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为什么越教越不会教了

2009-03-25温小军

中国教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理论学科价值

温小军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老师,竟越来越不知道怎样当老师了!语文课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上了!”这话令笔者不禁想起,以前的语文教师总是说越教越顺手,越教越会教。那现在为什么会变得相反,反而越教越不会教了呢?对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由以往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教书匠”依靠的是教学经验,经验越丰富,教学便自然会更顺手。“学者型”教师依据的是教学智慧,教学智慧与教学经验并不成正比,所以可能会导致越教越不会教的情况。从表面看来,这种看法是极具解释力的。但是若置于现实之中,便很容易看出其中思维上的破绽。试问,当前的语文教师有多少可归属于“教书匠”?又有多少可归属于“学者型”?从我们所遭遇的情况来看,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恐怕是大多数教师距离“学者型”还很远。既然如此,以上的解释显然是形而上学的,缺少现实针对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目前面临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思想与以往反差很大,老师们恐怕一时适应不过来,所以会导致语文老师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的情况。这种观点所隐藏的潜台词,似乎是如果某一天教师习惯了新课程改革,这种做法就会从源头上得到解决。当前的一些公开课和相关杂志上展示的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等,看起来的确贯彻了新课改的精神,这些教师也确实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但是,频频出现的一些短短几分钟的探究学习,不管何种文体也不管什么课都一味地套用“三维目标”的做法能算是教师学会怎么教了吗?或许还有人会提出疑问,这恐怕还是我们的教师的素质不过关。那么试问,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师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对于这些人为规定的素质而言,是否存在一个合理的边界?

如此看来,语文老师为什么越教越不会教了这一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仔细地进行反思。

反思之一:如何定位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师为什么会越教越不知道怎样教?这首先是一个涉及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问题,而这往往又是以“语文是什么”为前提之一。目前流行的观点是:语文是文化。文化的复杂性是无需多言的,它的外延极广,语文都已经是文化了,语文的范围哪有不大之理?在这种语文观指导之下,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提高品德修养,进行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教育等种种目标。难怪有人会发出感叹:语文学科教育像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那么,应如何看待当前语文学科诸多的价值取向呢?

第一,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多元价值取向中“多”与“一”的问题。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曾说过,制订课程目标主要有三个来源和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尽管人们对这三个来源和依据可能还存在种种争论,但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这三个因素,而不是这三个因素本身。这启发我们,制订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同样应围绕学生、社会、语文学科来进行。这同样也就意味着,语文学科存在多元价值取向的可能。与此同时,坚持语文学科价值取向多元化应始终行走在语文之路上,不要脱离汉语言文字空谈人文素养的发展。在对待语文学科价值取向中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关系的问题上,应该从克服实体性思维的弊端而走向关系思维。这也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说的,人文原在语言中。

第二,正视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表现之一,在于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层级性。语文学科价值取向是一个统称,它从抽象到具体其实包括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某一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某一学年的教学目标、某一册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一般说来,也等于某一学期的教学目标)、某一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某一课文或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同层级的价值取向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它实质体现了语文学科价值取向在历时态意义上的两个不同维度:终极价值取向和近期价值取向。当前的语文学科在语文学科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许多层级僭越的现象,如目前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许多课文、课时的教学设计都机械地套用。

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差异性表现之二,在于语文学科价值取向在共时态意义上的差别。如不同课文在语文学科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所产生的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知识与能力类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类之间的差异等,都是在制订语文学科价值取向时必须要考虑的。

忽视语文学科价值取向的诸多现实差异性,而盲目求全责备,必然会带来教育目标繁多而难以顾及教学效果的弊端。

反思之二:如何正视语文学科教育的人为理想与现实

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值似乎总是居高不下。解放前曾出现过教育救国论,时下又盛行一种教育超前发展的声音。这两种观点因时代差异、具体所指自然不能同日而语,但是教育的超前发展,或者说教育的超越性,是居于何种层面而言说的?它的具体所指是什么?这需要仔细考量,切不可将其机械地演绎成实践当中的教育万能或盲目超前。否则,必将造成教育实践的茫然。

对于语文学科教育来说,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恐怕仍是社会、家长对学生升学考试的期望值高居不下。有考试就必然会有应试,甚至会衍生出一种近似机械的训练,这一点即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依然如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客观上造成了学校考试工作压力的增大。然而,语文学科教育又要履行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此一来,语文老师—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升学,另—方面又要顾及教育的理想,自然会造成实践当中的茫然。一位老师的话语或许能让我们深有同感:“以前的语文课只需要应付考试就行,而现在的语文课不仅要应付考试,还要应付素质教育,而且名目越来越多。”教育目标的确应该让学生走向一种可能的生活,但这种可能的生活首先是基于当前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所以,语文学科教育应立足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乃至生存方式,寻求构建适切的教育理想与目标。

我们不妨结合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制订课程目标的三个主要来源和依据,来思考如下问题:在学生方面,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学习条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是什么?在社会方面,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时代挑战和时代发展的主题是什么?当前社会对入的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当前人们所具有的素质与当前社会所要求的素质之间的差距有哪些?在语文学科方面,语文学科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上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实际做了什么?在实际做了什么之中又有哪些是语文学科的份内之事,哪些不是?

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澄清之后,或许我们才可以对语文学科教育形成一个合理的期待。

反思之三:当前的理论如何才能关涉实践

人们总是说,语文教师其实都不太重视理论研究,总是按着自己的经验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去进行教学。这种看法的确是察觉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某种实际,但笔者认为尚失之肤浅。因为至少在三条渠道中,许多甚至是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在接受着理论的洗礼,进而或多或少会通过自觉或自发的方式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这三条渠道一为教师培训,二为上公开课,或参与公开教学,三为许多学校都参与了一些课题。所以说,理论其实还是在指导着实践的,只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而已。而从这一层面进一步推演,就面临着对理论指导实践这一本身的拷问:理论要正解地、自觉地指导实践。要达到正确,理论自身就应该能说清楚,要能达到自明之境。但是,教育界和语文学科教育界现在的一些理论问题尤其是根本性问题都清楚了吗?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担忧的问题。若是在理论界都说不清楚的问题,便草率地抛向更为复杂的实践,其后果自然会导致老师越教越不会教。例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吗?它们能作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吗?又如何理解甚至定位语文学科的性质呢?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当今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味”的呼唤到底是针对某种弊端的纠偏之举,还是从整体上对语文学科的价值目标的一个把握?如何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如何全面统整语言学、文学、哲学、文化学等学科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不要总是满足于理论研究的高深莫测,以至于局限于理论上的抽象、思辨、逻辑演绎;迷恋于形而上,止步于形而下。要知道对实践更具指导的研究是围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程序应该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不要总是把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之间的巨大空档留给一线教师去猜测,这不是他们的专职。

(责任编辑:朱蒙)

猜你喜欢

理论学科价值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