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2009-03-19党军国
党军国
高度重视制度问题,善于从制度上分析和把握问题,善于从制度人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制度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的今天,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本文拟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办事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
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问题。据统计,在《邓小平文选》3卷中,论述制度的地方达400多处,其中340多处是他第二次复出之后的论述,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对制度的论述有290处,十二大之后的论述就有135处。制度的涵义有时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如“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有时是指具体的领导体制、组织制度,如“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有时把制度归结为各部门所依据的基本规则、章程。如“价格制度”、“工资制度”、“教育制度”等:有时甚至认为制度就是具体的工作程序,如“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可见,制度是有层次的,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办事制度组成的有机整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监督制度等是我国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确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保障是根本性的保障
在邓小平看来,不论是经济领域中的问题、还是政治领域中的问题,要真正得到解决,必须从制度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因此,他主张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都要当作制度问题、体制问题提出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面前,他总是考虑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主张从制度建设的角度解决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铲除腐败现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认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国家的正确政策不动摇,根本的是依靠制度。而不是个人。正如他指出的,让“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三)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也应当依靠制度建设和制度保障
其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既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本质。也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制度的根本前提与可靠保证。其二,由于经济上的“两极分化”不完全是由基本经济制度造成的,还和自然与人的状况、历史与现实的生产力状况造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因此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有一个战略性、步骤性的经济制度安排,必须实行先富共富战略。其三,对先富起来的个人、地区也要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其发挥作用,帮助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其四,先富共富政策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者中存在着非法致富、不合理致富的现象,先富帮后富的机制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一部分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以及弱势群体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等,这些问题也需要靠制度建设加以解决。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要靠制度建设、制度保障
用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说要靠制度建设、制度保障。
(一)根本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在体制、制度安排上努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基础之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抓住经济发展,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但这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必须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逐步解决。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只有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够保证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的提高,才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的充分力量。才能为减轻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制定和执行体现最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把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同时作为“大政策”加以实施,把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制定和执行体现最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是我们党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追求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我们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并对我国现实国情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并论述“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并把它作为一个“大政策”来实行,实践证明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但邓小平同时指出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为我们实行政策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我国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妨碍效率的提高,也会造成公众心理失衡、价值取向扭曲和社会行为失范,滋生不满情绪,危及社会稳定,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解决的基础来看,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为促进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这说明,在宏观上对我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作适当调整的时机已成熟,应把共同富裕也作为一个“大政策”来实行,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它有利于控制地区差距和个人收入贫富分化趋势。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要对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有利于发挥按劳分配主渠道的作用,使公有制范围内的大多数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成为我国中等收入的主体,并通过税收调节让先富起来的地区、个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把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都作为“大政策”来实行,不仅有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的普遍富裕,而且会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切实加强有关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贯彻执行,促使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保证
一是确保辛勤劳动守法经营的人富裕起来。贫富分化、社会分配不公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居民在贫富差距方面的抱怨和不满,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人致富的手段
不当以及自身收入与贡献的严重失衡,尤其是对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等腐败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的不满,是对机会不均、对公有财富占有不公的抱怨,而不是对合理差距的不满。为此国家要依法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乱纪,权钱交易,暴富不仁者。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抓好政策的完善。重点强调机会均等。
二是完善税收制度,严格税法,使先富起来的个人和地区多缴点税。多缴点税,不仅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缴点税,而且是先富起来的个人也应该多缴点税。这样,才能适当抑制他们的过高收入,从上限限制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完善税制,就是要建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财产税、遗产税、消费税为辅的税收体系,要适当提高某些税种的税率,加强税收征管,严禁偷税漏税现象发生。严格税法,特别是依法完善“个人所得税法”是制止暴富者阶层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是作为制度安排建立发达地区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先富帮后富”的保障机制,引导、激发、支持和鼓励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先富人群关怀、帮助“穷人”,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平台,为善举开拓更畅的渠道,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携扶、各得其所、相得益彰的和谐机制与和谐气氛。应在认真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以政策、法规约束为主体的扶贫帮困保障机制。同时,利用典型示范、舆论监督、宣传报道等多种手段,动员和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帮助未富起来的人。
四是给西部地区以政策上的倾斜,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现今所形成的贫富差距,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区差异所引起的。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正逐步扩大。西部的城市化水平低、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机会少、收入低。因此解决地区差距问题至关重要。政府在西部开发和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应制定优惠政策。在铁路、机场、电站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及科技教育事业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西部中心城市的建设。通过这些城市的超常规发展,形成西部地区的发展极,以带动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差距。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低收入人员、弱势群体给与特殊关照。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宏观经济影响加大的背景下,要扩大内需,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研究和推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
六是建立党员包干或承包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先进性。目前。我们党已经拥有7300万党员,这支队伍作用的充分发挥,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