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2009-03-20
(一)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
1基本情况。该区包括内蒙古的东四盟和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第二积温带以北地区。2007年种植面积6300万亩,占全国的48%以上;总产500万吨,约占全国的40%,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该区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适宜大豆生长。特别是大豆鼓粒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油脂积累。该区人均耕地8.5亩,户均种植大豆35亩以上,大户户均种植面积在115亩,具备规模种植的优势,符合油脂加工企业对高油大豆批量大、品质一致性好的要求。此外,该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干旱发生频率增加,成为该区大豆稳产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北部高纬度地区重迎茬严重,也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
2发展目标。到2010年,大豆面积增加到6600万亩。到2015年,面积增加到7540万亩。2010年,高油大豆面积达到65%,亩产达到145公斤,含油率达到21%以上,总产达到957万吨:2015年,高油大豆面积达到80%以上,亩产达到162公斤,总产达到1221万吨。
3主攻73向。一是选育和推广榨油专用型大豆新品种;二是大力推广以密植为核心的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三是研究和推广减轻重迎茬危害的技术措施:四是大力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五是大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生产,加强产销衔接。
4优先发展地区。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59个重点县(市、区、旗、场)。
(二)东北中南部兼用大豆优势区
1基本情况。该区包括黑龙江省南部、内蒙古的通辽赤峰以及吉林辽宁大部。常年种植大豆85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大豆面积的6%,总产137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8.5%左右。该区与美国大豆一玉米带纬度相近,光热条件充足,极适宜大豆生长。但该区是我国玉米的集中产区,大豆种植规模偏小,但分布相对集中。该区大豆既用于当地及周边地区居民豆制品需要,也用于榨油。区域内有一批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
2发展目标。到20lo年,大豆面积达到880万亩,亩产165公斤:到2015年,面积达到922万亩,亩产175公斤。大豆优质率达到80%,油分含量达到20%,蛋白质含量达到43%。
3主攻方向。一是大力选育和推广高油、高蛋白兼用型品种,重点解决品质与产量的矛盾:二是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三是推进大豆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有机大豆生产与产业化模式,发展大豆精深加工,提高大豆产品附加值。
4优先发展地区。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或种植比例较高(占耕地面积的20%以上)的22个重点县(市、区、旗、场)。
(三)黄淮海高蛋白大豆优势区
1基本情况。该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沿淮及淮河以北、山西省西南地区,近年大豆播种面积1270万亩,占全国大豆面积的9‰总产18015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8‰是我国主要的高蛋白大豆区。该区为一年两熟制地区,大豆有春播和夏播,以夏播为主。大豆多在小麦收后的6月中旬前后播种,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大豆开花鼓粒期正值雨季,适合蛋白质积累。该区已选育出一批蛋白含量超过45%的品种,是我国高蛋白大豆的主产区。该区播种期干旱频繁,难以达到苗全苗匀,是制约大豆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
2发展目标。到2010年,大豆面积达到1282万亩;到2015年,面积达到1316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总产达到197万吨,优质化率达到80%。
3主攻方向。一是选育和推广高蛋白、多抗、早中熟品种;二是推广免少耕和机械化生产技术,重点解决除草问题,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推广大豆优质高产标准化生产技术。
4优先发展地区。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的36个重点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