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的日子怎么过
2009-03-19刘二海
刘二海
主动的放弃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预测宏观经济有点像算命。尤其是说复苏的时间。现在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种是第二季见底,年底开始复苏;一种是三年左右的时间;第三种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低速增长的时期。
在预测时间长短时,其实都是做了很多假设。全球化时代国外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对中国不能不产生影响。另外,政府政策及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经济复苏是很多因素互动的结果。上述三种预测都有可能对。也可能都不对。
大家现在都在谈信心。确实信心非常重要。这里说的是,信心需要和客观的经济产生互动。人对经济的看法是自己的先验知识、外界刺激及对刺激的反应来决定的。人要有信心,但信心能支持多久?要靠外界的反馈。长时间没有正向反馈,信心就没有了。
从创业家的角度,长期准备是必要的。另一个关键就是发现复苏的迹象,这里包括宏观也包括自己所在的行业。股票市场一般会先于实体经济对正面的宏观形势反应。私募和VC的活跃度也是经济复苏的迹象。能够找到复苏的迹象,并先于复苏一步采取行动的企业家会有更多的机会。
2009年对于VC来讲应该是喜忧掺半的一年。喜的是:估值的合理性、非理性竞争减少。企业家更加成熟。忧的是:已经上市的公司股价低迷不能退出,想上市的公司只好推延,被投企业可能出现问题而无法融资。
针对当前的危机,投资人对行业会有一定的选择性。健康、教育等周期性不强的公司会受到追捧。制造业、广告、旅游等行业可能会受到冷落。尤其是小型的生产型企业,其实是没有投资价值的。要么成为富士康一样的制造外包(EMS)或设计外包(ODM)公司。要么在产品和服务上有特色,小型的生产型企业很难获得投资。
短线操作的时代宣告结束,“长跑”成为投资的常态。由于股市低迷,私募市场上超高市盈率的项目已经不见了。因为,股市本身的市盈率就不高。所以,那种在传统项目上。投什么,什么赚钱的时代只能成为回忆了!
投资项目的数量减少应该是必然的,但可能比2008年的第四季度多。危机出现后,人们往往会反应过度。而且,很多被投企业可能遇到问题,投资人花了很多时间解决问题,而没有时间顾及新的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投资人会逐渐回到市场中来的。
有些投资机构本身可能会出现问题。问题可能不一定是出现在个别项目上,关键是原来投资机构内部的治理结构存在不稳定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放大。尤其是一些“贴牌”的VC们。
投资人会更加专业化。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投资人会多起来,有的专长于新能源,有的专注于医疗设备。有人对制药有研究等等,因为投资人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深层次。
产能、库存和现金流成为企业最关心的事情。这时候很多企业才真正意识到零库存的巨大好处。合理调配产能,外包与自建的比例也是人们在金融危机中学到的印象深刻的一课。
有些企业要转型。比如:互联网视频。不可能这么多家的企业都是视频分享和P2P。我相信创业家会在这种环境中寻求新的赢利点。过去的三大门户的分化就是例子。有些企业要下狠心,大规模裁员,而且,最好一次到位。裁员总是痛苦的,但正是这些困难的时期,才会逼迫创业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在痛苦中涅槃,成为“剩者”!有些企业会在危机中充实自己的要素,这包括人才、土地、厂房等。因为,这个时候价格是诱人的。有些企业会在这个时候实施产业整合,平时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就在眼前。分众和新浪的合并就是个例子。有些企业需要放弃。这是非常困难的选择,但主动的放弃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说未来的事总是困难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创业企业家,这个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正是要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2009年是考验企业家智慧和能力的一年,也是承载了人们希望的一年。注定也是不平凡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