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意义及背景
2009-03-18
一、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2002年9月我们宁波市北仑区作为国家试验区之一走进了新课程。在第一轮新课程的教学中,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综合性学习的“加盟”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推广。教师们发现,写作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感到棘手的大难题。新课程教材编排把写作同口语交际等放到综合性学习中,表面上看起来,综合性活动的增设,使学生活动的参与面广了,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学生写作有真话可诉,有真情可抒,但是活动结束后,学生往往对于如何组织构思内容,如何把话说得得体、说得好,茫无头绪,写出来的文章粗糙,无章法。
我们认为,当前初中写作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写作体系难以把握
初中三年学生的写作本来应该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是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只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话题,而缺乏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要求,所有的作文知识点或零打碎敲,或重复交叉,或不曾涉及,导致教师难以把握。由于作文目标体系不够明确,作文辅导就会缺少系统性。
当然从编者的意图上来看,不作限制的作文要求,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写作空间,可以使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上自由发挥,力求逐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但是如果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指导和训练的话,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会显得残缺不全。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全方位的写作技巧,还是应该要有系列的写作课程。
其次。新课程的阅读教材从内容上来看,的确可以启发学生在这个写作方面引起众多的思考,但是很多的阅读文章与写作要求不相对应,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以读促写”的作用,两辆马车各跑各的道,写作缺乏支撑,两者缺少整合。
第三,综合性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广,可供写作的内容很多。内容一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由于不舍得“割爱”,因而无法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点,以致综合性活动与写作脱节,导致写作失去深广的生活背景,作文还是成了资料的堆砌,变成了“无本之木”。
2,学生写作效能达成度不高
写作能力的提高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同,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不同,写作效能达成度应该是不相同的。但新课程由于写作的具体目标体系被架空,作文辅导缺少系统性。学生写作现状也不容乐观,三年新教材实施下来,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如实施新课程之前所预计的那样有大幅度提高,相反,中考评卷中发现,考生作文的最大问题是文不成体,文不成文,文章构思非常随意。
2004年,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毕业班同学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参加调查的217名学生。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同学偶尔有点喜欢写作,75%的同学不喜欢写作,喜欢写作的同学占了极少数。关于写作的动力及原因,主要还是出于完成任务,来自作业与考试的压力和老师的要求。60%以上的同学碰到的最大写作障碍是不知怎样构思,不知如何表达,另有40%左右的同学则觉得没内容可写。还有一半以上的同学竟然认为对自己作文水平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是阅读作文选,认为靠老师指导和观察生活的只占三分之一。这份初三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并不好于刚参加课题实验的初一新生的写作现状。
3,教师个体条件限制
新课程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给教师很大的教学空间,这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尚且要受到学养、时间、精力的限制,更不用说是广大普通的教师了。大多数教师本身写作水平有限,又缺少写作方面的悟性,对写作的知识点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何谈指导学生写作。所以课堂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写作之前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希望得到作前辅导,教师只能尴尬面对,或泛泛而谈;写作之后作文讲评又千篇一律,缺少针对性,甚至干脆无讲评,发下去了事。同时教师又因为缺少整体把握能力,对学生写作的辅导随心所欲,更谈不上形成一个让学生写作能力螺旋式上升的宏观写作课程了。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而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的“语文”,重中之重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各类基础考试中写作的分值占到了40%以上,但是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一套写作课程,且作文教学时间安排上却远远低于40%。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作文教学的现状:欲重视却重视不起来。避重就轻。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其中—个主要的原因。
课题组对本地区的写作与综合性活动进行了调查,结果让人担忧。很多老师的作文教学是无序的、混乱的、随意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一个学期竟然没有好好地上过一堂写作课。大作文的写作也被老师所忽视,原来要求的一个学期每单元一次大作文,因为老师很难展开相应的作文教学,以致严重缩水。另外让人担忧的是,由于综合性活动组织复杂,一旦写作效能达成度不高,教师往往连教材提供的活动也开始慢慢忽视,以致到了几乎弃之不顾的地步。
广大教师都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写作课程,让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有—个“抓手”。这个写作课程。它既能体现写作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又能很好地整合单元的阅读资源和综合性活动资源;它既是教材的重组与运用,又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网上可以看到不少教师留下这样的帖子:谁有新课程作文教学研究的具体成果?既有详细的教学设计,与新课程的阅读课文相照应,而不是单纯的作文训练;又能够与综合性活动和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求相照应。
以上各种情况分析,凸现了新课程下亟需研究解决的难题。由此可见,本项课题研究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它把握住了当前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符合探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思路与规律。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关注教改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着力于弥补新课程下作文教学系统性不足的弊端,开展了“新课程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系列研究”,想通过集体的努力给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以比较实用的“抓手”,从而更好、更快地提升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同类课题研究扫描
由于种种原因,作文教材发展缓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作文教材的编写几乎一片空白。无论哪个版本,阅读教材都是精心安排,然而写作教材往往处于边缘位置,或者干脆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我们不妨回顾写作教材的发展历史。
几千年传统的语文教材,借助“四书五经”,只有阅读教材,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1942年出版的《写作进修读本》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作文教科书,对作文训练内容、步骤、方法及编排体系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建国后至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几套语文教材中,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也没有作文训练安排。80年代,语文教材始有作文训练。90年代,作文教材的编写始被重视。新课程改革,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写作一块,内容宽泛且笼统。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关于写作的是这样一段话:以上活动,都为你提供了一次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主要提供写作话题或训练要求。
作文教材如此,更不用说写作课程了。与教学材料相比,写作课程除了教学知识,还多了教学过程。这里的“程”字,是“程序”“过程”的意思。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编写新的语文教科书提供了百年一遇的好机会,自然也是研究写作课程最恰当的时候。但由于教科书编写的难度大、争议大,所以大凡教研方面的文字,涉及理论的多,责垢问题的多,完整实践探究作文教学系列的少。
而近年来,市场上大量的非语文教科书作文教材倒是不少,日情境作文,日个性作文,日创新作文,日快速作文,日创意作文,日高效作文,日快乐作文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非语文教科书作文教学内容有些很有价值,然而与书本中的阅读资料和活动资源脱节。
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关于口语交际写作一块的研究更多趋向于理论阶段,对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具体写作课程涉及很少。
其余类似于“作文教学全境研究”、“中学生作文思维训练法的实验和研究”等作文课题侧重于学生作文思维训练以及写作批改等行为研究;“作文分组合作教学探究”则更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