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促进社会事业新发展

2009-03-19包满达

北方经济 2009年3期
关键词:发展

包满达

一、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我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区社会事业发展也呈现出“六个显著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2007年,全区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比2000年增加了1.7年,15岁以上文盲人口为163.49万人、15岁以上文盲率为8.2%,比2000分别下降了49.5万人和3.4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在校生28.41万人,增加21.2万人。

(二)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2007年,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3.08张,比2000年增加0.26张,卫生技术人员数105790人,比2000年增加5102人,婴儿死亡率18.75%,比2000年下降2.28个千分点。

(三)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07年,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13个,比2000年增加6个,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318万人,比2000年增加48万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2.98%,比2000年增加4.88个百分点,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1.44%,比2000年增加7.94个百分点。

(四)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200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8元,比2000年增加7248.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53元,比2000年增加1915元。

(五)就业水平显著提高

2007年,全区城镇就业人员443.04万人,比2000年增加12.94万人,乡村就业人员698万人,比2000年增加66.5万人。

(六)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2007年,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1万人,比2000年增加79.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3万人,比2000年增加17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4万人,比2000年增加6.3万人。

二、当前内蒙古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十五”以来我区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振奋和鼓舞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收入分配等各个行业都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在宏观层面,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协调”和“三个不平衡”。

(一)“三个不协调”

首先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一些地区“重经济、轻社会”发展思路的影响还没有根本消除,政府的人、财、物等资源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仍需加大。其次是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协调。由于历史欠账,经济实力不强,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没有根本缓解,目前我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提高自身文化和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压力大、收入水平低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再次是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不协调。政府在社会事业管理职能上“缺位”、“越位”和“错位”,致使公益性社会事业及经营性社会产业界限不清,一方面,公益性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经营性社会产业发展制约过多,社会事业的发展活力难以有效释放。

(二)“三个不平衡”

首先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多年受二元结构的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在很长时间内处于重城市、轻农村的状态,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严重短缺,普遍缺医少药、教育落后、文化贫瘠,城乡两地在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方面严重失衡。其次是区域不平衡。尽管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网络区域间结构大致相同,但受自然、历史、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区域间公共资源配置的水平及服务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再次是内部结构不平衡。从发展整体水平看,教育、卫生、计生等事业的服务网络较为完整,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而文化、就业及社会保障等行业还相对滞后。

三、深化对新时期社会事业发展的认识

(一)深化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正确理解并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做好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就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具体实践中,要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承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我区近年的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也要看到我区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要努力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片面谈社会事业发展;另一种倾向是以经济落后为理由,逃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

(二)深化对社会事业发展方式的认识

发展方式是决定发展结果的核心因素。社会事业的集约发展要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着力实现三个结合。一是要实现社会事业资源的配置与运行环境相结合。即在配置社会事业资源时,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切实考虑需求方经济基础、服务人口、群众需求及管理水平和运营成本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二是要实现保障服务与资源共享相结合。即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同类资源在同一区域内,跨部门、跨行业共享的有效方式。三是要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即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要采取服务采购、合作、入股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社会事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具体实践中,要努力克服四种倾向,避免社会事业的粗放发展。第一是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软件”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管理水平;第二是克服“重增量、轻存量”的倾向,通过增量盘活存量,整合配置各种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第三是克服“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倾向,一些项目特别是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场馆设施,要考虑运营成本,量力而行,减少顺势浪费;第四是要克服“重形象、轻实用”的倾向,不能盲目“贪大求洋”,项目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布局和公共产品的消费需求相适应。

(三)深化对社会事业是重要民生事业的认识

民生即人民群众的生存、生计,也可以说就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社会事业因其包含众多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是不容置疑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途径,所以“就业为民生之本”;健康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所以“健康为民生之保”;教育是强国富民的

基础所以“教育为民生之基”;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所以“分配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所以“社保为民生之依”;文化是人民生存发展的精神需求,所以“文化为民生之需”。具体实践中,要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事业与民生的紧密关系,努力做到“两个促进”,即一方面要通过关注民生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生的改善。

四、推进内蒙古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一)以维护教育公平为重点,进一步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为基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调整布局、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切实增加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物质条件方面的差距。第二,以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为突破,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教师定期交流、职称评定与农村任教经历挂钩、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方式,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

二是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第一,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重,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立足提高办学质量,采取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鼓励品牌学校发挥优势,合并、代管非品牌学校等方式,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满足社会需求。第二,坚持突出特色与服务社会并重,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立足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工学结合、岗位实习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满足经济发展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

三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第一、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育人水平。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改革,促进高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育人水平。第二,推进学科建设工作,着力增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组织、培育学科优势、集聚学术队伍、改善研究条件等方式,加强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的建设,努力增强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

(二)以解决基本卫生保健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网络,为实现向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努力提高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建立科学的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执业行为、医院管理等监管制度。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加强医务人员执业资格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服务安全。

三是完善卫生监督体系。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严格人员准入,强化人员培训,明确职责任务,健全运行机制,完善保障措施。重点加强对食品、药品和服务行业的卫生监督,全面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能力。

(三)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增加投入,按照布局合理、惠及全民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广播电视为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

二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组织建设和业务管理,规范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努力为群众提供内容丰富、质量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以提高中低群体收入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

一是确保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正常增长。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劳动报酬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

二是提高再分配中的社会保障比重。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建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补贴的联动机制,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救济金的补助标准,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逆向调节功能,切实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三是加强收入监管。健全收入分配监管机制,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切实保证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维护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五)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的支撑能力

一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同时,基本养老保险,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在完善盟市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自治区级统筹;医疗保险要探索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制度安排;失业保险要进一步强化促进就业功能。

二是继续巩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增加转移支付,切实保证生活困难群体能够及时进入补助范围,随着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保障标准,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安全底线的作用。

三是继续改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投入,使社会成员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六)以统筹城乡就业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

一是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扩大就业的必要条件,为此,要努力保持我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正确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完善小额贷款等信贷扶持制度,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灵活就业,扩大劳务输出,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对外开放中,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

二是通过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增长。第一,要强化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努力为就业者与就业岗位搭建沟通平台。第二,要强化公共就业培训,加大政府培训投入,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为劳动者提供内容及形式多样的公共就业培训服务。第三,要强化法律监督,切实保障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通过减少障碍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继续推进用人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异地接续的制度设计,在减少体制性障碍的基础上,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乡及地区间的合理流动。

四是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援助就业弱势群体。对难以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就业的困难对象,政府要为其提供就业岗位援助,在改善基本生活的同时,满足他们参加工作、融入社会生活的愿望。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