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读书 读好书

2009-03-18沈丽萍郑秋雁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论据读后感秘诀

沈丽萍 郑秋雁

课堂实录

师:本星期我们学校将举行读书节活动,活动的主题“好读书,读好书”。恰好我们的综合性活动也是同一主题。我们在博览群书中,如果有感言想用文字表述出来,那就是读后感了。针对去年第一次写读后感的情况,发现同学们对论点的掌握,对读后感的格式掌握得不错,但是对论据的使用却有些困难。其实,一篇议论文要观点成立且使他人信服,就必须在论据的使用上下大工夫,因为选择论据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是否能站稳脚跟,是否能让他人点头称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巧用论据使文章增色。

授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论据的分类:

生1: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所谓事实论据就是以事例为主,也可以是史实;理论论据主要是指名人名言、对事实论据的评价等。

师:刚才同学们强调的注意点都很准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战演练。

请全体同学看论据一,并齐读例一、例二。

例一:鲁迅先生他是自信的中国人的代表,他用他那支犀利的笔控诉现实社会的黑暗,召唤人民大众力量的觉醒,振奋奋然前行者的意志和决心。他的自信不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一种民族精神。

例二:贝多芬在创作最高峰时忽然失聪了,这时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来说,就像飞翔的雄鹰被折断了翅膀。但他依旧未放弃。他几度颓唐,但最终仍自信地站起来,这位音乐巨人在自信的人生中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在不幸的命运里夺回了尊严,在由折的历史道路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大家发现这两个论据的共同点了吗?

生2:对每个人物的事迹介绍,作者表述得很简略。

师:是啊!事实论据的表述特点是概述,这一点你们很清醒。

生3:例一的事实论据在表述时,运用了排比句式,气势很强。

师: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4:例二的事实论据在表述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师:分析得很准确。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读带“×”的部分——胡晓东。

(胡晓东读“没有自信,越王勾践怎么能斩断吴王的金戈?没有自信,区区西秦如何东出函谷而一统天下?没有自信。百二秦关怎么便换上刘汉旗号?没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铁骑又如何能路上多瑙河畔?”)

看看胡晓东读的论据又有什么特点?

生5:这段论据也运用了排比句式,气势很强。

生6:还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比上面两个事实论据更有气势。

师: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三个论据有什么区别?

生7:例一、例二比较具体,而胡晓东带“×”的部分比较简洁,是多个事例论据的集合体。

师:那么这些不同的事实论据。分别适宜用在文章的什么部分?

生8:例一、例二比较适宜用在议论的正文中,而胡晓东带“×”的部分的事实论据,比较适合用在论点之后或者论证结束的时候。

师:都讨论到这个份上了,秘诀还没有发现吗?

生9:这个秘诀就是:事实论据要求论据充分,语言要概括,排比、反问要巧妙地运用,这样能使文章有气势,有力度,如果再加上比喻,那么语言就更为生动形象。

师:总结得不错!就是语句欠简略。

(板书:论据充分又概括,排比、反问巧运用)

师:请同学读例三。这两个事例有什么特点?

例三: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没有自信。何必高攀成功?

还记得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吗?他在比利时留学时,外国学生瞧不起他。但他却非常自信,他相信中国人一定能比外国人做得更好。他的教授做了好几年的实验也没能把青蛙卵外膜剥掉,但童第周却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成功了。这件事震撼了欧洲生物学界。童第周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刻苦努力,更是因为他身为中国人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相信自己的智慧。于是,他走向了成功。

外国有一名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气体,但他不相信自己真的发现了一种从来被发现的气体。正是因为他的不自信,他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他放弃了自己的成果。直到拉瓦锡也发现了这种气体,才被真正公开。于是。拉瓦锡成了发现氧气的人,而他却无人知晓。这都是不自信造成的恶果,是不自信使他放弃了成功的机会。这又怪得了谁呢?如果当时他能自信地研究下去,现在,他就是名垂青史的科学家了。

可见,自信对于一个人走向成功是多么重要!

生10:一个用童第周的事例讲自信,另外一个用外国一名科学家的事例讲不自信。

师:也就是说例三运用了正而与反面的事实论据进行对比论证的方法。正如你所说:一个用童第周的事例讲自信,另外一个用外国一名科学家的事例讲不自信。那么这例三所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位置在何处?

生11:在文章的最后,观点是“可见,自信对于一个人走向成功是多么重要”。

师:我们从前面几个例子可以发现,我们今天都是以“自信”为论点搜索论据的。

生(齐):对!

师:从这个事实论据中我们又能发现什么秘诀?

生12:举例论证要具有代表性,选择两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一正一反,一中一外,当然也可以是一古一今等其他形式的对比,从而突显出差异性,使观点的论证更为鲜明有力。

(板书:正反论据作对比,更能凸显差异性)

师:接下来,例四仍由老师来朗读。你们考虑这个论据有何特点。

例四:小爱因斯坦望着发怒的老师,不慌不忙地举起另两只粗糙而丑陋的小板凳,解释道:“这是我第一次做的。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我的身上,我们会怎样回答老师呢?是涨红着脸,用低低的声音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还是垂下脑袋,心里悲哀地想,唉,为什么我没有灵巧的手呢?

可爱因斯坦的回答出乎人的意料,因为尽管那第三只板凳做得并不好,但他仍是自信的!

生13;用小爱因斯坦的事实论据来联系自己,好像已经有了讲道理的影子。

师:那么,这个秘诀是什么呢?

生14:可以用一个事例,学会转换角度,运用假设论证剖析问题,既可以把事例分析透彻,又可以联系自身生活正确看待问题。

(板书:联系论据转角度,假设分析剖问题)

师:这就是事实论据的三大秘诀:“论据充分又概括,排比、反问巧运用;正反论据作对比,更能突显差异性;联系论据转角度,假设分析剖问题。”你们看,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所有的这些论据都具有时间和地域的特点:比如说鲁迅是现代的,中国的作家;贝多芬是外国的;越王是卉代的;童第周是中国的……

生15:我知道:很多议论文都是以“卉今中外”的名人为事实论据,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安排论据。

师:事实论据的三个秘诀以及顺序的安排对于

议论文写作很有指导意义。你们发现没有,第三个秘诀已经开始要“假设分析剖问题”了,说明下面的课堂要转入什么内容?

生16:要转入理论论据的学习了。

师:因为刚才已经对事实论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关于理论论据的分析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求在小组中先找出理论论据的特点,再归纳出运用的秘诀。

(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生17:理论论据可以考虑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生18:可以对比分析。

生19:理论论据可引用名人名言,使之更具说服力。

师:找得不错,能否用完整一点的语言进行归纳?

生20:运用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生动,避免一味枯燥的教条式的说理。

(教师板书:理论论据用比喻,说理形象避教条)

生21:在运用比喻论证的同时,再运用对比论证,既有比喻的形象可感,又有对比的鲜明反差,双管齐下增强说理的有效性。

(板书:理论论据用对比,鲜明反差更有效)

生22:运用名人名言说理,使得论据的说服力更强。

(板书:理论论据引名言,说服能力更增强)

师:你们的总结比老师强多了。那么请问:理论论据一般可运用在议论文的哪些位置?

生23:跟事实论据一样,可用在中间作为证明论点的依据。

生24:我发现可以用在事实论据的后面,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总结。

生25:我不知道说得对不对,我看有的时候可以用在中间作为论据间的过渡。

师:你们的发现非常有价值,总结得很有水平。现在我想问问:如果一篇议论文运用大量的事实论据,而没有理论论据,好吗?

生26:不好!缺少理论论据就没有过渡,缺少总结与分析,同时欠全面。

师:那么,只有理论论据而没有事实论据,怎么样?

生27:不好!论据会缺乏可信度。

师:对!显然要把两者糅合起来,才更具有说服力。好,我们今天学了那么多的有关论据的秘诀,其实运用好论据还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生28:我知道。论据尤其是事实论据一定要用概述。

生29:事实论据最好与理论论据相结合,使二者能够融合在一起。

生30:还有还有,要尽可能地运用一些秘诀。

师:不错!论据的讨论就到这里,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的学习是为写读后感服务的。现在再结合读后感,回顾读后感的一般格式。

生31:一般先对你自己感兴趣的书或让你有感触的某个情节做一个介绍。

师:这个介绍需要非常详细吗?

生31:不好意思!疏忽了,介绍要用概述。

生32:概述之后要引出自己的观点。

生33:你讲得不全面,先要过渡,再引出自己的观点。

师:你的补充突出了读后感各部分之间的连贯性。

生34:接着可对你概述的内容进行分析。

生35:分析时可穿插与之有关联的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

师:这样的论据需要多少?

生35:一至两个即可。

师:你的意思是要少而精。

生36:最后要点题,得出结论。

(课件依次出现)

a,所读的书的基本内容或最让你有感触的一个情节:

b,从中能引出自己怎样的看法;(即你引出了怎样的论点)

c,过渡到你对这本书或这个情节的分析:

d,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论据;(一至两个即可)

e,得出结论。

f,注意点:若是事实论据一定要进行理论分析:论据之间必须有很好的过渡。

师:今天作文:就是结合读书节,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活动,选择你读后最有感触的一本书,或一本书中最有感触的一个情节,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巧妙地运用事实或理论论据。

写作范例

巧用论据总结材料(网上节选)

——事实论据

例一:鲁迅先生他是自信的中国人的代表,他用他那支犀利的笔,拉诉着现实社会的黑暗,召唤着人民大众力量的觉醒,振奋着奋然前行者的意志和决心。他的自信不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一种民族精神。

例二:贝多芬在创作最高峰时忽然失聪了,这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来说,就像飞翔的雄鹰被折断了翅膀。但他依旧未放弃,他几度颓唐,但最终仍自信地站起来。这位音乐巨人在自信的人生中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在不幸的命运里夺回了尊严,在曲折的历史道路上建立了一座坚强的丰碑。

★没有自信,越王勾践怎么能斩断吴王的金戈?没有自信,区区西秦如何东出函谷而一统天下?没有自信,百二秦关怎么便换上刘汉旗号?没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铁骑又如何能踏上多瑙河的土地?

(秘诀1)————

例三: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没有自信,何必高攀成功?还记得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吗?他在比利时留学时,外国学生瞧不起他,但他却非常自信,他相信中国人一定能比外国人做得更好。他的教授做了好几年的实验也没能把青蛙卵外膜剥掉,但童第周却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成功了。这件事震撼了欧洲生物学界。童第周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刻苦努力,更是因为他身为中国人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相信自己的智慧,于是,他走向了成功。

外国有一名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气体,但他不相信自己真的发现了一种从未被发现的气体。正是因为他的不自信,他放弃了自己的研究,他放弃了自己的成果。直到拉瓦锡也发现了这种气体,才被真正公开。于是。拉瓦锡成了发现氧气的人,而他却无人知晓。这都是不自信造成的恶果,是不自信使他放弃了成功的机会,这又怪得了谁呢?如果当时他能自信地研究下去,现在,他就是名垂青史的科学家了。

可见,自信对于一个人走向成功是多么重要!

(秘诀2)

例四:小爱因斯坦望着发怒的老师,不慌不忙地举起另两只粗糙而丑陋的小板凳,解释道:“这是我第一次做的,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我的身上,我们会怎样回答老师呢?是涨红着脸,用低低的声音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还是垂下脑袋,心里悲哀地想,唉,为什么我没有灵巧的手呢?

可爱因斯坦的回答出乎人的意料,因为尽管那第三只板凳做得并不好,但他仍是自信的!

(秘诀3)

巧用论据总结材料(网上节选)

——理论论据

例一: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块金子,那么我们身上的优点就是此金子的含金量,而自信就是不断擦拭金子的布,因此发光的往往不是含金量最多的而是擦拭最勤的。

例二:如果人生是一块宝石,那么自信就是这块宝石的底座,用于陪衬宝石发出更美丽的光芒;如果人生有如在沙漠中行走,那幺自信就像你坐下的骆驼,让你走得更远。

(秘诀1)

例三:自信要有度,犹如水桶里的水,太满易晃出,适量的水才使得水桶沉稳。

例四:有自信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积极地去为目标奋斗,犹如那永不停息的河水,不断地向前奔跑,不会因为外物的阻碍而停下脚步。没有自信的人,总是怀疑自己,即使自己有能力,也不愿相信,因此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从而使自己落魄成了枯萎的花。因此,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自己充满信l心,只有自信了,才能更完美地展现自己。

例五:自信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过关斩将;用不好,反受其累。

(秘诀2)

例六: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邓小平

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高尔基

(秘诀3)

猜你喜欢

论据读后感秘诀
成功的秘诀
打车秘诀
写人的秘诀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恰当使用论据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