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年最值得期待的七大技术

2009-03-19叶平安

创业家 2009年2期
关键词:接收端制氢干细胞

叶平安

2009年,悲观的疑云和不确定的恐惧笼罩着我们。但是,作为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因为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无所不在的“云”

Google抛出“云计算”的概念,着实让2008年的IT界火热地讨论了一把。有人认为这是旧瓶装新酒,有人认为这是划时代的革命,还有人认为这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所有人都开始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我们的数据该怎么办?

是啊。我们的邮件在电子信箱里,文章在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里,通讯录和短信在手机里,个人账号在信用卡里,游戏在PSP里,音乐在iPod里。我们生活需要的一切被大大小小的设备分隔开,却缺一不可。

云计算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这种设想让用户只需要一件设备——可能是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甚至是数码相机——就可以访问你所有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存放在你不知道具体位置的某台服务器中,你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得到它。

听起来不错,IT巨头们快速地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产品,IBM还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云计算中心。国产企业也开始急匆匆地搭上这班车,阿里巴巴提出“商业云”的构想,瑞星早已经悄悄地在自己的杀毒软件中加入了一个新功能。就叫“云安全”。在2009年,云计算将初现端倪,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简单。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升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公司的创始人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曾经提出过“网络就是计算机”的论断,认为无所不在的网络,才是计算机的终极出路。现在看起来,云计算似乎在往这条路上走。

有趣的是,斯科特最近对云计算似乎并不太看好。“云计算只是个可笑的概念罢了,”他说,“顶多能让服务器这个词听起来更性感。”

这是对云计算不满还是对Google不满,甚至仅仅是对IT界飞快变化的概念不满呢?不知道。不过,软件工程大师伊万·雅各布森(Ivar Jacobson)博士曾经说过:“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个行业比时尚业更爱赶时髦。”你肯定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让手机像钱包一样打开

可折叠、可卷曲的显示屏从2005年就有原型产品了,但是市场上迟迟没有见到。也许2009年我们可以买到它。

SONY公司在最新一届的CES消费电子展上,发布了几款样机,包括笔记本电脑、电子书和手表式的MP3播放器,都采用了可折叠的柔性OLED,屏幕厚度和纸张差不多。

OLED就是有机发光显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通过在金属、玻璃或者塑料基材上覆盖薄薄一层有机薄膜电晶体而制造出来的。而其中,塑料基材是最值得期待的一种,因为它最容易实现可弯曲、可折叠的目标。

OLED在显示上不像液晶显示器那样有视角问题,像素之间也不存在间隙,因此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设备明星。而柔性的OLED无疑会更吸引人——想想一张卷起来的电子报纸吧。

当然,OLED眼下还有一些问题,例如耗电量比较高、使用寿命不太长以及塑料基材的隔水隔氧性能有所缺陷等等。这也制约了柔性OLED向大尺寸发展。不过那些使用小尺寸屏幕的电子设备,例如电子书、个人媒体播放器、手机等等,还是有希望在今年用上这种产品的。

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是生命的原始细胞,它可以自我更新、无限增殖扩容,并且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这些细胞可以长成各种不同的器官。

可想而知,这对克隆技术的意义有多大。断肢再生等等问题将会迎刃而解。甚至当器官损伤,可以生成一个全新的来取代,而不再需要因接收别人的器官产生的排斥而忧心忡忡。

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干细胞的研究一直在遇到广泛的伦理问题。干细胞只存在于胚胎中,对干细胞的提取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胚胎死亡。

这一问题在2006年7月获得突破性进展。美日两国的科学家通过病毒,把小鼠的皮肤细胞逆转到细胞分化前的状态,获得了功能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Induced PluripotentStem Cell)。到了2008年1月,又有人开发出了不伤害胚胎而获取胚胎干细胞的方法。到了9月,终于打开了皮肤细胞转变为干细胞的大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被制造出来。

伦理问题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科学问题。虽然人类可以制造出干细胞,但是对于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望它们按照人们的需求变成其他细胞,再变成人体组织,甚至变成器官,还需要长期而大量的实验工作。

不过,也许在2009年,我们可以让干细胞分化成具有实用性的大量单一细胞,例如毛囊细胞等等。虽然用自己的细胞变成肝、肾等等器官还为时尚早,但是让中年大叔们保持一头乌黑秀发的机会,或许已近在眼前。

生物制氢

对于航天,一切都要小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Administration)曾经评估过人类在航天飞船及太空站中放屁带来的危害。他们发现,这种人类排出的恶臭气体中,居然含有高达21%的氢气。

这些氢气主要来源于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对糖类的分解。大肠杆菌含有的氢化酶将会起到催化作用,将糖变成甲酸盐,并且在分解甲酸盐的过程中将氢离子转变成氢气。其他的一些生物也有这种能力,一些光合细菌、绿藻、蓝藻等等也都有制氢的本领。

氢将是最好的能源。它重量轻、干净,并且可以广泛应用在燃料电池当中。传统的工业制氢方式是电解水,但是这种方法实在是成本太高。也许生物制氢大有可为。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汤玛斯·伍兹(Thomas Woods)教授在基因层面上改进大肠杆菌的制氢能力,让这些经过改良的大肠杆菌能够产生比它们的原始同类多140倍的氢气。也许我们在除了用玉米驱动汽车之外,也可以想象把含糖的废料送到制氢工厂中去。在那里,氢气将会源源不断地通过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就像是现在的煤气一样。

当然,那是远景。在2009年。我们将会关注生物制氢技术的更大发展,也许我们会用更少的原料来获得更多的氢气。下一个制氢明星有可能是大肠杆菌,也有可能是蓝藻。

不再打针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在自己身上扎几个小洞。虽然现在胰岛素制剂已经很方便而且很安全,每个人稍经训练都可以自己注射,但是这并不够,特别是在心理上。为什么哮喘病患者用药时可以像喷香水一样轻松随意,但是糖尿病患者却像是执行注射死刑一样令人难堪?

也许吸入胰岛素会是一个不错的主

意。MannKind公司的新药Afresa正在进行第三期临床实验,希望能够在2009年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点好消息。

吸入式胰岛素需要将胰岛素晶体粉碎成粉末,并且与其他粉末或者液体混合,通过肺中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作用。Afresa也不例外。MannKind说他们使用专利技术将某种成分与胰岛素混合,在肺中液化,而且比其他任何产品都更像人体产生的胰岛素。

就第三期临床试验数据来看,Afresa在预防低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方面的效果比较好,而且不会让肺部产生不良反应——我们知道,辉瑞的Exubera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而饱受诟病。

虽然辉瑞的产品吃了败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也还没有发许可证,但是MannKind还是对Afresa很有信心。可以理解,他们毕竟在这种药上投入了7亿美元。

室内无线供电

在2008年8月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Intel Developer Forum)上,西雅图实验室的约书亚·史密斯(Joshua R,Smith)领导的研究小组向公众展示了一项新技术——基于“磁耦合共振”原理的无线供电。在展示中,他们成功地点亮了一个一米开外的60瓦灯泡,而在电源和灯泡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电线。他们声称,在这个系统中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达到了75%。

这种无线供电技术,是基于麻省理工大学2007年的一项研究成果而开发的,其关键在于“共振”。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可以高效传输能量,而对不同振动频率的物体几乎没有影响。在这种无线供电新技术中,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线圈被调校成了一个磁共振系统,当发送端产生的振荡磁场频率和接收端的固有频率相同时,接收端产生共振,从而实现了能量的传输,而磁场的强度将和地球磁场强度相似,人们不用担心这种技术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其他设备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2007年,这项技术能够达到40%左右的效率,而到2008年末,麻省理工的研究小组声称已经把效率提升到90%了。下一步,人们会在提高传输效率的同时缩小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体积,最终实现用电设备内置接收端的目标。

想象一下,无论摆放在什么位置,电器都可以直接接收电能的话,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完全从需要的角度出发来摆放家用电器,不用再考虑附近是否有插座;我们在装修房间的时候不用再考虑如何布设电线,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这样的小件电子设备永远显示电池充满,清扫机器人可以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不用过一会就去找地方充电……这一天也许很快就会来到。

个性化预防

家庭医生将会根据你的基因图谱给你针对性的治疗或者预防?这不是天方夜谭了。

人们一直受到复杂疾病的困扰。所谓复杂疾病,是指那些非单基因引起的疾病,例如哮喘、糖尿病、阿尔兹海默症、癌症、肥胖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等。这些疾病因为有多个基因以及环境因素的参与,每个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就不太稳定,比较难找出致病基因。

现在,统计遗传学家们正在通过对疾病和基因的大量统计,来筛选出和复杂疾病相关的基因,从而确定基因和复杂疾病的关系。

而个人基因组(personal genome)测序的时间和成本的下降,让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可能。理论上来说。当基因测序被普及后,人们就可以将自己的基因组与所有已知致病基因进行比较,了解自己得某种疾病的风险,从而进行必要的防范——包括基因治疗和对于环境因素的控制等等。

迟早有一天,人类会搞清楚基因和疾病之间的联系。到那时,我们会轻松地面对现在看来是不可治愈的绝症,就像现在治疗那些简单疾病一例如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一样了。

猜你喜欢

接收端制氢干细胞
孝义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项目一期投产
小伙生日选择捐造血干细胞救人
QDQ2-1A型全自动水电解制氢设备和QDQ2-1型水电解制氢设备对比分析
手机无线充电收发设计
“氢能热”下的“冷思考”:谨防化石能源制氢形成的高碳锁定效应
全球最大风电制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整体并网
两次捐献干细胞 义无反顾功德高
捐献造血干细胞影响健康吗
基于盲波束形成的MIMO雷达稳健参数估计
特殊荧光试剂让癌干细胞“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