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危”字解
2009-03-17张明平
张明平
苏教版教材《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其中对“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一句的翻译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从译文可看出,编者把该句中的“危”译为“危险”了。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其一,“危”在古汉语中除了“危险”之义外,还有一个重要义项是“高,高处”。如《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国语·晋语八》:“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句中的“危”都作“高,高处”解。在我国的一些古典诗词中也常出现这个义项,如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及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在“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一句中,“危”也应作“高,高处”解,这样才合乎原文的意思。
其二,把此处的“危”释为“危险”,亦不合历史常识及事理逻辑。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有多少争夺帝位的战争!争夺者一旦黄袍加身,就拥有了天下江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真正成就了霸事伟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手中握有生杀大权的是帝王,最安全的也是帝王。贼臣叛乱,宫廷政变,危及帝王安全的,那只是非常时期的特例,不是常态。如果身处高高的帝王之位就有危险(高而险),那不是说历代帝王君临天下的同时就已身处险境了吗?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因此,把这里的“危”释为“危险”是违背了极普通的历史常识,同样也不是魏徵要表达的本意。
其三,从此文的句式结构看,“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等句都有赋文的特点,并都为“三七”句式,前半句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为动宾结构的同义复词。具体地说,“高”与“危”同义,“满”与“盈”义同,“盘”与“游”亦义近……在“十思”中,每句后半句的含义又与前半句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等的,即所思内容都是针对前面而发的。同样“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一句也是如此,如果把“危”解释为“危险”,前后句之间的含义就格格不入,整体的句式句义亦明显不相谐了。
其四,从文章的主旨看,作者魏徵并不是担心太宗皇帝的帝位有危险才要劝他小心防范,谨慎从事的,在文中,魏徵紧扣的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所作的非常精辟的论述,其目的是在劝谏唐太宗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因此他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项建议。也就是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只是魏徵劝太宗“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之一而已,否则,魏徵在前文劝太宗就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孱,箕思安”了。
其五,从作者魏徵写作此文的背景来看,这篇奏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面对天下大治,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徵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太宗的这些行为,都表明他日益骄奢,正在逐渐丧失一个明君本应具有的德与义,魏徵的谏正是针对这些而发的,而不是针对太宗所面临的什么危险而发的。这与其他的九“思”是一致的。
因此,“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应译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高在上,(或为:想到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这样才是正确的。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
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