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都市文学巨匠的殊途同致

2009-03-24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茅盾老舍都市

王 媛

茅盾和老舍同为20世纪30年代杰出的小说家。作为都市人物、社会和历史的杰出描绘者之一,茅盾侧重于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察现代都市发展进程,着力于展现上海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其小说为我们打开一幅幅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现代都市风景图画。而老舍则侧重于从文化和伦理的角度来思考古老的皇城帝都,他倾情于北平底层市民世界的描摹,为我们铺展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悲欢离合的市井风俗画卷。一南一北,相互映衬,表征着现代都市文学向着繁荣和纵深迈进。本文将浅析老舍与茅盾两位文学巨匠文学观念的异同。

首先,老舍和茅盾之间有着极大的联系和共鸣,共同促进了当时中国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为都市小说和长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五四”时期,茅盾就亲自参与新文学运动,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老舍是文学研究会会员,老舍最初的文学创作,当然地受到了包括茅盾在内的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影响。老舍最初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都刊载于茅盾担任主编的《小说月报》。茅盾叙述当初阅读《赵子曰》的感受时说:“在老舍先生的嘻笑唾骂的笔墨,我感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的热望。”茅盾的论述体现了他对老舍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强烈共鸣,其实这何尝不是茅盾自己创作态度和创作倾向的夫子自道呢!综合起来看,老舍与茅盾的共同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不同的风姿丰富了20世纪都市文学的广阔天地,创造了堪称“中国现代史诗”的宏篇巨著。20世纪都市文学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五四”时期,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受到了偏激的批判,“五四”作家们大都从思想启蒙的角度,表现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和主要的启蒙对象农民,从而导致了“五四”后一段时期内,中国都市文学的偏枯。在创作上,真正改变这种状况的应是茅盾和老舍。20年代末期这两位作家几乎同时涉猎于都市文学创作,表现都市人群的生活、思想和情绪,各自创作出了30年代中国都市文学的高峰作品《子夜》和《骆驼样子》。茅盾侧重于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思考,注目于现时代的城市工业文明,尤其注重从民族工业这一侧面来透视都市,表现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都市人生的角逐、浮沉和灵魂折磨,达到了对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深刻剖析的目标。而老舍则更侧重于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去思考,注目于衰微皇城人情世态的描摹,尤其注重从底层市民的角度来透视都市,表现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冲突与交织,与“五四”时期关于国民性思考的文学母题相呼应。茅盾笔下的主要人物是生活在都市里的资本家和知识分子,呈现的是节奏强烈、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风景图;老舍笔下的主要人物是生活在皇城里的中下层普通市民,呈现的是含蓄蕴藉、节奏迟缓的市井风俗画。茅盾和老舍所创造的都市文学作品互为补充,交相辉映,成为20世纪都市文学的双壁。

别林斯基说:“我们时代的长篇史诗是长篇小说。”茅盾、老舍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对“史诗性”小说的追求。 “五四”时期是抒情的时代,开拓者的时代,动荡的思潮演变使得该时期的小说未能凝聚成宏大的史诗气魄。十余年的历史沉积,使得30年代的作家们能够冷静地思考、叙写长篇巨著。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备史诗性整体意识的作家,他所祟拜的外国作家大都是气魄宏大的长篇小说大师,像英国的司各特,法国的大仲马、左拉,俄国的托尔斯泰等。《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它的辉煌成就当时就为文坛所瞩目,成为作家们所趋近的一个目标。巴金、蒋光慈等对此作出了较为成功的尝试,老舍也未能例外。老舍是一位吞吐量大的现代作家,他所喜爱和仿效的外国作家当中有许多都是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的长篇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康拉德、福楼拜等。老舍抗战前的作品主要选取人物命运展示的宏观视角,力求在较大规模上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世相,但大都时代感模糊,够不上“史诗性”作品的气魄和篇幅。时代提供给老舍以崭新的时代意识谱写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过程的最佳机遇。老舍从抗战伊始就投身于全民抗战救亡的文化工作之中,对时代和社会有了切肤的体验。1943年,老舍夫人胡青从沦陷区北平九死一生逃到大后方,与老舍团聚,给老舍创作带来了第一手素材。以史诗的气魄,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来展现民族救亡图存全过程的煌煌巨著,在老舍的心底生成,这就是冷静沉实、凝重博大,长达百万字的《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蘸着民族的血液和作家自己的心血写成的一部“痛史”和“愤史”,它以强烈的民族图存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借北平沦陷区小羊圈胡同8年间的家庭变故和人事沧桑,以一隅反映全局,深刻地表现了社会沿革、民族命运以及时代巨变在民族精神和普通人心灵上的印记。从《四世同堂》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追求表现“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本身完整的世界”的自觉性,从而与茅盾的时代视角、当代意识、史诗品格相趋同。

但是,从各自的写作风格上,两者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夏志清先生早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就评述过茅盾与老舍不同的小说风格:“茅盾的文章,用字华丽铺陈;老舍则往往能写出纯粹北平方言,如果用历来习用的南北文学传统来衡量,我们可以说,老舍代表北方和个人主义,个性直接了当,富幽默感;而茅盾则有阴柔的南方气:浪漫、哀伤、强调感官经验。茅盾善于描写女人;老舍的主角几乎全是男人,他总是尽量避免浪漫的题材。茅盾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妇女对纷攘的国事的消极反应,老舍则对于个人命运比社会力量更为关心,他的英雄人物都很有干劲。”

前面提到,茅盾有着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这使得他的叙事语言既融会了西方叙述语言,又没有过度的欧化色彩。同时,他又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也使得他的小说语言华丽铺陈、细腻生动,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都能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发展而具有不同的特色。此外,茅盾还擅长场面描写,他笔下的场面,往往境界开阔,人物众多,层次明晰。在叙事语言上,茅盾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他一贯的理性倾向和严谨的创作态度有着密切关系,更与他对传统文学和俄法文学的吸收有关。

老舍曾被人称做语言艺术大师、幽默大师、“京味小说”的源头。他追求生活化的幽默,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和分寸感,使其作品产生喜剧感与悲剧感、讽刺性与抒情性的渗透和结合,从而获得一种丰厚的内在的艺术力量,而这种独特的文体风格自然与其叙事语言特征分不开。老舍大量加工和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语言进行创作,构建以京味语言为基础的特殊的语言体系和语言风格。老舍小说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一方面来自于英国文学尤其是狄更斯等作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得力于老舍对北京市民语言和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他既能从生活中吸取语言,又善于加工提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烧出白话的“原味儿”。

这种相异性,与茅盾、老舍的文学观念以及生活经历不同有着密切的关联。成为作家之前,茅盾就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热心参与政治活动,在北伐期间,还在军队政治部做过宣传工作。这种先革命家后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文学观念的形成。他主张文学要表现人生,主张文学是时代的反映,要把“总的时代情形表现出来”,并特别注重反映社会变革阶段的重大事件和斗争。而老舍则不同,他的穷人和满族末世人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一登上文坛就把目光投向北平下层市民。他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不但书写下层市民悲苦的物质生活,而且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深处,描摹他们的精神悲剧。20纪20年代中期,当茅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老舍正留学英伦,西方先进的文化观念促使他对异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比照反思,并试图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探寻改造国民性问题。老舍也没有单纯坚定的文学立场,他既没有特定的政治倾向,要用文学为政治服务,也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清高的。但他认为“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正是注重对文化的思考和对个体生命的考察,老舍才成功塑造了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的北平下层市民群像。

王 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茅盾老舍都市
茅盾的较真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对话”小伙伴老舍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