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009-03-20王潇潇

考试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培养策略

王潇潇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语言不只为了掌握语言技能,而是要利用这种语言技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更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分析,尝试地提出了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外国留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 培养策略

“‘跨文化交际是21世纪的主要特征,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①例如:

在中韩合拍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北京,我的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个在北京生活的韩国男孩因为语言不通导致误会被抓进了派出所,误会澄清后他离开了派出所,一出去便对前来接他的中国女朋友说:“今天你可要请我吃豆腐了。”其结果可想而知,他被中国女朋友赏了一巴掌。

一位美国留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谈话类节目,在节目中,他讲述了他刚来中国的时候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一天,他应邀到一位中国朋友家做客,女主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席上,还不断地招呼他多吃,他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忍着胃痛费尽全力吃光了所有的饭菜,而后松了口气。这时候只见女主人沉默、尴尬地看了他一会儿,起身又去厨房做了两道菜端了上来……

可以看到,上面两个例子中的两名外国人在同中国人的交际过程中都出现了失误。在第一个例子里,那个韩国男孩错在不了解自己说的话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在韩国,如果一个人摆脱了牢狱之灾,那么他的亲人朋友会请他吃豆腐来表示洗清罪过、摆脱霉运;而在中国,对一个女孩“吃豆腐”则是占便宜的意思。由于他不了解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莫名其妙地吃了一记耳光。而在第二个例子中,那位美国留学生不了解中国人在餐桌上再三劝他多吃只是中国人表示热情好客的方式,只是客气而已,并非强迫他吃掉所有东西,同时他也不明白中国人招待客人的时候,往往会比实际需要的食物多准备一些,剩菜才是正常的。因此他勉为其难地吃光了满桌饭菜以表示对女主人手艺的赞赏,而他没想到的是,这时候女主人也产生了误会,认为自己做的菜太少令客人不够吃,因此感到歉意并立即去厨房重新做了两道他再也吃不下去的菜。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两名外国人和中国人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并非是因为语言的缘故,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所致。外国留学生在和中国人进行交际时,这样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很多学生发现虽然自己的语言水平越来越高,但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交际方式的了解,在日常的生活中,仍然很难与中国人进行流畅、顺利的交往。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一般而言,它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力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并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②

汉语学习者熟练地掌握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文化的因素,就会导致像上文所述那样的交际失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使学习者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始终重视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他们就能更为容易地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清除跨文化交际的误会,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更为得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笔者认为,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素养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不能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美国学者莫兰(Moran,2003)指出,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是文化信息的提供者,是文化学习的示范者、引导者、启发者、目击者和倾听者,是学生进行文化合作学习及研究的伙伴。③由此可见,教师的作用在文化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对外汉语教师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首先,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较深的本土文化素养。由于中国文化在很多方面与其他文化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区别,在教学中,就要求汉语教师不断地在这些文化间向学习者进行对比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国的文化具有较深的了解,才能提供给学习者们想要的东西。

其次,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无论是在本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在异国教授汉语,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行为,其次才是一个教授汉语的行为。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学生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的高度统一,汉语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大量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适当地讲授交际知识。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汉语教师只有较强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更多地了解其他文化并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素质,做到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和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就必须担当起引导者的责任,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传授语言及文化知识并培养交际能力。

总之,想要培养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对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文化素养提出要求。然而这些在对外汉语学界做得还不够,因此汉语教师以后应对这方面加强重视。比如,定期让教师研修文化课程,学习人类学、民族学或国内外和本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课程,通过介绍中外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中外文化的比较,分析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教师认识和理解本国及外来文化,发展汉语教师的多元文化性,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二、严格教材的编写及更新

教材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生学习的依靠,是教师备课的基础。而现在的教材,往往只注重语言能力的训练,却极大地忽视了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在按照技能编写的教材中,应增加交际练习的内容,灵活设置,可以采用各种题型。例如,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选择题:

例1:早上上班时在路上遇到一个你认识的中国人,最适当的打招呼方式是:

A.你好。B.你好吗?C.你吃饭了吗?D.上班啊?

例2: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比如说你的中国朋友夸奖你的汉语说得非常好的时候,你的回答是:

A.谢谢。B.哪里哪里。C.不太好。D.您过奖了。

这些练习并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情况,找出在何种时间、何种场合,面对何种对象应采用的最佳答案。如例1,选项D是最优选项,因为中国人最常用的打招呼方式就是看到你在做什么就问什么,碰巧是上班的时间,所以问“上班啊?”是最恰当的,对方往往一句“上班。”流畅地结束交际。当然,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你好”也是可以的,但略显生硬。而“你好吗?”这是西式招呼语的直译,在汉语里常常有稍微多一点的语言内容,因此不是十分合适。而“你吃饭了吗?”这句话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可以做一下时空对比。中国人之间向来人情味浓厚,对话也处处流露出对对方的关心。古代的时候有这样的问候语:“你看见它(tuó)了吗?”这里的“它”指的是蛇,因为那个年代,统治者暴虐,人民无田吃饭,耕地长满了野草,造成蛇的大量繁殖,很多人被蛇咬死,而没见到蛇就是安全健康,所以人们见面问一句“你看见它了吗?”就是在询问对方最近是否安康。而“你吃饭了吗?”这句话的流行是在人们温饱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出现的,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吃不上饭,所以大家见面时问对方是否吃饭即是问对方最近温饱如何。现在时代变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吃不上饭的人很少了,因此这句话也过时了。现在,特别是在城市主流人群里,这句话已经很少派上用场了,最多是出现在晚饭时分,见到的人随便问一句,也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初的含义。

又如例2,最恰当的答案应该是A,很多留学生会说“哪里哪里”这句话并且为此沾沾自喜,自以为了解了中国人的习惯。实际上,这个以前盛极一时的谦虚用语言,正在慢慢地退出中国人的汉语殿堂,特别是现在“独一代”的年轻人,几乎都是以“谢谢”来代替父辈们面对赞扬时那句谦虚但是毫无意义的“哪里哪里”了。“过奖了”虽然也表示谦虚,但是是委婉地接受,也比较得体,现在中年人还有很多人在使用这种回答。但是C在现在的社会就不太能为人们所接受了,因为这样的回答同时也否定了表扬者的兴致,使人感到扫兴,因此应该避免。

再举个例子,问答题:

例3:中国人接受礼物的时候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他们是马上拆开观看呢,还是等客人走了以后再看?

像例3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课后亲身去感受、实践一下,再上课的时候,学生应该先讲述自己的答案和交际情况,并模拟当时的场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中国人是如何交际的,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

其次,应该编写专门的跨文化交际教材。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跨文化交际教材几乎是零,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的缘故。教材是学生学习和复习的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编写专门的跨文化交际教材以弥补因为语言知识点的束缚而导致的教材与生活用语脱节的现象。

三、拓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

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局限于综合课和口语课堂,必须在各种课型中都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实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等课程上都应该自始至终地着重锻炼和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合课是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综合体,是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在综合课的课堂上,交际活动贯穿始终,然而仍然有很大的缺陷之处。有些课文的编排为了语言知识服务,因此选择了不常用的交际方式或者放弃了某些常用的交际方式,这些是不利于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交际的。这点缺憾有待于教材的优化更新和教师的弥补。

口语课是最能体现语言交际性的课型,在口语课堂上可以利用一切时间来进行交际练习,这时候就要求汉语教师为学生设置尽量真实的语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有的时候,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可以从课本外将一些其他的情境带进课堂以满足教学需要。

听力课虽然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听力,但听说不分家,光会说是不行的,听不懂别人的话,交际一样无法进行。因此在听力课上,教师同样不能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结合口语练习推动课程前进。另外,在听力教材中可以设置一些关于交际文化知识的内容介绍作为听力文本,这样,在锻炼听力的同时学生也可以了解到交际常识。

阅读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留学生的阅读水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阅读里没有交际的成分,恰恰相反,学生阅读汉语文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是一个阅读者与写作者互动的过程。通过文章的布局谋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写作、叙事习惯,从文章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很多的中国文化常识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从文章的组词造句可以了解正确的汉语表述,因此,阅读时同样存在着不能忽视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教学的时候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可以看到,对外汉语教学界近几年来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不少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虽然如此,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由于全球化的加快,中国传统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交际方式和文化特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这点却并未在教材及教学中得到及时而充分的体现。又如,某些汉语教师本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有限。还有,在教学中缺乏系统地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只是简单地罗列和对比具体事例差异等。从整体上说,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很充分。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将跨文化交际研究同汉语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从汉语为主体的角度出发,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更加重视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帮助留学生更快地了解、适应中国文化并能够较好地应对文化冲击和跨文化语言学习和人际交往障碍的挑战。

注释:

①朱爱秀.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新认识(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

②胡文仲.跨文化交际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③李晓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提高英语教学[J].今日科苑,2006,(12):125

④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亓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邹明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培养策略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