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自画像

2009-03-18沈丽萍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过河面孔小马

王 炯 沈丽萍

课堂实景

师:播放“小马过河”的录像。

(学生专心地看)

思考题:

1,小马一开始为什么不敢过河?

2,后来小马为什么又敢过河了?

3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和能力,结果会怎样?

生1:一开始小马不了解河有多深,所以它不敢过河。

生2:小马仅仅听了老牛和小松鼠的话,他对自己能不能过河没有信心。

生3:小马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身高和能力,肯定不敢过河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小马如果了解了自己的实际能力会怎样呢?

生4:小马如果了解了自己的身高和能力,就会更加自信,就会尝试着过河了。

师:这个故事虽然很浅显,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了解自己是多么重要。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了解自己吗?

(请大家填空:我是一个____的人

教师幻灯演示“形容词检索表”,并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请同学们参照“形容词检索表”上有关描述自我的形容词,在纸上写5~10个描述自我的句子。

生一边参照“形容词检索表”,思考并专心写句子)

师:请大家将纸条叠好由组长收齐。放在讲台上,请同学抽取一张,念出纸上的句子。其他同学猜猜这张纸条是谁写的。

(学生踊跃上台抽读纸条,但多数同学都没猜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分析一下猜不出的原因?

生5:我们都只笼统地写了自己的性格,没有具体的实例描述,当然猜不出了。

师:是啊,要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要有具体事例、细节。还有吗?

生6:如果他写了自己的外貌,就更好猜了。

师:是的,如果写了外貌,就更容易突出自己的特征了。

生7:我以为,他如果还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住址、性别、年龄等情况就好了。

师:你们看,昨天的综合性活动,有几个同学的介绍之所以不尽人意,与没有注意以上几点有关,导致同学们对你的印象不够深刻。你们几个说得很好,如果能介绍一些自己的基本情况,别人就对你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我把大家的观点归纳一下:

1,要清楚地介绍自己,需要介绍一些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

2,要清楚地介绍自己,最好能加入一些适当的外貌描写:

3,要清楚地介绍自己,最好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师:好!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看看我们的同龄人——北师大附中王东同学的文章《十六岁——两面的我》。

(学生看文章)

师:看完了吗?来,大家谈谈!

生8:我发现,他的文章中没有过多的外貌描写,只有适当的描写,但特点很明确——就是戴眼镜,似乎很文静。

生9:他用典型的事例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既沉稳、又活泼。

师:具体一些。

生9:他在家里和路上遇见张阿姨时都表现得非常稳重,连走路都用标准的姿态。这些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出了“我”在长辈面前的拘谨,而在操场上“我”就很活泼了。

生10:不单是在操场上,只要是跟同学在一起时就很活泼,嬉笑怒骂无所顾忌。

生11:他在路上碰到了几位同学,就会“时而高谈阔论,海吹神侃,时而被某君的连珠妙语逗得无所顾忌地哈哈大笑,我身上仿佛放下了千斤重担,一片轻松。我换上另一张面孔,引来路人一双双带着些许不安和叹息的眼光”。写出了“我”在同龄人面前的轻松与肆意。

师:还有补充吗?

生12:文章用词很准确,第二段中“横冲直撞”、“无所顾忌”与“小心翼翼”活画出了“我”的两面角色。

师:其他方面有无评论的?

生13:文章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但在字里行间很清楚地穿插了介绍。

师:你的意思是,介绍“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时,要灵活,不死板,是吗?

(生13点头)

师:文章在用典型事例表现自己性格的时候,有无平均使用力量?

生14:没有。后面部分的“两面”是洋写,而在前面的部分写得就比较简略。

师:你的意思是,在采用典型事例写的时候,要注意详略安排?

生14(点头):是这样的意思。

师:那么我们对刚才的第3个观点就要再作一些补充:

要清楚地介绍自己,最好运用详略有致的典型事例表现自己的个性。

这样可以了吗?

生(齐):可以了!

师:还有看法吗?

生15: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很真实,很像一个中学生。

师:对!一篇有生命力的自我介绍的文章,首先要真实,这是文章灵魂所在。其次要运用详略有致的典型事例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才不至于味同嚼蜡。

其实张爱玲的《天才梦》也不错,你们可在课后上网搜来欣赏一下。

今天就请同学们参考以上三种方法,围绕“我”写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为自己画一张真实的自画像。

写作范例

十六岁——两面的我

北师大附中王东

一副沉沉的眼镜,一张文静的面孔,那就是我。从小由于妈妈严格的管教,我很听话,凡是见过面的长辈无不夸我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我被这种模式固定住了,使我无法挣脱。每当我想随心所欲地做一些在长辈看来是越轨的事时,便觉得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我,于是乎马上恢复了好孩子的面孔。(开篇简洁切题,能总领后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一天天成长起来。我的体内时时涌起一股股的活力,好像要冲破我的身体窜出来。渐渐地,我开始有些管不住自己。放学以后在街上骑车兜风的队伍里悄悄出现了我的身影,操场上横冲直撞的足球队中也时不时闪出了我的面孔。我不知不觉地扮演着两种角色:在学校里我很活泼,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十六岁的男孩嘛,这无可非议;在家里,我很听话,办事总是小心翼翼,听话懂事的孩子嘛,这也很正常。有时,连我自己也很惊讶,我怎么变得这么快?我简直是个天才的演员。为此,我甚至曾经打算去考电影学院,将来说不准弄个小明星当当。(“横冲直撞”“无所顾忌”与“小心翼翼”活画出了“我”的两面角色)

十六岁离我而去,我的脸上悄悄地出现了一片“青春美丽小豆包”,声音突然粗了不少。可我的两面角色却始终没变。每时每地都没有什么人强迫我干这干那,而我却真有些身不由己。两副面孔,一个沉稳,一个活泼,我都喜欢。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去妈妈单位吃午饭,和妈妈一起碰上了张阿姨。“瞧这娘儿俩,多好,我说你有这么好的儿子该知足了,多稳重。现在这么沉稳的男孩子不多了!看我们家那个……”妈妈喜笑颜开,忙着应付,我却连大气也不敢出,按照标准的姿势站在妈妈身后,脸上挂着一丝应有的微笑。“妈,我回学校复习去了。”我转过身,用适中的步子走出楼门,背后又传来一阵赞叹。(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刻画出了“我”在长辈面前的拘谨)路上碰到了几位同学,我们一起走着。我们时而高谈阔论。海吹神侃,时而被某君的连珠妙语逗得无所顾忌地哈哈大笑,我身上仿佛放下了千斤重担,一片轻松。(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我”在同龄人面前的轻松与肆意)我换上另一张面孔,引来路人一双双带着些许不安和叹息的眼光:“现在的学生呀,真是……”而我们却毫不顾忌这些,依旧开怀大笑,胡吹说笑。(可将“胡吹说笑”改为“手舞足蹈”,以免用字和意思的重复)

“王东!”一个带着怒意而熟悉的声音冲入耳中。“糟了,怎么碰上了?”我的心咯噔一下,“妈。”我边说边缓缓转过身。“准换训。”我心里想,默默地跟在妈妈身后。果不出所料,一进门,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你怎么可以这样走在大街上,一点规矩都没有,这么肆无忌惮,旁人怎么看你,你知道吗……”这时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妈,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干点事了,我长大了!”我用异常平静的语调说道。妈妈一愣。似乎原先想好的“训导”都噎在了喉咙里,她转过身,走回了卧室。(“噎”字用得准确精妙)“你是长大了,我都快忘了。唉!”这一声重重的叹息震撼了我的心。我错了?不!妈妈错了?没有。谁错了呢?我一片茫然。(上两段一略一详,互为照应)

从此,我再也不演两面人了。在家,我显出文静本色,但不死板;在外,我多一份活力,但不疯狂。两个“我”,我都喜欢,但我不要刻意地装扮,我要一个真实的我展现在人们面前。也许几年后,我再看这件事会觉得可笑,可我忘不了它。我喜欢十六岁——那个两面的我。我不会忘记,那一夜,我没有睡好。第一次失眠了……(结尾既照应开头,又写出了自己的成长)

猜你喜欢

过河面孔小马
本期面孔
过河
过河
多变的面孔
骄傲的小马
自然面孔
小马快快跑
过河
我们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