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现有主导产业布局实施河北均衡发展新战略
2009-03-19赵攀张伟
赵 攀 张 伟
由于京津两市与河北在地域分布上的微妙关系,河北的区域分布独具特色,制定一个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就一直备受重视。从上世纪末以来,河北先后制定出“两环开放带动战略”和“一线两厢”战略,从实施效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就是因为过度重视非均衡发展战略,忽视河北各地区的协调推进。本文在考虑各地市区域分布和经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一极、两环、三带、四区”的均衡发展战略。
上世纪末,河北制定了“两环开放带动战略”,进入21世纪后,又开始实施“一线两厢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的口号。但现存的战略,或是对两环优势的全省发挥缺乏合理布局,或是对优势的传递没有一个细致的政策部署,又或是有政策部署但没有提到战略高度。基于现有的河北区域空间结构,本文认为河北应该依托现有的主导产业布局,改变以往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构建一个梯度分明,协调推进,合作广泛,互惠互利,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又兼顾向内地传递的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使其能够有效地与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将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腾飞扩展至河北全省。
一、重点培养一极——石家庄
增长极的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布代维尔将增长极扩展到地理空间,缪尔达尔后来又对增长极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概念。缪尔达尔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高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效应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
京津两市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增长极,对河北周边地区的回流效益大大强于扩散效应,但面对京津与河北地区不断拉大的产业鸿沟,河北的地区政策却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一方面,要响应国家建设京津冀北地区的号召,支持环京津都市圈的发展,主要是与京津两市地域相连的河北7市:另一方面,作为省会及冀南增长极的石家庄也需要重点支持,相关政府也已经提出要将石家庄建成河北“首善之区”的口号。
要改变这种局面,河北地区不能过于依附外力,等待京津扩散效应的自然发生,而应自力更生,培养自己的增长极,使河北的资源主要在境内集聚,待石家庄发展壮大之后,在没有行政区划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阻碍的条件下,经济范围逐渐向外扩散,最终带动河北地区的整体振兴。
首先,在发展模式上,要扩大石家庄主城区规模。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中,有些学者提出北京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没有形成像长三角中的上海那种绝对的优势地位,主张北京要继续加强要素集聚,吸收周围地区的经济资源。相比之下,石家庄作为河北增长极的规模才刚刚形成,可是相关政府却提出要改变类似北京“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在石家庄周围建设卫星城,疏散人口和企业。笔者认为,在本身经济实力还未形成能够有效辐射周围的主要增长极时,便惧怕大城市病的出现。发展卫星城,开始疏散多年来努力集聚的资源,长远来看对河北整个地区的经济振兴是相当不利的。其次,在产业结构上,石家庄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争取提前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实现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另外,在城市定位上,要采取积极政策提高城市首位度,使其在经济实力上大体与天津相当,成为京津冀地区的第三极。目前,石家庄在人口和经济规模上与唐山不相上下,首位度不高是培养石家庄一极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再次,在政策协调上,河北应与中央政府积极进行政策协调,在短期内使中央和河北的政策重心都首先放在石家庄,待石家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能力逐渐增强之后,再转向其他的环京津城市。
二、有效对接两环——环京津、环石家庄
中心一外围理论是在上世纪6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其中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一外围理论较具代表性。书中认为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个别地区会率先发展起来成为“中心”,其他地区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不断集聚,不平等的发展关系使其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扩散效应的加强,中心和外围界限将逐渐消失,最终实现经济的一体化。
分析河北现存的区域空间结构,可以发现河北先后形成了两个中心一外围圈层结构——环京津、环石家庄城市圈。其中环京津城市圈为主要中心体系,环石家庄城市圈为次级中心体系。笔者提出的两环战略,重点是有效对接两环即两大经济区,在尊重长期形成的区域结构的基础上,将北部经济的区位优势传递到南部经济区,提高区位优势对河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系数。
在具体操作上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推动两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长期互动,与培养石家庄一极相对应,以交通一体化为突破口,加强京津石三市的经济联系,这是有效对接两环的关键环节。第二,充分发挥两大经济圈l临界城市的承接作用,尤其要注意保定、沧州等中小城市的建设,使其发展程度可与两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形成梯度分明的城市体系,从而为京津石三地之间的要素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加强冀中地区的建设,冀中区的范围主要是两大经济圈的交叉地带,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河北两环优势自南向北的地域传递,防止两大经济圈的经济脱节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突出建设三带——京广带、环渤海带、京九带
点轴式开发模式是进行区域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河北由于环绕我国的陆路交通中心北京,所以境内交通尤其是铁路、公路网络密布。拥有15条国家干线铁路,南北方向有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哈线等,东西方向主要有石太一石德线,邯长一邯济线,朔黄线,大秦线,京包线等。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导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对河北的交通干线、城市布局和发展条件的分析,河北应突出建设两个主要城市带和一个次级城市带。
(一)主要城市带:京广带、环渤海带
京广带是河北省的主要城市带,除了京广铁路外,沿线还伴有京深高速和107国道。这一城市带上分布着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四个地级市,其中石家庄和邯郸都是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至于保定地区不但人口众多,达1000多万,而且市区也是原河北省政府所在地。在这一城市带上要注意建设两个重点城市:石家庄和邯郸。石家庄的建设目标是建成
能与京津比肩的重要一极:而邯郸工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不但是河北南部的一个增长极,而且作为中原13市之首,带头组建了中原经济协作区。重点建设邯郸,可以将河南北部、山东西南部和山西东南部的部分资源吸引过来,为河北所用。
环渤海带是由京沪线、津唐线和京哈线等组成的包括唐山、秦皇岛以及沧州沿海地区的城市带。这一城市带上分布着我省的四大港口,不但在河北,甚至在整个北方地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除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外,各城市居民收入也较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是河北的高梯度地区。在以后的产业发展上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港口及海洋优势,尤其要注重增强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加速工业产业升级,大力加强海洋经济、外向性经济和旅游业的培育。
(二)次级城市带:京九带
京九铁路河北段穿越1个地级市即衡水市和13个县(市)。与京广带相比较,这一地区的主要城市都是一些建制镇,规模小、实力弱,建设目标自然也要有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应以衡水、任丘等现有地级或县级市为重点,突出建设中小城市带,从而带动河北东部的内陆地区尤其是廊坊南部、衡水地区以及沧州西南部经济的腾飞。由于这一地区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全国重要的粮食和棉花生产基地:有以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资源为主的丰富矿产资源:有以电线电缆、皮毛皮革制品、绒毛、化工四大产业为主导工业体系,建设目标应该是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使其成为河北的主要城市带。
四、协调发展四区——冀南区、冀中区、冀东区、冀北区
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它是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依据经济区规划的相关理论和主要原则,从河北的实际出发,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经济区。
(一)冀南区
以石太一石德线为界,将其以南的河北地区划为冀南区,主要包括石家庄南部、衡水南部以及邢台、邯郸全境。这一地区包括了南部经济区的大部分地区,离京津和渤海均较远,在河北各地区中区位优势相对不足,不过这里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良好,并且处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交通发达。以石家庄和邯郸为中心的冀南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河北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二)冀中区
石太一石德线以北,北京、天津以南,包括石家庄北部、衡水北部以及保定、沧州和廊坊的全部地区。石家庄位于冀中区和冀南区交界处,对两区都有较大的辐射作用,作为两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将承担起对接两区,协调发展的任务。保定和沧州作为这一地区的次级和第三级经济中心,将和石家庄组成石保沧三角,并利用和京津、渤海毗邻的优势促成石家庄一极的建设和冀中区的发展。
(三)冀东区
主要指唐山、秦皇岛地区。这一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强,矿产资源丰富,今后一段时间将是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尤其是河北一号工程“曹妃甸”的建成将使冀东区继续保持河北高梯度地区的优势地位,作为一个地区将成为河北经济的领头羊,对河北其他各地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带头作用。
(四)冀北区
包括张家口、承德地区,即河北现有“一线两厢”战略中的北厢。这一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广人稀,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是环京津贫困带的主要密集区,该地区矿产、能源丰富,旅游业发达。另外,由于生态环境与京津的关联度较高,京津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会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扶持力度,主动与当地政府进行经济合作,因此。冀北区要加大生态、能源、旅游产业的发展,用环京津优势弥补自然地理条件的劣势,真正与河北中梯度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