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工业文明:人性与自然的破坏者

2009-03-20李春燕

考试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劳伦斯自然人性

李春燕

摘要: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不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个人角度来讲,其声誉经历了异常的变化和波动,这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的其他作家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这是因为他的早期作品曾以其反传统并具有挑战性的思想惊扰了众多的读者。他是一个崇尚自然的男人,而工业文明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让人变成一种木然的机器,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鲜明地表明了他的立场。

关键词: 劳伦斯 现代的工业文明 自然 人性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文明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其消极影响也达到极致。越来越多的森林、田园变成煤矿、工厂,越来越多的土地充斥着机械文明的喧嚣,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宁静和谐的生活。劳伦斯比较短促的一生,正处在这个社会和政治大动荡的时期。他见证了19世纪末英国大变革的风雨和经济危机造成的饿殍遍野的情形,他的脑海中植根了对于社会的愤怒和对于人性与爱的深切同情。他憎恨产业主义,特别憎恨在诸如诺丁汉郡这样的地区大规模地开采煤矿,造成对周围农村的破坏。

在劳伦斯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古朴清新、充满活力的自然场景。劳伦斯小说的背景大多在乡村及城乡交汇处,或是幽静的树林,或是山花烂漫的原野,或是月光朦胧的湖面,或是一望无垠的冰天雪地,还有农场、煤矿等。像《儿子和情人》中的米利亚姆家的农场,保罗和克拉拉幽会的河谷边;《虹》中的埃勒瓦什河谷,安娜和威尔捆麦秆的田野;《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以石击水的月光下的湖面,等等。作家对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的渴望与怀念尽显其中。

当现代的工业文明以及被现代文明戕害的人类凸现其中的时候,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强烈碰撞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可谓异常强烈。在《儿子和情人》的一开头就有这样的描写:“整个乡村都布满了同样的矿坑,……,矿工和他们的驴子,如同蚂蚁一样,在钻挖着大地,在玉米地里,在草地上,堆起了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土丘,留下了一块块黑乎乎的场地。”而矿工们的房舍,一排一排的,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是零星地点缀了几块农场。在劳伦斯的笔下,工业文明的显著特征表现在色彩上是“黑乎乎”、灰蒙蒙,表现在形态上是单调和机械性,毫无生气。《虹》中的布朗文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埃勒瓦什河谷的马什农场,他们在那里过着清新、悠闲的生活。日出日落,寒暑易节,虽不富有,却如世外桃源般地沉醉。但是不久,运河开通了,煤矿开挖了,铁路也修建了。农民们从镇上回来的时候,“就会遇到从矿坑中上来的一队一队的、浑身乌黑的矿工。当他们收获粮食的时候,西风就会吹来煤矿燃烧垃圾发出的阵阵硫磺的气味。当他们十一月份在地里拔萝卜的时候,听到空车厢在铁轨上发出尖利的‘哐当哐当哐当哐当的声音,他们的心也随之震荡着……”工业文明的噪音和浓烟打破了自然的宁静,更打破了心灵的静谧与和谐。

如果说现代文明最直接地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那么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畸形。这是劳伦斯小说所探讨的中心主题之一。刘宪之说:“劳伦斯的作品所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压抑,即人的自然本性如何受到机械文明的摧残,资本主义工业化怎样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行了破坏。用劳伦斯自己的话来说,以前的作家所描写的是‘老式而稳定的自我,他所描写的是‘另一个自我,即在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受到压抑、趋向分裂的自我。”劳伦斯小说中这些“分裂的自我”都是工业文明的受害者。

《儿子和情人》中的莫莱尔原本是个充满活力、乐观的青年,也正是他的自然洒脱赢得了葛楚德的芳心。他们结婚之后,非常幸福。好景不长,随着儿子接二连三的降生,经济条件日益恶化。他起早贪黑,到煤矿出卖劳动力,回到家里已经是筋疲力尽,但仍然赚不到几个子儿,与妻子的矛盾也逐步升级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生死之战,唯一的解脱就是到酒店酗酒寻乐。一个全身散发出原始冲动与活力的、自然的人,最终沦为一个毫无责任的酒徒,作为工业文明的牺牲品,既可恨又可悲、可怜。妻子葛楚德的分裂性格表现更为突出,一是表现为在与丈夫冲突中的强烈理性欲望,二是表现为对儿子们精神和情感的绝对控制力量。她希望按照自己的理想把丈夫塑造成一个“理性的”人,也即符合现代文明要求,失去自我、失去活力、机械的人。改造丈夫的希望落空之后,转而寄希望于自己的两个儿子。但是当儿子有了情人的时候,她就从来没有快乐的日子。“有妈妈在,我永远无法去爱。”保罗这样跟他的情人诉说。无论是和米丽亚姆还是和克拉拉在一起,母亲的影响总像一只无形的手牢牢控制着保罗,使他永远无法获得自然、和谐的情爱。更糟的是,即便在母亲去世之后,这种影响仍然挥之不去。保罗的悲剧,葛楚德自然是难辞其咎,是她这种畸形的、无处无时不在的影响,使得保罗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恋爱、去生活。但是,劳伦斯在1912年11月14日给埃德华·加尼特的信中谈及这部小说时这样写道:“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我告诉你我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是英国成千上万年轻男子的悲剧。”不难看出,劳伦斯想说的是,真正的元凶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个社会,这种悲剧的产生是这个社会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有人曾经说,劳伦斯的作品,缺乏明确的信仰及对于社会变革的正确态度。这固然是事实,然而,谁可以否认劳伦斯作品中的希望呢?《虹》的结尾勾画出彩虹般的新世界远景,不正是劳伦斯充满痛苦与悲壮的希望么?在那个充满控诉的故事背后,不正是劳伦斯不懈的苦心与努力吗?还有什么比充满希望更加重要呢?工业文明固然来势凶猛,而大自然所蕴含的力量更是独特而巨大。劳伦斯想告诉我们的是,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人类工业文明的出路只能是与自然融合,与天地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宪之,乔长森译.劳伦斯书信选.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2]F.R.Leavis,D.H.Lawrence:Novelist,Penguin Books Ltd,1985.

[3]冯季庆.劳伦斯评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4]郭群英.英美文学简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5]罗婷.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6]漆以凯.劳伦斯的艺术世界.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劳伦斯自然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功能与人性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人和自然的“神圣统一体”——论D·H·劳伦斯后期的泛神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