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009-03-20李艳国
李艳国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主线,是德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班级工作的重点,今日的小学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大业,现在的小学生再过几年、十几年将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21世纪将要求进一步弘扬人的主体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独立的人格,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拥有感”是学生成为班级主人的有效途径
学生对自己的东西会倍加珍惜,这是学生的天性。所以,我将原本在孩子心目中抽象的集体“物化”,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拥有感。学生只有在内心世界中真正“拥有”了自己的集体,才会珍惜集体中的一切,视集体为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今年新学期刚开始,我要求每个小组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设计一棵大树,取名为“常青树”并贴在学习园地中,每人一根树杈,每棵树的中间主干是小组集体拥有的,树杈上设有叶。我对学生说:“我们集体中这五棵常青树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长出茂密的树叶来,那树叶怎样长呢?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学期末,我们要比一比谁的树叶最多,哪组的树最茂盛。”经过同学们的商议后,我们共同制定了领取树叶的条件。例如: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小组齐心协力,学习上共同进步了,能超额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等,都可以领取相应的树叶。学生为了获取树叶,自觉形成了“小伙伴”式的帮扶对子,这种对子是自发形成的,效果好于教师的指派。从这一天起无论学校指派什么样的任务,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完成。如:春天到了学校需要花苗美化校园,我们班同学知道后,主动想办法,家中没有花苗他们就走家串户地去讨要。在学习中,他们更是学习劲头十足,学习优异的同学放下了架子,不讲价钱地去辅导后进生,班上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
期末到了,我们班五棵常青树已经枝繁叶茂,我们在班会上讨论了为什么我班的“常青树”会长得这么好?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努力,小组的树才会长得好,集体中的这五棵树才会绿叶成荫,并通过评比,选出了优秀小组以及“三好学生”,改变了以往投票选“三好学生”的传统方式。
“常青树”成为我班同学心中物化了的班级管理象征,自己为集体作出的贡献也一目了然,自己落后了,会想办法赶上,自己的树叶最多时,还需要想办法保住。这也符合了学生的竞争心理,不断刺激他们的道德品质,并拥有了这个班集体。
二、注重“荣誉感”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的最好契机。班主任必须和学生共同努力,在活动中争先。通过大家共同努力,集体取得了成绩,这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有力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同时,感受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快乐。
面对竞赛中的失败,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品质。如:今年有一段时间在学校开展的流动红旗评比活动中,我班总是落在后面,面对失败,我们师生结合实际及时召开班会,查找原因。学生主动对扣分的同学进行了批评说服教育,并想出种种办法制止了班上不良行为。
活动中的成败并不重要,只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坚信,只要齐心协力,真正为集体服务,就能为集体争光添彩。面对每一次竞争中取得的成绩,都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为能在团结向上的集体中感到自豪,从而有效地促进班级稳定发展。
三、重视“责任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道德品质中,责任感是处于较高层次的,只有关心集体的责任感形成了,才可以说学生关心集体的品质形成了。我本学期让学生参与集体的管理,做管理的主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传统的班干部管理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我班全员参与的要求,所以我通过丰富学生的管理角色,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集体管理。班中除了传统的管理岗位外,还增设了其他岗位。如:班主任助理、纪律巡查员、环境小卫士、学习监督员等,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服务,效果比较好。如:我班卫生我很少过问,因为值日生、每天的环境小卫士、卫生委员等负责人就组织安排了,所以在卫生这方面我班很少扣分。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也是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做管理之主,能够激发学生主人翁的意识,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就会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热心为集体服务,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上活动从不同角度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也就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在强化这种行为的同时,班级也就形成了良好向上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