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中市稻麦测土配方施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应用对策

2009-03-20张元龙印云霞张克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9期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问题对策

张元龙 印云霞 张克文

摘要探讨了扬中市稻麦测土配方施肥实践中各种相关农艺技术措施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可持续应用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稻麦;测土配方施肥;问题;对策;江苏扬中

中图分类号S511;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069-02

扬中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典型的稻麦轮作圩区。其土壤由长江冲击母质形成,传统耕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土壤肥力基础良好。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稻麦实施平衡施肥等综合技术推广,获取了单产吨粮的水平,凸显了农业科技进步作用的鲜明效果。近2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尖端农业科学新技术、新成果,但全市稻麦单产水平一直裹足不前,徘徊在20年前的生产水平线上。人们不断探寻这种尖端农业科技推广效果不明朗的原因,进而确保稻麦测土配方施肥的可持续应用,以符合现代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要求。

1扬中市稻麦测土配方施肥现状

1.1列入了全国农牧渔业部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市

自2003年以来在国家财政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当地政府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项目建设工作,成立了行政与技术双重领导与实施班子,对全市近8 666.67hm2农田的粮食生产,展开相关技术的培训、密集型土壤采集、化验室理化性状分析、测土配方施肥参数的试验示范等大量而系列化的工作。工作资金保障足,示范水平起点高,技术推广力度大,面积范围应用广。

1.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准确可靠

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严格执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方案要求,在摸清当地土壤养分现实状况、合理提出生产量目标、科学提出施肥配方与方案的基础上对大面积稻麦实施了广泛的推广工作,并得到当地绝大部分农户的热情响应。

2存在的问题

2.1农田土壤养分供体弱化倾向明显

一是稻麦双轻化栽培技术长期应用,消减了土壤肥力供应空间。20世纪90年代初扬中市进入大面积耕作制度改革实施期,此时首先在水稻上实施抛栽稻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随后不久便开始实施稻茬套麦茬的小麦免耕或少耕轻型化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进入2000年以来,广大农户自发采用水、旱直播稻等轻型化栽培技术取代抛栽,进而当地稻麦双季长期处于免少耕状态。双轻化产生的免少耕栽培技术的应用,直接导致当前耕作层厚度平均仅为12.1cm,是20年前平均厚度15cm的80.67%,土壤养分供体较20年前缩减了19.33%。这种变化过程:一方面削弱了土壤吸肥、供肥的自然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稻麦根系空间环境的有效分布,缩减了根系吸肥范围和数量。二是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长期比例失调,大面积土地土壤肥力水平明显下降。具体表现为:一概放弃了积造有机肥的良好传统,使草塘泥、堆肥等传统造肥失去用处;70%左右的农户放弃了猪、羊等畜禽养殖,畜禽肥源变得稀少;因轻型化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特别是水旱直播稻的栽培应用,更是有意或无意地减少了秧田的存在空间,使绿肥生产面积锐减,绿肥还田的面积与数量大幅减少。上述因素直接反映到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上,由20年前的33∶67逐年下降到如今的16∶84。近20年用地与养地失衡的结果直接滋生了当地土壤结构弱化、土壤重要肥力指标下降以及土壤基础地力明显削弱状况。

2.2配方施肥与习惯性施肥取舍发生偏差

一是当地农户具有鲜明的偏爱氮肥、一般施用磷肥、基本不施钾肥的老传统、老习惯。这种传统和习惯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此时化肥工业相对落后,些许的氨水或碳铵就能产生增产作用;根植于80~90年代,此时虽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转型期,但当地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条件,使碳铵、尿素等化肥成为大幅提升粮食单产水平的重要肥源;进入21世纪,这种影响持续存在,以常规水稻生产为例:20年前大面积平均施用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262.65kg/hm2、89.5kg/hm2、64.80kg/hm2,20年后分别为340.15 kg/hm2、122.70kg/hm2、57.90kg/hm2,其对应的三要素比例为1.00∶0.34∶0.25和1.00∶0.38∶0.17。二是过量施用氮肥增加了农本,降低了氮肥利用率。由于偏爱氮肥,当地农民往往忽视“作物营养不可代替律”和“作物营养最小因子律”和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使用。2008年以常规粳稻武运粳13号 9 750kg/hm2产量目标为例:测土配方施用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300kg/hm2、150kg/hm2、150kg/hm2,加硫酸锌30kg/hm2,就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据当年同品种同产量水平的典型户肥料记载调查资料:三要素实际平均施用分别为364.3kg/hm2、126.4kg/hm2、73.8kg/hm2,硫酸锌22 kg/hm2。由此可见,农户氮化肥实际施用较配方施肥过量幅度达21.43%。原配方1kg纯氮投入能产出稻谷32.5kg,农户改变配方后1kg纯氮投只能产出26.3kg稻谷。产投比由32.5∶1.0跌至26.3∶1.0,化学氮肥资源浪费严重。

3可持续应用对策

3.1拓展耕作层深度

恢复和维持耕作层深度在15~18cm水平线上,既有利于土壤供肥体的恢复,又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有效吸收与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是:以机械深耕翻作业为主要手段,先期连茬深耕2~3年,待土壤熟化后,年内深耕翻与免少耕交替循环作业。

3.2加大土壤培肥力度

以提高土壤吸肥、保肥与供肥能力为突破口,不断培肥土壤。利用新农村建设中整治环境的契机,搞好河泥等堆肥的积造与应用工作;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提高粮肥轮作比例,使用养地结合起来;恢复发展和壮大农户家庭畜禽养殖数量和规模,合理利用家禽和人畜粪便;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增加农田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3.3调适肥料使用结构与三要素比例

逐步恢复和提高有机肥在粮食作物生产中的施用比例,确立有机肥是节氮降本、增效、提升品质的最经济、最有效途径的思想意识,使有机肥与无机肥使用比例上调到30∶70左右。要严格执行氮、磷、钾三要素配方比例为1.0∶(0.4~0.5)∶(0.4~0.5);大力推广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应用面积,逐步降低农户对氮化肥施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4建立科学精准施肥新概念

结合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设,花大力气用专题培训、会议、示范规模、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排除农户轻有机重无机、轻磷钾重氮肥、轻微量重大量的传统施肥理念与习惯,建立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新概念。在探索农田土壤有什么、稻麦生产要什么、配方施肥用什么的基础上,逐一解决农户在稻麦实践中产生的各种认识误差,有针对性地诱导农户走上测土配方施肥的正确轨道,形成全民科学施肥新氛围。

3.5构建与可持续粮食生产发展相匹配的施肥科学平台

要切实综合运用以上4项技术措施,创建当地稻麦单产新突破,在其途径上归纳起来有3个层面:一是解决好思想上的认识误区。现阶段农业的比较效益是低下的,农村社会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却不能因工业的迅猛发展而改变,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不能离开转化或非转化了的粮食而存在。对农村而言,农民的财富不仅包括其对金钱与资产的拥有量,而且还包括对其使用土地的拥有量以及土地的肥厚瘦薄程度。粮食生产的掠夺式经营,是对子孙后代财富传承的不负责表现。二是解决好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但这种误区不是根本性的,因为任何一个农民,对土层深浅与肥瘦,都有或多或少的直观认识,他们不难理解可在深厚而肥沃的土地上用“四两拨千金”的肥料投入,产生良好的收益。当前只要挖掘这种认识潜力,农民观念就会发生改变。三是解决好施肥行为误区。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综合目标,建立测土配方精准施肥行为体系,提高当季各种肥料综合利用率,提高粮食产投比,以实现稻麦粮食生产的最大化综合效益。

4参考文献

[1] 徐志平.福建省耕地基础地力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福建农业学报,2003,18(3):134-138.

[2] 吴琼泽.基于GISDE 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以海南省定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31-9332.

[3] 黄河.GIS支持下的莆田县耕地基础地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2):245-249.

[4] 孙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290-291.

猜你喜欢

测土配方施肥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沿淮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测土配方施肥栽培技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