清真相或重新来过。我们对此一方面很欣赏,另一方面知道所谓的“时光隧道”最多是一种科幻,只是人类的一种愿景而已。
记忆的局限
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让几个著名画家在相同的时间地点画同一景物,结果他们的画并不一样,试验大概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客观通过主观个体的不同,所产生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际上我们通过这个试验也可以看到,除了眼睛结构的差别以及画家的风格不一样等原因,画家看一眼景物画一笔或两笔——从看到画在纸或画布上,这中间需要一个中介,那就是大脑的记忆。这其中,记忆也肯定存在某种局限。
有一个故事同样可以说明问题。国王派三个心腹去调查一个事件,调查的过程要求他们不可单独行动,一举一动都必须结伴而行,调查完回来被国王分别召见,不用说他们的汇报差别很大,疑心的国王暴跳如雷,以为三个中至少有两个在说谎。实际上这三个心腹都是诚实的,但他们通过看(调查)——分析——汇报(表述),这中间的记忆被不停地重现和反复调整,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记忆的陷阱:记忆的局限让他们各自加入想象进行修正和加强认定。
某地电视台在无数观众的监督之下做这样一个游戏:将八个人用木板隔开,主持人举一片纸板写明某件事的几行字,让第一个默读一遍后附耳转告第二个,第二个转告第三个……当第八个将那件事复述出来时,已经将起初的驴说成是马了。这个游戏的结果至少告诉我们记忆必须经过反复强调才能“记住”,背诵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过目不忘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其次是每个人抓住记忆的要领并不相同;三是语言具有某种模糊的特性。记住一些,丢掉一些,修改一些,通过八次记忆的传输,被描述的内容已经大相径庭。所以传话(转达),包括“圣上口谕”之类,其可靠性免不了要打些折扣。
记忆具有某种欺骗性,还具有极端的属性。记忆常被外界影响或暗示以及自身的求证而变化。有利于己的事情会被不断重复而牢牢记住,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人事也同样会记忆很深。这中间因为利害相关而被“反复强调”在起作用,记忆会被模式化(也就是脸谱化)。见到杨梅你已经体验到酸,在旁人看来不堪忍受的一个人却被你爱得死去活来,这跟你最初的记忆有关。
许多作家都认为童年的记忆对其日后写作的作用。童年的记忆单纯、清晰、生动,参与并丰富了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构建。成年了,见得多了,世事纷扰,这时候的记忆便被糟蹋得鸡零狗碎,记忆的前提常常被忽略或缺失,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来愈烈,造成对现实的记忆甚至会跟梦境、影视等所见混淆在一起。
记忆有时候会“微妙”得让你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作家韩少功有一篇叫《归去来》的小说,写一个知青去一个陌生之地,到了村口便觉得这个地方他似乎来过,于是他不停地提醒自己走前几步将能见到什么物事,结果——得到印证。更悬的是,村里的人都认定他就是某某,这个某某抛弃了村里的一个姑娘自己回城去了,害得那个姑娘至今还空守闺房之类,弄到最后他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其实这种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只是荒诞的程度没有那么深而已。到一个从未涉足之地,见一个从未谋面的生人,竟似曾相识,以为来过或见过。这种现象会让唯物的我们产生困惑。难道人还有一个看不见的自己?难道人真的有一个“前世”并由此投胎转世?否则的话,这种记忆从何而来?
无一例外,每个人的记忆都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终结。所以说著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是人类的记忆,人类借此突破了个人记忆的某种局限。史学家、作家、科学家记下人类的心灵史和不可重复的大事件,记下人类的经验积累和科研成果,而成为人类文化积淀、智慧和精神传承的独一无二的载体,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除此之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无法摆脱记忆的局限。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到今天,信息的多渠道多元化——大量的让人目不暇接的花花绿绿,对记忆造成了无可避免的污染和伤害,当我们在对记忆感到无奈时,已将大部分的记忆赋予了机器(如电脑、网络)。随着人类对纳米技术的掌握,芯片植入大脑已为期不远,到时候我们的记忆要么无所不能、无所不包,要么根据需要被定性,并且可能被无限细分,比如功能专一的运动员、外科医生、品酒师之类。那么,到时候由谁来拥有这种定性的权力?又由谁来限制这种权力?就像遭非议的克隆人一样,这种记忆既是人类的又是非人类的,到时候我们的原始记忆功能会不会被革除?如果被革除,人类将走向何方?
考试是一道紧箍咒
你呀呀学语时,便要你认这张脸是爸爸,那张脸是妈妈;无一例外,父母都要伸指头问你这是多少——大概没有几个人意识到,人生如影随形的考试自此开始。你一颗幼稚的心正在学会感知,便体验到了——答对了父母就满心欢喜。答错了父母就会心头打结,就会压上沉沉的一片疑云:真糟糕,这孩子的智商可别有什么问题才好!
上了幼儿园,比拼就开始了。
当老师的手中都握有一枝古代官老爷才有的“朱笔”,忙不迭地给学生打勾或打又,本来一样活泼可爱的孩子于是优劣毕现,你于是被打上不及格、中等或优秀的印记,而不会有谁去注意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或许大家都明白智商有高低之分,开发也有先后,但在从众认同的时候却束手无策。我们知道,许多时候的许多问题,在你五岁时可能是个不折不扣的疑难,可在你七八岁时解决起来就会轻而易举。但这是不被允许的,为什么一样的米粮喂养了不一样的人?为什么一样的体魄在智力方面却要输给人家?由此及彼,被考量的父母就会追溯到祖宗的遗传上,检讨自身是否有着某种欠缺,比如过量喝酒、吃多了垃圾食品或被辐射之类,私底下的情形自是免不了要来一番沉甸甸的苦痛。而你呢,在老师的心目中,在父母的心坎里,在班级的排座次上,你的位置马上起了微妙的变化。早慧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占尽了便宜,资质平庸或将来可能大器晚成的孩子则备受磨难。
学生多了,又时时刻刻在长大和升级,这就必须有一个跟着变化的共同的衡量标
准,考试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单元考半期考期末考,初考中考高考……在快节奏、名目繁多的考试下,有关部门、老师、家长的目光习惯性地消弭于题山考海,学生被逼上梁山,只能死盯考分而迷失其他。学校、老师、家长会不厌其烦往一个方向加以引导,考试由此让你想到了许多,想到老师,想到父母,想到同学班级,想到升学,想到出路,想到生存就业,想到前程……考试被赋予的内涵可以延伸到十万八千里,唯独不曾想到你的知识结构、思维将被定势其中,你的主动性、突围能力和创造性已大打折扣。当然这种论调在现实中是站不住脚的,丢了考分,上不了清华北大、牛津剑桥,你都当流臭汗的一线工人去了,谈成材岂不是痴人说梦。所以没有办法,考试是铁律,考试才是硬道理。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大学或硕博毕业便意味着考试的终结,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后来才发现是大错特错,实际上人生大考才告开始。且不说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进修和考核,且不说由于变化太快已有人预言学习将终身制,即使在工作的时候,领导或老板也时时都可以拿能力和业绩两道题考你卡你。能力两个字几乎像宇宙一样包罗万象,业务能力、领会上级精神或老板意图的能力、协调攻关能力,甚至包括喝酒的能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能力等,而被制定的业绩额度一般都会超出你的能力之外,让你惶惶不可终日。你优秀的内涵会变得异常微妙和复杂,你有可能因优秀而优秀,也有可能因优秀反而不优秀,不像纸质试卷上那样直观可以把握。当然一旦你被领导或老板认定为优秀,那你的所得就非常实惠,就意味着受器重、升迁或加薪。这也同时在说明被认定为不及格的相反情形有多么的可怕,何况更多更尖锐的考试还会尾随而至——没完没了地环环相扣?比如谈个恋爱吧,女方就会出题:有房有车否?答案是明摆着的简单——有或没有。但此刻你答题的工具已不再是钢笔或铅笔,而是数目巨大的财富。出题的女方也很憋屈,她手脚哆嗦在答的是选择题,余生也有崖,与其为温饱打拼成黄脸婆,还不如抓现行先光鲜一把。什么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什么爱情山盟海誓,踢一边见鬼去了。如此恶狠狠的迎考,跟押宝没有什么区别,是时将身家性命搭进去的冒险。
进了社会,如同戴上紧箍咒,考你的题就会一个挨一个。——你是选择出国还是孝敬父母?你是选择生孩子还是保住职位?你是选择时时搬迁还是当房奴?你是选择买车还是没面子?……差不多所有的题答起来都会让你刀尖滴血、撕心裂肺。不过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考试从远古人类就开始了。投掷出去的石头或梭镖能不能射杀野兽;表面上趋利避害的迁徙,是走向新生还是灭亡?他们面对的要么是饥寒死亡要么就是温饱活命。到后来金字塔式的科考,到现如今谋职的艰辛,为了生存,哪一种考试行为不惨烈?
可以说自古至今,也不管你年龄大小,只要置身社会人际,你就会遭遇,明的考试专横武断,不在试卷上的考试潜流暗涌,厉害竞争自不待言,你的人生无时不在考试的逼迫之中,生活的本质便总是那样沉乎其重。
责任编辑贾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