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闲”的境界
2009-03-24高智
高 智
秋夜寂寥,闲坐,读古书,翻看明清小品文,悄然进入意境,悠然闲适之情油然而生。闲的境界,因人而异,各自不同。其实,最会享受清闲的,倒是那些凡夫俗子们。常记儿时,三五之夜,月出东阿,地上银光点点,树影斑驳,普天之下共享一轮明月;大人们鼓腹而出,在月光里信步闲游,吹牛聊天玩牌斗嘴,一洗白日忙碌奔波劳顿之苦。对他们而言,闲就是放松,与高雅的生活情趣相去甚远。
突然佩服起古人生活智慧来,望文生义,繁体“閒”字多么具有意境,简直是诗意盎然的创造,汉字的形体美自然显现。看看古人的生活,夏日夜凉如水,月光漫过窗棂,透过门楣,从各式孔穴罅隙进入,室内藤床竹几,古物器皿,影影绰绰,朦胧迷离,或高卧北窗沉吟静虑,思索古今;或搔头袒胸露怀,剖瓜啜茶,与二三子品谈天下。望“閒”生义,别具情致,想一想,一间屋子,大半月光,室外清风轻扬,屋内月光流动,此种景致,不生情都难。很容易就想到一个词:虚室生白。这是一种澄澈明净的境界,庄子应该会在这样的月光之下,独处一室,体味过这种人生静态之美的,《庄子•人间世》有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室大而空,光线暗淡,心则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生出大智慧来。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远非古人所及,如今普通人的日常用品都可赶超古代帝王。但物质的丰盈与精神充实快乐并不一定同步,古人善于在素朴的生活中求真趣,在清闲的日子里求适意。其实,把外在之物看得“谈”一些,心就自然“闲”了许多。
如此这般一“闲”,人自然就沾染了些“仙”气,李渔曾说:“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有必需,一人之身,百工之所为备,子舆氏常言之矣。至于玩好之物,惟富贵者需之,贫贱之家,其制可以不问。然而粗用之物,制度果精,入于王侯之家,亦可同乎玩好;宝玉之器,磨砺不善,传于子孙之手,货之不值一钱……”(《闲情偶寄卷十•器玩部•制度第一》)
“富贵贫贱同一致”,这实在是一味精心煎制的心灵鸡汤,贫贱之士的精神胜利法,拯救穷人于苦难之中的良方。既然无法得到外在的物欲的满足,那就放弃对物欲的无休止的索求,向内拓展心灵的空间,就此意义讲,心理的满足人人平等。
孔夫子曾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禄。政治混乱,道德沦丧,做官也是一种耻辱。这无形之中也影响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每到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隐逸之风便大行其道,闲适疗法往往应运而生,且看明清隐士们的“闲”情生活:“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汲泉煮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鹿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郑瑄:昨非庵日篡卷十九》不知这种“闲”味是人生的第几重境界,是否穿透生物学层面,逾越功利境界而直达云天了呢,“无所为而为”,人囿于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不能获得绝对自由,如能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从“凡人”中超脱,便无限接近于“神”,仙风道骨,飘摇若云。这种心性体验所达到的境界成为诸多文人雅士毕生追求的目标。
明清小品文中此类“闲”文颇多,再如陆绍珩《醉古堂剑扫•卷五》所云:“余常净一室,置一几,陈几种快意书,放一本书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床,饷时而起,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随意观古画数幅,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
委实不错,清风明月竹木之美经史子集翰墨之香,能洗濯“面上俗尘”,令人清爽。但如果文人群体性地寻求“心隐”,则不见得是甚么好事,也许是时代出了大问题。历史上每到战乱频繁,动荡不安之际,一些名士就会“遁形隐迹”,玩一把失踪,龟缩在甲壳里,修身养性去了。顷刻之间,“闲人们”便多起来,寄情山水,服药饮酒,旷达任性而自适,演绎一些“风流”佳话。其实,人家“独善其身”也有难言之隐,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高高扯起免战旗,是不得已而为之,寻求政治高压下的全身之术罢了。
有些时候,“闲”情实在是文人的无赖之举,仕途难达,壮志莫伸,人家都懒得理你了,你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自我心性的快乐去了。此类“闲”情“逸”致渗透着一股酽酽的文人酸臭味,是文人被边缘化所导致的结果,搀杂着“懒散”与“倦怠”的成分。这种“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创造力,泯灭了士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坚守于尘埃,走出迷惘,唤醒民众,给人以警醒,只能舞文弄墨,孤芳独赏聊以自慰罢了。
对大众而言,一味求“闲”,让心灵从简,寻找单纯的快乐,服从“理性的现实”,是芸芸众生对抗现实生活物态化倾向的法宝,把痛苦消除于未萌之中,用时下流行的话语说:“不在乎”,“只有真正的不在乎,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束缚住你”。仔细想想,的确有些无奈,但此等“闲”招,还真是一剂治世的猛药,难怪时下文化高人兜售此良方,治“病”救人,大有市场。
在生活的自然求简律之中,蓦然回首,觉得古人的“閒”字倒有些诗意,从“閒”到“闲”的衍化便是佐证,其实当初还是有选择余地的,“闲”的繁体有二:“閑”与“閒”,取舍之间,差之千里。至少这个方块汉字的简化,文字学家们是应该感到汗颜的。
高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