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关键要素

2009-03-17李智婧

理论纵横 2009年12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生活化

李智婧 彭 江

摘要:我国现行教育存在种种弊端,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让教育回归生活。中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的内容,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强调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课堂教学生活化关键是要融入生命教育,加强和谐教育,渗透感恩教育。

关键词:课堂;生活化;生命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

近年来,学生自杀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自杀学生的年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2005年,北京大学对全国13个省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4%的中学生有过自杀意念,比前两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调查还发现,分别有64.6%的男生和72.6%的女生,经常因学习压力或是因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人们常常把素质教育当做一种具体的教育手段,而没有把它当做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远离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学,导致了师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等在知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我国现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让教育回归生活。叶澜教授说,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扎根时代,教育生活化才不是一句空话。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和要素应相应进行调整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谐”、“生命”、“感恩”等应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关键词,成为引导我们增强课堂教学生活气息的旗帜。

一、中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及传统解读

杜威在其教育本质观中提出“生活化”的学校、“社会化”的生活。他认为教育是生活是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陶行知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所以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功能上强调要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内容上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中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的内容,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强调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中,人们一般认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包含以下四个关键要素:(一)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真正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才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的被激发出来。(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三)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不断沟通生活与教科书的联系,优化教学结构,整合课堂内外资源,直观地将知识呈现。(四)凸显实践和愉快的教学方法。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生活化”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经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生活精神”越来越凸显,“生活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是发展进步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也应是发展进步的。但不管怎么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宗旨是不变的:关注并影响学生的未来,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在继承传统要素的基础上,融入生命教育,加强和谐教育,渗透感恩教育。

二、融入生命教育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类最初级的需要是生命安全需要,然后才能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需要。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种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

中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本文认为在课堂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最重要的方法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通过教授学生生命教育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生命诞生的伦理基础、理解生命所包含的道德意义和社会意义,教会他们如何爱惜生命;通过演习安全生存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在遇到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时如何正确逃生、自救,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除了上课的方式以外,学校还应该利用渗透的方式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激发孩子们对于自身生命潜能的感知与自信,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其次,要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让教师用充满生命活力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只有在关怀生命、关注价值和完善人性的教育下,学生才能生命情感发育良好,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教育才能实现帮助学生生命的正常发展并实现其生命的意义的目的。

三、加强和谐教育

党的十七大会议主题之一、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机构,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更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可靠基础和生力军,因此加强学校的和谐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谐教育就是由于实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而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有效地促进个人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加强和谐教育,首先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同学、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大家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和促进学生进步和心理发展。其次要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体系。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同时,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素质,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会欣赏并享受美好的生活,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最后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学校应加大校园建设的力度,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人的身心愉悦,思想开阔。

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在课堂中实施和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起着主导作用。而家庭承担着孩子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任,家长要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同时社会教育具有特殊性,它可以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舆论以及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对社会风气产生作用,对社会成员施加积极的影响。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发展才是和谐的健康的积极的。

四、渗透感恩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无论中西,亲情都一直是联系人与人关系强有力的纽带。西方有“感恩节”、“母亲节”等许多体现浓厚亲情的节日,中华民族也一直有着儒家文化的重孝底蕴。

亲情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本文强调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亲情方面的感恩教育,让学生开掘自己的生命底蕴,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最终达到与知识的交融。

在课堂教育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要减少教育的功利性,加强教育的育人功能,相信这种净化心灵、唤醒良知、激发爱心和责任心的心灵成长教育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同时,尊老、敬老、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中,传统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父母子女的关系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再次,要求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做一个知道感恩、懂得报恩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益的人。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使“感恩教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以学生发展为本”教的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生活化具有生成发展性,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因此学校应当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使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同学生中心、生活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真正结合。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