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学者担大任 文人紫砂呈异彩

2009-03-19

关键词:江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壶

郑 标

近日去著名书法家张济海家做客,客厅的茶台上几把刻有他书法作品的紫砂壶十分耀眼,主人介绍说,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堵江华先教授与他合作的作品。

仔细品读这几把壶,雍容华贵的仿古壶上刻着魏行书“温良恭俭让”;具有权力象征的三足鼎壶上刻着隶书“厚德载物”;而敦实厚重的秦权壶上刻着爨变体“宁静致远”。这些都是张济海先生近年来书法力作,其中家以户晓的“厚德载物”还是他的代表作品。细观这几把紫砂壶,书法字体与壶型、书韵与壶的气势相得益彰;壶的用料与制作以及镌刻都十分到位,真是难得的紫砂艺术佳品。“字以壶传、壶以字贵”。回顾紫砂发展的历史,紫砂文化发展的成就以及紫砂文化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地位的确立,可以说是历代热爱紫砂的文人和有文化修养的紫砂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合作成功的佳作还有可能是传世瑰宝呢!

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但明朝之前的紫砂器基本是作为煎茶煮水的日用器具。随着以欧阳修、苏东坡、梅尧臣、文征明、徐渭、陈继儒、王时敏、王鉴等等为代表的历代文人对紫砂的钟情和关切,使得原本只是泡茶器具的紫砂壶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著名金石书画篆刻家陈曼生亲身介入紫砂,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儒、道、释”精神与精湛的制壶技艺有机结合,使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铭壶中,创造性地制出了文人紫砂艺术珍品——“曼生十八式学士壶”,完成了紫砂壶有一般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变。“曼生十八式学士壶”代表了紫砂艺术的最高成就。从此,紫砂壶便纯粹文人化,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崇的艺术--珍玩,陈曼生也因此被奉为“壶至尊圣”。

沧海桑田,二百年过去了。在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因紫砂艺人文化品位不足,只重做工而忽略文化内涵修炼愈加严重,导致了紫砂壶所固有的艺术神韵渐渐式微。尽管有已故壶艺泰斗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唐云、范曾等艺术大师有过合作,已故著名艺人王寅春与亚明等大师有过合作,汪寅仙大师与韩美林先生等有过合作,并分别留下了一些可以传世的经典作品,但真正精妙的当代文人紫砂作品却并不十分多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紫砂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发展,给紫砂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紫砂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人们不仅要问,我们这个时代会不会出现陈曼生式的大家?能否超越清代的紫砂高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素以研究保护、抢救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高度重视紫砂铭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拟将紫砂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设,招收紫砂研究生。堵江华1966年生于中国“陶都”江苏宜兴,1997年曾被宜兴市政府授予“当代紫砂陶艺名家”称号。代表作《下海开天壶》、《灵草无根》、《华夏风范》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紫砂陶艺大奖。2006年5月,堵江华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为首位紫砂艺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亲自为堵江华颁发聘书。这使年轻的堵江华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文人紫砂”的研究与发掘,在中国文人紫砂的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使紫砂艺术健康发展,文化部抽调了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成立了由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闰振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及著名紫砂鉴赏家顾宏等著名学者组成了学术专家委员会和由国学大师文怀沙、著名学者黄苗子、书法大家李铎等组成的艺术专家委员会来辅助由堵江华教授等组成的创作委员会,形成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文人紫砂艺术探索与研究的机构——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首要任务是恢复“曼生十八式学士壶”,为艺术创作和研究生教学积累经验。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堵江华为首的紫砂创作群体潜心复原的“曼生十八学士壶”完成。2006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国学大师文怀沙题词称赞复原的曼生壶乃“国宝观止”,文化学者黄苗子赞其“承前启后,学界盛事”,书法大家李铎誉之为“紫砂神品”。

完成“曼生十八学士壶”复原工作后,堵江华和他的团队又开始了另一项工程——制作一百把不同样式的紫砂壶,每把壶用不同字体刻写一句经典名言,从形式到内容都融入“儒、道、释”精神,或可称“堵氏一百学士壶”?

堵江华教授作为紫砂艺术界首位中国最高艺术学府的紫砂艺术教授,深知要创作一件成功的文人紫砂作品,必须以精良的紫砂作品与精神、品位上乘的书画作品相融合。这就需要合作双方都具有精深的艺术造诣,同时双方都有兴趣、情趣并付出热忱和精力,方能有所成就。堵江华教授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合适的书法家的时候,张济海教授偶然却似天助般地进入了堵江华的视野。张济海教授作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几十年笔耕不辍,传统功底深厚,创造性地提出了“因义生情,由情赋形”的创作理念并付诸于创作实践,能用多种字体、书体和风格进行书法创作,使书写内容与书法形式完美统一,在当今书坛独树一帜。近年来,他正致力精选一百条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运用“因义生情,由情赋形”的创作理念进行不同字体、书体和风格的书法作品创作,正与堵江华先生的紫砂创作不谋而和。2008年12月18日,应堵江华教授的邀请,张济海教授到北京实地考察了堵江华的工作室。两位教授就中国书画和紫砂艺术的有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谈得非常投机。张济海教授宽博的书法造诣、诚朴雅和的文人气度和义爽情真的军人气质得到堵江华先生真诚的敬佩。堵江华教授的书画篆刻与制壶技艺的综合修养,得到张济海教授的倾心认可。堵江华提出,与张济海先合作十把壶,从儒学经典中寻找名言进行创作。相信他们会合作出一系列优秀的文人紫砂作品!这也许不仅是他们个人艺术研究中极具意义的创作实践,也可能在紫砂艺术发展历史上留一个鲜明的烙印!

猜你喜欢

江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壶
Role of excited states in helium-like ions on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鸟”与“乌”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陈江华 藏石欣赏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捐赠作品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十周年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