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民间采风去

2009-03-18沈丽萍郑秋雁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民风风俗长辈

沈丽萍 郑秋雁

课堂实录

师: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文章,把我深深地感动了。现在老师想把这篇文章介绍给你们。(发下第一篇范文:叶大春的《百衲衣》)

(学生阅读范文)

师:看完了吗?

生(齐):看完了!

师:来谈谈作者叶大春的家乡流传了一种怎样的风俗?

生1: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师:“穿百衲衣的风俗”有何讲究吗?即穿百衲衣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生2:据说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

师:你们各自的家乡有没有类似的习俗?又分别有何作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生3:我的家乡在东北,也有一种相似的习俗,那是百家锁。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小枚铜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是为了用百家福寿锁拴住他的生命。

生4:我们家乡也有一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其目的也是保佑孩子平安。

生5:老师,在我们黑龙江地区。小孩出生后,产妇家要向街坊要来七色彩线和七枚大钱,把大钱用七根一股的彩线并排穿成连环形,一端饰以流苏,挂在婴儿项上,也叫做“长命锁”。作用也是一样的。

师:你们知道我们江浙这个地区有类似的风俗吗?

生6:有!我们这里叫“银项圈”,闰土小时候不就戴过吗?

师(笑):你的联想力够丰富的,是的,《故乡》中的小英雄闰土就戴着它在西瓜地里管西瓜。不过,你知道银项圈的作用吗?

(该生摇头)

生7:我知道!我小时候还戴过。在我满月的时候,就挂上了父母出资请银匠打制的一副银项圈,现在拿出来看看,这项圈还蛮漂亮的。

师:说说,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生7:据说佩戴上这种饰物,就能避灾驱邪,“锁”住生命。就不会被小鬼抓去了。

师(疑惑地):小鬼?

生7:就是民间传说的取人魂魄的白无常与黑无常。

(哄堂大笑)

生7:真的吗!我奶奶说了,一佩戴银项圈,就紧紧地把孩子拉在父母的身边,小鬼就拉不走了。

师:是啊!有些人可能以为是大人迷信,其实透过这个风俗。可以从中看出父母对孩子的一片苦心。

生8:我们这儿还有一个风俗,就是要为刚出生的孩子取一个贱名。叫什么阿狗、狗蛋、小草等。

师:对!有这种说法。例如有什么“小虫”、“豆豆”等。你知道这种习俗的作用吗?

生8:据说给新出生的小孩子,取的小名要取得越贱越好。据说名字取得越贱,以后就生活得越大富大贵,一帆风顺。

师:这些还是寄托了长辈对下一代的希冀。所以说,不管是哪种习俗,不管里面包含着哪些迷信色彩。但主旨是一样的,寄托着长辈对下一辈的爱与希望。好!我们刚才就文章中的民风、民俗进行了讨论,那么,文章中最感动人的是不是就是对民风、民俗的介绍。

生9:不是!最感人的是家中遇到了一场火灾,母亲不顾一切地冲进火场,就是为了要抢出那一件百衲衣。

生10: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这位母亲好像有点迷信。

(生开始交头接耳)

师:你能否陈述一下你的理由?

生10:你看,文章中写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所以我认为她有点迷信。

生11:不对!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母亲”是一个山里的农村妇女,没有读过多少书,当然也没有多少知识,所以她会产生这种想法完全是正常的。

生12:我有话说,就算这位母亲有些迷信。但是她冒着生命危险,去抢一件百衲衣,却是为了儿子,为了儿子能够平平安安,一生顺顺利利,这你可以从文章中他母亲说的话“值得值得”中得到印证。

生13:我也同意沃颖琰的看法。就算这位母亲有些迷信,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儿子能够平平安安,一生顺顺利利,所以她会冲进火场抢百衲衣,所以她会在儿子考上大学进城时。把百衲衣放进了儿子的行李箱里,并且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师:讨论得非常好,你看,争辩就会出真知,争辩就会擦出思维的火花。正如同学所说,这位母亲虽然有些迷信,但是她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一件百衲衣:会在儿子考上大学进城时,把百衲衣放进了儿子的行李箱里,都是为了让它保佑儿子,庇护儿子,这是一个普通的山里母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这是一颗母亲对儿子的赤诚的爱心。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理解了)

生14:老师,我觉得,文章并不是把主题只放在体现母亲爱心的这一层面上,而是深入了一层。

师:你的发现绝对oK!你觉得文章还反映了怎样的中心?

生14:我觉得文章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何以见得?

生14:你看,文章特意插入了第五节,讲了一件请教民风、民俗的专家的事情,目的是要引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主题。

师:对!你的看法是非常到位的。正因为这样,文章才上了一个“台阶”。高了一个层次。所以你们再看看第二篇文章。就会有自己的看法了。它们之间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到底文章的优劣如何?

(出示第二篇文章《银锁》,学生开始看文章。)

师:都看完了,有何发现吗?

生15:我觉得两篇文章都穿插了民风民俗的介绍。

生16:都不是单纯地介绍民风民俗,而是用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来写出自己要反映的主题。

生17:表现的主题很相似。都是反映家里的长辈对孩子的爱。

师:表现的主题完全一样吗?

生18:不一样!第一篇反映的主题要深刻得多,除了反映“爱”的主题之外,重点是点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主题。

师:对!那么后者呢?

生19:后者只是点出要“尊重长辈,不要忘本”,显然第一篇文章要深刻得多。

师:厉害!现在你看问题也深刻了很多。由此可见,今天我们的作文训练,应该怎样才能把它写好呢?

生20:首先要有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是几件事情。但是这个(些)事情跟民风民俗要有一定的关系。

生21:你说得不完整,是要把民风民俗放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中来介绍。

(板书:要把民风民俗放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中来介绍)

师:打断一下!民风民俗的穿插用的也是记叙的方法吗?

生21:似乎用的是说明的表达方式。

(教师板书:用简单的说明介绍民风民俗)

师:嗳!这才是写作时要注意的。不过民风民俗的简单说明不能作为文章的重点,而是一个“拐杖”,一个辅助物,还是要有一个目的。

生22:我认为介绍民风民俗的目的是要反映一个深刻的主题。

(板书:介绍民风民俗的目的是要反映一个深刻的主题)

师:对!这就是我们上这一节课的目的,也是本单元综合性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今天的写作内容是从民风民俗中反映深刻的主题,目的是要通过探寻民风民俗,用深情的笔触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写作范例

百衲衣

叶大春

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表。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表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表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银锁

民谚有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近日看报,得知我的老家萍乡与相距1000多公里的广东省潮州一带,在抚养孩子方面竟有一项风俗完全相同:那就是有的婴儿体弱多病,便要挂百家锁,即由父母到四邻一百家人家乞钱,买一把银锁挂在孩子脖子上,象征着孩子为百家所有,不易被妖魔夺去。这一发现令我激动不已,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根怀念父母和乡亲的心弦。

我的父母亲在我念中学时多次告诉我。我两三岁时身体很不好,赢弱多病,我母亲经常在深夜还抱着啼哭不止的我。在厅堂里来回不住地哄着游着。有一回,我的母亲为哄我、喂我、照料我,竞三天三夜没有挨枕头。父母求郎中、拜菩萨、请算命先生算命……想尽了法子,可我的身体仍不见好转。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接受了祖母和邻居们的建议:给我戴百家锁,让我穿百家衣。于是父母到我们家族的各家各户去讨一文钱和一小块布。用那些钱给我打一把银锁,用那些布拼起来缝一件百家衣,举行一定的仪式后,分别让我挂在脖子上、穿在身上。企望我沾着族中长辈的福气和灵气,能够健康成长。

那把百家锁,我一直戴到9岁上完小学三年级才取下,一直珍藏到我17岁上高中时。因为缺钱交学费才卖掉。那件百家衣。我一直穿到7岁上小学,因太不合身和破损严重才恋恋不舍地脱下。说来奇怪,据我父母和大哥多次说过,自从有了百家锁和百家衣,我再也没有生过大病,一路健康成长,直到长成一个身高超过1.7米、体重达70多公斤的彪形大汉,顺利地成家立业。

经过60多年的世事沧桑,现在我已进入老年,我的父母和当年为我捐过钱、布的族中长辈也都已作古。但我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和族中长辈为我的健康成长付出的无以回报的心血和亲情。正是因为这样,我在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时期,都刻苦认真、虚心好学,从不敢松懈。而且对璇中长辈都很尊敬。我从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单位、干什么工作,都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从不敢怠慢。而且对族中长辈也通过很多方式表示关心。因为我总记着:我是戴了百家锁、穿了百家表才长大的,不论何时,都要对得起父母和族中各位长辈。

人不应当忘本,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处于何种显赫地位、过着怎样豪华的生活。都不应当忘记自己的来历和出处。不论多么不普通的人,都曾有过极为普通的一面。这是我永远信奉的人生信条。

猜你喜欢

民风风俗长辈
太平风俗美
长辈篇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长辈们的教诲
跟踪导练(四)4
浅析明清时期地理环境对王家营地区民风的影响
《春酒》中的民风民俗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