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农远工程”建配管用的实践与思考
2009-03-23叶建明
叶建明
基本情况
安徽省东至县是一个发展中的山区县。全县国土面积3 256平方公里,人口53万,辖15个乡镇265个行政村、居委会。截至2007年9月,全县共有中小学352所,其中,公办普通完中6所,职业高中2所,农村初中32所,完小195所,农村教学点108所,特教学校1所,公、民办幼儿园5所,民办中学3所,在校中小学生88 830人,在岗教职工近4 300人。
装备是基础
2004年,在中央和安徽省教育、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下,作为全省首批15个试点县之一,东至县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程。按照上级要求,开始实施时就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负责人为副组长的“东至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在县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全县共有32所农村初中(其中1所为农村职高初中部),按模式三标准装备计算机教室;157所小学按模式二标准装备卫星教学收视点;147所农村教学点按模式一标准装备教学光盘播放点。设备总投资为780多万元(县政府投入159.98万元),在当年工程实施过程中,336所项目学校用于三室装修、强电安装、防雷系统的避雷针底座、地线的制作等投资共135.39万元,两项合计915万多元。截至2007年底,全县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 977台,生机比由2002年底的59:1提高到20:1,基本达到普及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装备要求。
培训是重点
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效益,关键在于师资,教师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素养直接影响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益。在装备“农远”设备后,面临的就是信息技术师资紧缺的困难。为了让兼职教师尽快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和应用水平,县里先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方法等培训活动,提高管理和应用人员使用“农远”设备应用能力。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使参训教师达到“四会”“三能”的标准,即:会基本原理、会操作使用、会整合教学、会日常管理,能讲课、能辅导、能示范。培训工作是按企业培训、省级和国家级培训、县级培训、乡镇和校级培训等4个阶段进行的。
企业培训县级验收工作一结束,便组织由吉宏公司技术员和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安徽办事处软件工程师担任培训教师的县级培训班,对模式二和模式三的309名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现场进行为期1天~2天的“农远设备”和“学科教学资源库软件产品”安装、使用培训。
省级和国家级培训省级验收结束后,2004年和2005年先后派出37名项目学校的骨干教师(模式三19人,模式二18人)分别到铜陵市、合肥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模式三1人,模式二1人)接受省级和国家级“农远工程”学习培训。
县级培训在省级和国家级培训结束之后,于2005年元月10日到15日,分6个片对全县157所模式二和32所模式三项目学校的407名骨干教师进行为期2天的培训。培训教师由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的教师担任。同时还聘请南京、北京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来县里为模式三项目学校的参训教师讲授极域电子教室和大鹏教育软件使用;2005年11月份,邀请省电教馆黄学敏、章斌、李红兵等5位专家来县里为189名“农远”管理员和技术员进行为期2天的卫星教学收视点及管理应用指导培训;2007年元月份,特邀合肥金通明基投影机维修中心工程师来县里主办一期明基投影机使用、维护、管理培训班,41个项目学校的管理员接受了培训。
乡镇和校级培训在县级培训结束后,乡镇中心学校以乡镇为单位、农村初中以校为单位,在2005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之后,进行再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981人次参加县、市、省和国家级培训,1 500多人参加乡镇和校级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各项目学校的教师基本能掌握和运用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相关技术。
管理是关键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为了把这项工程实施好,东至县坚持“建、配、管、用”统筹管理的原则,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004年11月份,制定并印发《东至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八项规章制度(试行)》,将“农远工程”列入学校日常管理范围,使之科学化、规范化。2005年9月份,制发东至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设备维修、资源接收、应用、教师培训、自制课件、多媒体设备使用等11种登记表格,要求学校严格履行相关登记职责,以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管理职责。
构建“农远工程”管理考核机制为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效益,制发《东至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考评办法》,积极开展考评活动,构建常规考评机制。对考评中被定为“优秀学校”的,颁发“东至县农村远程教育优秀学校”的铜质奖牌并给予奖励;对不合格学校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建立专业指导组为了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工程的效益,从全县乡镇中心学校和初中选调37名管理员和信息技术教师(模式二18人,模式三19人)组成“东至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业指导组”,分片包干、就近指导项目学校的教师做好卫星接收、资源下载、存储、应用等工作,帮助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硬件和软件问题。
做好设备维修和服务工作“农远工程”的设备投入使用后,不断发生故障。这里面有设备本身质量问题,也有使用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问题。为了使“农远工程”设备及时送修和返校,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建立农远工程报修登记制度,编制《东至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设备报修一览表》,从网上传送给维修商,并随着维修进展情况,不断从网上传送更新报修表,敦促维修商及时维修,保证设备的完好使用。在维修合同到期后,在2006年5月份经了解核实,该公司是TCL电脑维修总代理,也是东至县“农远工程”合同期内免费维修计算机代理商。后经商议并经分管局长审批,与安徽映山红电脑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达成协议,并制定出东至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维修维护协议,由各乡镇中心校和初中与该公司自愿签订一年协议,县教育局作为监证方,督促映山红电脑有限公司及时维修。
应用是核心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强调各项目学校要将“农远工程”的设备宁可用坏、决不可放坏的要求,只有通过有效的应用,才能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下发文件和通知,使各项目学校有章可循2005年7月份,县教育局先后转发安徽省教育厅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管理和应用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各校要严格按照通知要求管好、用好“农远工程”设备和电脑教室等信息技术设备,开足课时,使设施设备发挥最大效益。规定平均每周设备使用不少于20课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其“农远”设备在节假日、寒暑假和法定教学时间外应向当地农村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开放,并公布开放时间,让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收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优秀电教资源,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以会代训,激励引导2006年3月、10月和2007年3月,先后在查桥中心学校、官港中学和香隅初中召开全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3种模式应用现场会,采用“典型推动、以会代训”的方式来促进“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的完善与规范。2006年3月,东至县还下发《关于在全县农村远程教育教学应用工作中推行“五个一”的规定和组织开展教育技术论文和课题研究等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的通知》,规定每一个中青年教师每学期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设计一篇教学方案、制作一个教学课件、上一堂公开课,撰写一篇优秀教育技术论文、统计一次考试成绩,以进一步促进“农远工程”设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水平的提高。
积极开展评选活动3年来,全县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到“五个一”的活动中。通过评选,东至三中、香隅初中于2006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他们申报的研究课题《信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已经被确定为省级立项课题。2005年~2007年,全县组织参加省、市电教馆举办的优秀教育技术论文、教学设计、“农远工程”应用研究、个人主页等6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获省奖作品58件,其中一等奖8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34名,优秀奖1名;获市奖作品97件,其中一等奖17名、二等奖31名、三等奖48名,教育技术应用创新奖1名。2008年下半年,东至县组织开展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新星和优秀管理员评选活动,有3位老教师进入省、市级复评;11月28日,葛公镇中心学校本部李晓芳老师被市推选参加省级优秀管理员基本功考查评选。
注重教学应用不少学校把校本培训工作摆在“农远”试点工作的首位,开展手把手互教互学活动。现在,不少青年教师能独立下载资源、制作课件。为了积极探索与“三种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部分学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在“农远工程”的校本培训工作中,让多媒体教学观摩课与课件制作培训课交替进行,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既学到课件制作方法,又参与应用“三种模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
还有一些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教学光盘播放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各个项目学校配合共青团、少先队、电影公司、交通局、司法局等单位在多媒体教室和教学光盘播放室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和青少年遵纪守法宣传讲座,成为农远工程的一个新亮点。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硬件方面东至县是全省首批试点县,随着时间的推移,原配的一些硬件设备很难适应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不管学校学生总数的多与少,班级容量的大与小,都按30台学生机配给一个模式三(初中)学校,根本满足不了一个班级(大多数班级生额为60人~70人)的上机操作需要。
设备故障时有发生,设备维修特别困难尤其是农村偏远山区小学到县城较远,再加上“农远工程”所有设备保修期已过,现在都不保修。到目前为止,配备模式二项目学校的彩色喷墨打印机、UPS电源基本上报废不能使用;计算机、交换机、稳压电源、彩电、高频头、卫星接收卡的维修未能及时跟上。投影机使用不到1 000小时,亮度明显降低,窗帘拉起都很难看清,幕布显示图像颜色浅淡,影响一些理化实验的观看效果。而更换一个正宗的明基投影机灯泡需要3 700元左右。
技术支持有些滞后目前省、县培训工作虽然结束,但部分学校教师由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仅靠三四次短暂的培训解决不了大的问题,再加上设备维修又不能及时到位,使得一些项目学校的教师在接收、下载、存储、应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不少困难,造成部分设备的闲置。
资源应用出现问题小学(模式二)的卫星接收资源中,二、三年级的数学资源与东至县现行教材版本不配套;初中(模式三)物理、数学2学科远教资源与县各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配套:东至县使用的数学教材是沪科版,物理是沪粤版,而天网资源是人教版。九年级政治,远教资源中部分内容尚缺。目前,“农远工程”的教育资源主要是中央电教馆资源库(初中版)和卫星数据接收下载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发放的小学教学光盘也与部分学科不配套,首批配发安装的初中资源库又不能升级。这些都给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带来实际困难。
资源使用不到位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发展不平衡,存在薄弱环节。由于各项目学校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学校领导监管不力,思想和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在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上,只看重硬件,轻视软件;二是在教学应用上,看重教师使用,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应用重视不足;三是在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设备的关系上,看重计算机,而对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重视不足;四是在示范和普及的关系上,重视示范,而对推广普及重视不足;五是重使用、轻记录,资源下载量很大,但记录少,没有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档案资料不齐全、不规范、不详实;六是有些学校没有按时接收远程资源,资源使用不够广泛;七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使用较少,也有不少中青年教师怕麻烦,不去关心学校到底有哪些资源,所以上课、备课还是老一套,造成资源闲置;八是有时只有上示范课、公开课时才用,其他课就用得很少;九是有的学校由于设备少,班级多,在使用时间上常常发生冲突,久而久之也就懒于或疏于使用。
另外,虽然经过多次培训,仍然有不少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资源和硬件使用不熟练;还有不少教师虽然硬件和资源使用较熟练,但在制作课件时,汉字的输入速度太慢,因此他们很少自己制作课件;由于资源不配套,教师制作课件耗时太长,导致资源使用不能普及。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力度,建议省市电教和装备部门加强对各试点县、校的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大项目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因为只有把他们培训出来了,才能让他们回去培训学校的其他教师,真正担负起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维护的重任。
第二,研究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关政策、经费、保障方面的重要问题,为“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第三,研究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课程、方法、师资、考评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和标准,逐步实现用制度来规范“农远工程”的管理与应用。
第四,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指导,在原来的安徽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与应用评估细则基础上,再出台一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与应用的奖惩办法,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农远工程”管理与应用的考评机制,在农村中小学专(兼)职“农远工程”管理员和技术员的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来促进“农远工程”设备的应用“硬”到实处。
第五,上级主管部门在今后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方面评选中,要将使用“农远工程”设备辅助教学纳入评比细则,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不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辅助课堂教学的,一律不予评选。
第六,到目前为止,除县直完中和几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配有电教或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之外,农村中小学均无专职电教或信息技术教师。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帮助解决乡镇中心学校(本部)和农村初中一名电教或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编制的问题,以便“农远”工程和“校校通”工程的管理与应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安徽省东至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