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投资激情,不要投资冲动

2009-03-25沈桂龙

检察风云 2009年4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中央政府

沈桂龙

中国冬天里的一把火

中国的四万亿投资规模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出手之快,出拳之重,出击之准,让全球感觉到了中国救市的决心,这不仅是全球经济寒流的中的一股暖意,也是中国冬天里的一把火。

从经济增长的趋势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8%速度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GDP增幅为11.4%,是自1995年以来GDP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中国GDP增长速度创下了近13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持续的高位运行已经很难持续,经济增长的拐点迟早会出现。2008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使得作为全球经济一员的中国感受到了寒意,经济增长开始过冬,一季度经济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经济增长下滑明显。由于中国经济是高位跌落,全年大灾不断,且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从这个角度看,四万亿投资政策的出台十分必要。

从2008年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看,四万亿投资政策出台也是必要之举。2008年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任务,从年初的“双防”——防过热、防通胀,到年中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再到年末的“一扩一促”——扩大内需、促进增长,调控目标的修正都是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相应的调控政策也从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四万亿政策是“一扩一促”的重要举措,是应对严峻经济形势的重要政策。从促进内需的十项政策看,集中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灾后重建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应该说四万亿的投资重在当前,着眼长远,注重投资和消费两方面的作用,火候掌握恰到好处。

有多少冲动可以胡来

中央政府的四万亿“蛋糕”一出,掀起了地方的投资热潮,地方政府在争切“蛋糕”的同时,纷纷做大“蛋糕”。中央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政策后,地方政府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2008年11月中旬,根据已公布的地方政府未来两年投资计划,2008年四季度至2010年底,将会有18万亿的投资规模是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的4.5倍,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3.7万亿元的1.3倍多,也大大超出了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金额。同时为了突破现有法律界限,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地方政府投资计划的跑步前进,已经不是暗流涌动,而是弥漫一股“大跃进”的氛围。地方政府从来不缺投资热情,只要给予星星之火,就能看到燎原之势,人们不禁要问:有多少冲动可以胡来?

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定是经济人假设,即市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合乎理性的,都会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对于政府官员,大部分也是考虑政绩最大化的理性人。由于目前官员考核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官员GDP至上的理念很难改变,而促使GDP提高的最佳手段就是投资。从这个意义上看,地方官员具有内在的投资冲动。一些地方官员已经公开表示,“之前还有点儿藏着掖着,现在蛋糕都端出来了,能不争吗?”还有官员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现在地方官员都表示能报的项目尽量报,投资项目“你追我赶”的局面开始形成。

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区域发展导向型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成功模式。该模式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赋予地方政府一定权利,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动员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在经济起飞阶段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当各种要素被充分利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愈加明显,其中,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负面影响中最为人诟病的方面。为了引进外资促进投资,地方政府不断比拼优惠政策,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四万亿投资计划引起的地方政府热情,又让人们感觉到了大干快上的投资冲动,它会不会使得本已压制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重新冒头?会不会导致重复建设?会不会引发新的通胀?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基础工程建设,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由于于地方政府纷纷上大项目,导致投资失控和投资过热,使得经济过热。许多投资项目效益不高,不少工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08年初的宏观调控和财政、货币政策,实际上也是希望经济能够缓步着陆,降低经济过热的风险,也相应压制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现在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又把这个投资“魔鬼”从瓶子中放了出来,就不能不防止它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对不必要、不合理的投资加以约束。

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之首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外需造成很大景响,出口下滑明显。中国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出台,是为了扩大内需,通过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工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从扩大内需十项政策的内容看,改善民生被放在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各项之首,十项中至少有五项与民生有关。

一般来说,全国性大规模投资计划,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按照以往1:4投资比,地方的配套资金投资要比中央多得多。那么地方和中央投资计划的大合唱能否同步,基调是否都是以民为本,则是决定这次应对严峻经济形势的刺激方案是否科学有效、可持续的根本标准。

内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二是消费。扩大内需十项政策中,不仅强调了投资,也强调了消费。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依靠高积累、高投资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增长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压制了老百姓的消费。2007年我国固定资本形成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十几个百分点,但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失衡不仅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远来看也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乘数作用,已经不如以前那样明显,现在更需要提升增长日趋下降的消费的作用。

因此,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央和地方都应该将扩大内需的焦点集中到消费促进方面,即使是投资也应该着眼于消费。

扩大内需十项政策中的第八条,特别提到了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这也是以民为本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中国老百姓注重储蓄,谨慎消费,关键在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很多农民,难以消除后顾之忧。2008年12月底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需要从社会保障方面加大投资,需要提升老百姓的收入,藏富于民,最终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特别是要使农民的财富收入增加,从而最终实现消费水平的提升。

为了保证刺激经济计划用好用实和用足,体现财政支出的以民为本,笔者认为,要加强投资项目的监督和审批,中央要专门组织调查组对地方项目进行监管。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应该公开、透明,接受老百姓的质询和监督。对于重大项目,地方政府不能长官意志、拍脑袋,而是要科学决策,注重投资效率。

总之,无论是四万亿,还是十八万亿,都不是小孩的分蛋糕,一切财政支出的出发点都要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而不仅仅是考虑GDP能提高多少百分点,更不是自己能从项目中捞到多少实惠。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中央政府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部署,不断开拓轨道交通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