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设施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09-03-20乔延寿
乔延寿
摘要: 阐述了大通县设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大通县设施畜牧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大通县设施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 设施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 F32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84-02
设施畜牧业作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具有生产集约化程度高、资金技术密集、商品化率高等现代畜牧业的典型特征。因此,发展设施畜牧业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1大通县设施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大通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业务部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连片、加大投入、强化服务,使大通县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畜禽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设施畜牧业在速度、规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牲畜暖棚3.2万栋、125hm2,建成各类养殖基地(场)38处,年平均贩运育肥牛羊70万头(只)。2008年底,全县共存栏牛12.08万头、羊21.94万只、猪14.03万头、鸡25.13万只。肉产量36 670t,奶产量27 238t,蛋产量1 510t。
2大通县设施畜牧业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大。设施畜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据调查,建造60m2玻璃钢窗牲畜暖棚费用需1.2~1.5万元。目前,设施畜牧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专业合作社、企业、养殖户的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大通县设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2)设施畜牧业技术亟待推广。大通县设施畜牧业装备档次低,主要以简易畜棚、两用棚改建为主,而高档次、设施环境可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设施类型所占的比重极小。而且,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户养殖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设施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不符合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目前,大通县设施畜牧业布局比较分散,虽然近年来该县加大了设施畜牧基础建设力度,并已初具规模,但总量不够,规模不大,相对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通县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4)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大通县设施畜牧业缺乏总体发展规划,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少,全过程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同时,对品牌培育重视不够,质量标准意识不强,与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5)畜牧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畜产品加工业滞后。虽然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突出发展奶业生产,稳定发展猪禽生产”的结构调整思路,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传统养畜的生产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变,畜种结构单一、品种退化、生产力下降等问题依然突出,小而全的经营现象依然存在,主导优势产业不突出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联接紧密度不够,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无序化生产难以形成均衡生产能力。同时,专业合作组织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养殖户信息不畅通,加之畜牧业生产与加工发展失衡,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造成产业关联度不强,生产、加工和流通相互脱节,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没形成,严重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
3加快大通县设施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发展设施畜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各部门要将设施畜牧业工作列入建设现代畜牧业和新农村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设施畜牧业重点乡(镇)要有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指导设施畜牧业生产、管理、销售,协调建立中介组织,组织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应用等工作。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在土地调整、设施建设、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市场建设、金融支持、信息服务、人才引进、技术培训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各级畜牧业部门要把发展设施畜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责任制,主动抓宣传发动、抓技术培训、抓督导落实、抓典型示范,切实把设施畜牧业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2)制定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根据大通县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结合畜牧业布局规划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立足实际,科学制定设施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按照“三区一带”规划发展规模养殖,即川水地区的长宁、黄家寨、桥头等地区以县种猪场、养猪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浅山地区的塔尔、新庄、良教等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和蛋鸡、肉鸡养殖;脑山地区的向化、青林等地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并在脑山地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草场资源,建设饲草料种植带。
(3)加大扶持力度。设施畜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因此,要针对发展设施畜牧业资金匮乏的实际,按照“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整合项目资金发展设施畜牧业。建议政府设立设施畜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广、设施设备购置、技术人员和农民的科技培训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发展设施畜牧业的积极性,使之成为设施畜牧业发展的投资、经营、受益主体。扩大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数额,引导金融机构把设施畜牧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发展设施畜牧业,特别是要对小额信贷、中长期贷款给予扶持。同时,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民间资本投入设施畜牧业发展,推动设施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抓好技术推广。科学技术是设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要结合“三下乡”活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加大以动物疫病防治、畜种改良、标准畜用暖棚建设等先进实用的畜牧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引导农民进一步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首先,培养专业技术骨干,组建专家讲课小组,将养殖业培训班办到村、社,甚至到畜禽圈舍,解决养殖户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养殖户的科学饲养水平。其次,组织养殖大户继续学习科学养殖技术,积极推广科学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狠抓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进一步转变畜牧生产经营方式。第三,编印“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科普宣传册”发放到广大养殖户手中,通过让养殖户自学的方式,掌握要领,提高饲养水平。第四,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工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重点开展畜种改良、疫病防治、优质牧草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着重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彻底转变传统养畜的思想观念,努力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实现由数量增效型向质量增效型转变。继续做好对养殖户的现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通过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服务承包制,采用科技人员包村、包养殖大户,公开技术服务人员和服务电话等方法,激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5)依法流转土地。搞好土地流转,是发展高效设施畜牧业的基础。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承包权长久不变、使用权加快流转、农民利益切实维护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向大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市场主体集中,确保设施畜牧业集中连片开发。鼓励利用村集体土地、“三荒”地发展设施畜牧业,对用集体土地发展设施畜牧业的,农用地的用途不变、产权不变,对利用“三荒”地等国有未利用土地进行设施畜牧业发展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保障的前提下,建议优先审批、使用,并免交土地补偿费。
(6)推进产业化经营。设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产业化。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现代设施畜牧业生产企业,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设施畜牧业,参与设施畜牧业生产、产品保鲜、加工和市场营销,扩张设施畜牧业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鼓励和扶持设施畜牧业经营者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水平。重视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在设施畜牧业相对集中区,按照“优化布局、完善设施、提高功能”的原则,搞好规划布局,建设产地批发市场。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参考文献
[1] 邢旗,乌兰巴特尔,黄国安,等.内蒙古草原资源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内蒙古草业,2005,12(2):4-6.
[2] 邱淑琴.内蒙古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内蒙古草业,2003,15(2):22-24.
[3] 白可喻,彭秀芬.内蒙古草地资源的现状与持续利用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6):40-44.
[4] 刘学剑.加快发展有机畜牧业,增强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J].饲料广角,200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