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被害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2009-03-16赵国玲傅建省
赵国玲 傅建省
[摘要]本文通过对1144名在校学生、758名未成年犯、350名中小学教师和189名学生家长的调查,试图了解中国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现状,探讨家庭和学校网络教育方面的缺失或者不足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被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5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研究相关说明
(一)研究背景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人数增加了91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同比增长达到56.2%。仅2008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量就达4300万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人,也跃居世界第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首次加入了青少年上网的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则更进一步反映了青少年上网的情况,其中18—24岁的网民占到了所有网民的35.2%,18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19.7%,25—30岁的网民也占据了17.2%的比例,合计高达72.1%。《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则首次对新增网民构成进行了细化分析。2007年新增网民中,向各层次扩散的趋势明显:18岁以下的网民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低收入人群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网络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网络犯罪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对青少年在网络犯罪中的被害状况、原因及其预防的探讨则相对较少。其实,这么多的青少年网民,不仅其中发生的网络犯罪数量惊人,其网络被害人数也是极其庞大的,如网上色情、暴力内容的传播、信息欺诈等,广大青少年深受其害。从犯罪学和被害人学的角度而言,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早已超出了传统的犯罪和国家的二元对立结构,而是纳入了犯罪、被害和国家三元动态结构之中,对犯罪被害的研究已经成为犯罪预防和控制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疑,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研究不仅对于保护青少年网络被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与控制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目前,我国已有学者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原因展开了研究,也有学者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但是,总的看来,目前我国关于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研究还缺乏具体的实证支撑,即使有个别的实证调查,也未与理论上深入的研究很好的结合起来,研究的方式也多为全而泛的论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研究不一定具有针对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是很难具体深入的挖掘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原因和对策。本次研究则不同,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色:首先是运用了大量实证的数据,从数据中挖掘问题,把理论与实证很好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以实证为基础;其次是本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研究完全围绕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教育对策展开,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发现青少年网络被害中教育方面的原因,从而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育对策措施,避免了全而泛的不足。
(二)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研究试图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中国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现状,掌握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情形及其特征。
2,通过对家庭和学校网络教育状况的研究,探讨这两个方面的缺失或者不足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
3,在前面二者的基础上,力图探索出一些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对策和学校教育对策。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基础,调查范围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河北、河南、吉林、安徽、江西、陕西、重庆、新疆、澳门等在内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在每个省份的调查中,我们注意尽量使所选取的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和农村四个区域的样本数量保持适当的比例。本次调查分为四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是对在校学生的调查,这部分回收的有效问卷是1144份。对该部分调查对象的选择遵循了三条标准:一是调查的对象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所有各个层级的学生;二是不仅调查了城市学生,而且调查了农村学生;三是注意区分教育水平较为先进以及较为落后的不同学校,并将学生区分为学习较好以及学习较差的两种情况,力图兼顾各种不同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未成年犯管教所少年的调查,这部分回收的有效问卷是758份。这部分调查主要针对的是“问题”青少年的网络被害情况,此方面的研究能够实现与一般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对比,从而更全面地描述出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情况,为研究和制定青少年网络被害的防治对策提供更为扎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学校教师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是350份。侧重了解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校网络知识教育环境。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侧重了解家庭网络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家长对青少年网络被害预防所做的努力,这部分回收的有效问卷是189份。这两部分数据的取得从另一种视角反映出青少年网络教育现状存在的不足,使整个研究显得更加完整、更加有说服力。
此次调查基本采取多阶抽样方法进行。我们首先挑选有代表性的省、市为一级抽样单位,然后以这些省市的城乡学校作为二级抽样单位,再把学校里面每个年级作为第三级抽样单位,抽取每个年级中的同一个班级进行整体调查。这种方法对超大而又复杂的抽样调查的实施和管理较为方便、有效,同时也保证了抽样数据的整体代表性。
在回收所有调查问卷后,经过数据登录、逻辑查错与净化处理形成最终数据库,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青少年网络被害现状分析
(一)物质性被害分析
物质性被害包括人身被害和财产被害。
1,人身被害分析。人身被害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青少年长期沉溺网络对自身健康的损害,本研究设计了视力下降和其他身体不适等问题供选择;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因为网络环境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受的人身伤害,比如暴力伤害等。
(1)青少年沉溺网络造成自身健康的被害情况:
除去未写明的数据外,在青少年群体中因为上网而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的比例高达44.1%。在这个问题上,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青少年中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的比例与此大致相当,也达到了44.3%的比例。
(2)因为网络环境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而遭受的人身伤害情况如下:
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直接受到暴力侵害的比例并不高,仅占到了网络被害的
1.O%。
2,财产被害分析。一般认为,青少年因为缺乏生活经历,往往轻信于人,更容易轻率地把自己和家庭的敏感信息发送到网上,或者在浏览非法网站过程中被服务商恶意链接,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在我们数据中还没有明显的反映,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在网上直接受到财产侵害的比例仅为1.1%。虽然这一比例不高,但是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化和青少年接触网络的不断年轻化,有必要对此现象予以进一步的关注。
(二)精神性被害分析
青少年网络精神性被害包括心理被害和人格被害两方面。
1,心理被害分析。(1)网络沉迷导致心理被害的典型表现是网络成瘾。本研究设计了若干网瘾指标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没有任何网瘾指标的占41.59%,扣掉9.16%的未写明数据,最少有49.25%的青少年都有一定的网瘾。特别是具有两项以上网瘾指标的青少年达到了13.3%。而在未成年犯管教所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例高达70.2%,可见网络对“问题”青少年的心理侵害已经十分严重。
(2)网上暴力行为对青少年心理有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具有暴力内容的影片、游戏,甚至教授犯罪方法的内容,通过网络传输给青少年。有人做过统计,在网上流动的非教育信息,70%涉及到暴力。由于青少年社会经历浅,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文化的误导,常常会因生活环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或挫折而实施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有些人甚至无法区分现实和虚拟,把游戏中一些人物的性格套在自己身上,遇到现实矛盾时往往和游戏中的对抗情形相联系,并用游戏中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久而久之,导致性格的变异和心理的扭曲,无法建立对现实世界的信赖心理机制和正常的思维方式。
关于有无受网上暴力行为的影响方面,我们设置了4道问题进行调查,其中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果显示如下:
43.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身边的同学有模仿网上暴力行为的倾向,而本人在生活中网上暴力模仿的比例也高达17.6%。
(3)网络色情文化是青少年网络心理被害的重要原因。色情文化通过强烈的挑逗性文字和画面,刺激青少年盲目的性欲求,解除育少年性欲求的社会伦理道德束缚。在色情文化的误导下,青少年会形成错误的性审美观、性伦理观,是非观念不明,法制意识淡薄,最终出现道德行为失范,以致发生性犯罪。
在是否浏览色情网站的问题上,2.5%的学生表示经常浏览,7.2%的学生表示有时会浏览,还有18.7%的学生表示浏览过但次数很少。在被问及对网站上色情内容的感觉时,5.5%的学生认为刺激、过瘾,16%的学生认为有些夸张,另有19.3的学生认为恶心、不健康,而其他的则都对此问题进行了回避。
此外,青少年网络心理被害还包括由此造成的创伤和留下的阴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设置了青少年被害后的心理特征问题进行反映:可以看出,5.28%的青少年在被侵害后产生了报复或者侵害别人的“恶逆变”心理。
2,人格被害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青少年中有3.2%的人认为网络使自己变得内向,2.1%的人认为网络使自己变得自卑,还有4.1%的人认为网络使自己变得看不惯很多社会现象,感觉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在这方面,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青少年受到的伤害相比较更加明显,有14.8%的人认为自己变得内向,8.7%认为自己变得自卑,还有8.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变得看不惯社会现象。
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格化的倾向,包括人格的封闭性、双重性、冷漠性、消极性等多个方面。青少年上网成瘾、依赖网络、封闭自我,从而导致其不能与现实中的人正常交往,导致了人格的封闭化。在网络中,许多青少年习惯于创造出一个与现实“我”存在着某些差距的网络“我”,这种双重人格使青少年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因此而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网络的虚拟性还使很多青少年自我意识发生偏差,对现实世界极度失望以致失去生活、工作的热情。
(三)其他被害分析
1,个人信息被害。青少年在这方面的网络被害形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网络交互过程中个人信息包括电子邮箱地址、电子邮件、QQ号码、电子密码等被盗、被非法侵入或窥视,即主要集中于个人信息资料等隐私的被侵犯。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2.1%的青少年反映自己曾因为上网时将个人资料外泄,造成了不利影响。
2,社会交往被害。调查发现,有14.9%的青少年认为上网使自己和亲朋好友的交流明显减少(未成年犯管教所数据为27.9%),更有2.1%的青少年认为网络使自己变得几乎不与自己的家人、朋友交流沟通,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网络中(未成年犯管教所数据为10.9%)。
三、青少年网络被害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教育可大致划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虽然形式上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但实质上却往往将教育归之于学校和家庭。为了避免因面铺的过泛导致研究上的粗糙,本文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设计也主要针对这两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
(一)家庭原因分析
1,以家庭网络教育环境为视角。从家庭背景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因素进行考察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我们分别从父母对网络的了解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学历、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家庭关系、家庭的居住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家长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家长本身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使网络教育达到较好效果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可是,我们调查发现,在有效的1144个对象中,只有495个家长对网络有一定了解,高达56.39%的家长对电脑竟然一无所知。而在家庭经济情况与父母对网络的掌握程度关系上,我们的调查发现,在经济属于中上层的家庭中,对网络比较了解的达到38%左右,而处于中上层以下的家庭则是20%左右。可见,家庭经济情况对于父母对网络的了解的程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比较而言,父母学历与其对网络的了解程度的关系则相对紧密的多。在父母是大学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时,他们对网络的了解程度分别达到了68.9%和85,9%;即使是在只有高中学历的父母中,其对网络的了解程度也达到了40.2%;小学和初中文化的父母对网络的了解程度则仅停留在20%以下的水平。父母对网络不了解,谈何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网络教育呢?
在上网是否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上,38.3%的家长认为上网会给孩子学习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有58%的家长认为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不会很大。调查发现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中的重要地位,只有10.1%的家长认为孩子遭受网络被害的主要原因是源于家庭,而有28.6%的家长认为主要应归因于网上不良信息提供者,11.1%认为应归于网络游戏设计者,10.6%的人则认为网吧经营者应负主要责任。
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上我们发现,在亲子关系很好的情况下,青少年根本没有染上网瘾指标的比例达到了22%的程度,而在关系平淡和关系不好的情况下,这两个数据都只有16%。这反映出的一个问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在网络社会中的健康情况。
从家庭成员的居住情况来看,在根本没有染上任何网瘾的情况中,当孩子和父母同时居住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比例达到了22.7%,是情况最好的;从同时具备三项以上网瘾指标的比例来看,与单亲父母住在一起的情况下青少年受侵害的程度是几种情况中最为严重的,与母亲同住和与父亲同住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分别达到了16.2%和27.8%。这反映的问题是,当青少年与父母同住的时候,他们遭受网络被害的情况相对较少,在与单亲同住的时候遭受侵害的情况较为严重。
2,家长态度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对孩子上网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受到网络侵害的状况。实践证明,对于父母来讲,预防孩子网络被害最好的态度不是一味的禁止,也不是一味的放纵,而是允许孩子适当的上网并给予一定的引导与限制。但我们的调查发现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除了29个未写明的数据外,反对、放任和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上网的比例达到了38.2%的比例。可见很多父母对于孩子上网的态度还是有待科学引导的,特别是反对孩子上网的父母比例还高达12.5%。而同时在孩子方面,在被问及最需要父母为其提供什么时,有24.8%的孩子认为需要父母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38.7%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还有19.6%的孩子希望父母给予上网的机会和上网的费用,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父母在孩子上网问题上的态度已经不能适应孩子的需要。
3,家庭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家庭对孩子进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对于预防孩子网络被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父母进行教育的内容对于教育的效果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对孩子进行有关网络方面的教育和劝告,经常留意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关注孩子的上网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对孩子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等对于孩子在网络时代中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功能。但是我们的调查发现,作为家长,在以上几个方面的教育中都还有着严重的不足。
首先,对孩子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这方面专门引导或教育的高达31.5%(未成年犯管教所高达36.3%),偶尔会对孩子进行此教育的占49.6%的比例,但勿庸置疑的是只是偶尔进行一番教育对于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是远远不足的。
其次,对青少年上网情况缺乏监督。父母对孩子的上网记录进行查看并给予一定的监督对于孩子健康上网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调查发现,家长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是很不够的。高达53.18%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的聊天记录进行任何查看和监督,甚至还有6.91%的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上网聊天了。在被问及是否会留意孩子的上网时间和上网活动时,也只有11.8%的父母经常留意孩子的上网情况,6.5%的家长则从来都没有留意过。
(二)学校原因分析
学校承担着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学校网络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内容以及学校在网络教育方面的态度等的不足都对青少年网络被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网络被害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容乐观的网络教育环境。一个好的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教育环境也一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环境欠佳。
首先,老师的网络知识水平勘忧。作为青少年学校网络教育的实施主体,老师的网络知识水平对于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网络知识,才能够解决学生运用网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才能对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保持较为清楚的了解。但是有10.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网络知识很贫乏;有1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没多大意思;33.4%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过老师任何的网络知识方面的教育;只有36%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困惑。
其次,学校校园网建设有待发展。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学习需要以及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园网对青少年学生的引导功能有助于学生在网络时代下健康、安全的成长。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校园网还远没有发挥其可以发挥的作用。18.6%的学生反映校园网沉闷乏味,17.7%的学生反映校园网纯粹只是一个摆设而已,还有10.3%的学生反映学校根本就没有校园网,认为校园网有助于学习的比例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学校网络硬件设施安全预防措施不足。在学校电脑上安装过滤系统,对于有效防止色情、诈骗等不法网站的侵入具有很好的作用,调查中发现,仅有37.7%的学校对其学校机房安装了过滤系统。这只是诸多技术处理中简单的一种而已,学校做好这些工作对于保护学生免受不良网络文化的侵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2,值得忧虑的教育态度。学校在青少年网络被害教育上的态度直接决定其在此方面的投入并关乎网络被害教育的效果。遗憾的是,调查结果显示,还有14.7%的学校对青少年的上网情况采取了禁止和惩罚的态度,32.2%的学校对此问题根本不予关注,17%的学校虽然对此问题给予了关注,但也只是进行一味的说教,没能开拓一些比较好的教育方式。在被问及最需要从学校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时,有12.9%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上网的机会,有46.4%的学生希望得到学校的指导和帮助,还有23.5%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都反映了学校对青少年网络被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不科学,一方面对学生的网络需求不能给予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网络运用又不能给予充分有效的引导。
3,有待创新的网络教育方式。网络时代的兴起在中国也就是10几年的时间,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手段,网络具有其十分独特的特点,所以在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上对学校也就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正是由于网络的特点,网络安全教育完全可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青少年面前,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学校在这方面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把网络安全教育当成了思想教育课来对待。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制度性的开展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比较鲜活的教育方式的讲座、主题班会、讨论等形式,竟有36%的学校从来都没有用过进行网络教育,经常以此类形式进行教育的也只占到了总数的12.5%。至于网络法制教育,有51%的学校没有举办过此类专门的教育,经常作此类教育的学校也只有8.3%。另外,老师甚至是班主任对班级网络交流媒介的参与程度也是严重不足的,调查发现,只有7.8%的老师经常参与到班级论坛、校友录和班级QQ群中来,26%的老师偶尔会上来光顾一下。正是由于学校教育方式的简单陈旧
缺乏吸引力,在被问及学校网络教育活动的效果如何时,有13%的学生认为没意思,有14.4%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加,只有23%的学生认为很有意义,将近50%的学生认为活动的意义很一般。
4,内容缺失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络教育的内容对于青少年网络教育的效果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网络教育的内容好、有针对性,青少年的网络健康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的得到解决;网络教育内容不好,就很难起到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预防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5.7%的学校的网络教育主要集中于网络的用途,而对于网络犯罪的教育只有12.8%,网上暴力、网络色情、网瘾等情况的预防教育则更是少之又少了。
可见,学校对于网络教育内容的安排还是不够科学的,多数学校注重学生网络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网络安全及危机干预则缺少应有的关注。对于预防网络被害来说,单纯的去讲网络的用途不可能是很有效的,更有效的方式应该是通过揭露网络上的弊病,提高青少年预防网络被害的意识与能力。
四、青少年网络被害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和被害的特点,学者们提出了许多防治对策,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青少年网络教育对策、立法对策、网络技术及网络管理对策、行政防范及治理对策等四个方面。毋庸置疑,这些方法和对策对打击网络犯罪和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大多过于宏观、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预防犯罪的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从被害预防的角度来看,教育无疑是最好的手段,但由于以下的因素,教育在所有防治措施中是最艰难的。首先行之有效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对传授的内容有全面细致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是摸索出一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而这对教育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教育是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一方面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教育的效果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制约。正由于教育对策的重要性及其极度的艰难性,导致有学者提出“如果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教育上是误入歧途”。我们认为这种结论过于消极,不是科学可取的态度,相反,恰恰是由于教育对策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要求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探究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措施。
从已有的研究情况来看,在谈到家庭教育对策的时候,主要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具体应从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态度和教育能力着手;改变教育方法,防止逆反心理;建立家长和子女的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家长应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特别关注“问题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等。学校教育对策的研究成果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应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并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教育引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普及网络知识教育,增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丰富青少年的课外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做好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纽带;构建青少年网上教育服务阵地,有条件的学校可开放绿色网吧、构建校园网;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机制,对青少年形成严密的立体控制网等。
这些方法无疑都点到了目前网络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加以改变的地方,但是这些研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考虑到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在不同地域、不同主体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巨大的差异性,把青少年网络被害的预防对策不加区别的适用于所有不同的地方和对象,比如城市和农村之间由于网络的普及程度差别很大,很多对策在城市中实施起来可能问题不大,但在农村就很难开展得下去;二是在强调应该重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的时候,往往对他们报以了太高的期待,没有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教育中的关系;第三,呼唤学校应进行素质教育的声音从来没有低调过,但人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素质教育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一个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一个学校的力量所能够改变的,在教育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让学校去倡导素质教育是不大可能实现的;第四,几乎毫无例外的所有学者都很重视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但由于网络道德本身的高度抽象性,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对此进行深入具体的探析,其实用价值也就基本被架空了。
基于以上的认识及此次的调查成果,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络教育对策应围绕以下几个原则来制定:首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对象研究能有效适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预防措施;其次,合理分配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网络教育方面的责任。因为家庭和学校掌握着不同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让家庭和学校保持着同样的网络驾驭能力是不可能的,二者在教育上的专业化程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故策略的制定应该更倾向于发挥家庭和学校各自的优势并使二者实现有效的结合,而不是分开来看待二者的作用并对二者都进行求全责备;第三,实现体系化的细化研究。从宏观上对青少年网络教育对策进行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宏观的策略予以具体化,而且是有体系地具体化,而不是像抓痒一样,哪里痒了才抓哪里。体系化的研究有助于发现问题和实现对策上的进一步完善,避免理论上过多的重复。
(一)家庭教育对策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能为子女提供在家上网的机会,预防网络被害的家庭教育对策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就显得更加必要。
1,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具体地讲,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对家长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和网络教育能力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相对于城市和乡镇而言,在家长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引导方面应该在农村投入更大的精力。从我们调查的结果发现,父母对青少年上网采取“赞成但加以控制”的态度有利于防止青少年网络被害现象的发生,而采取“反对,打骂”的方式和在“根本不知道孩子上网”的情况下,青少年受到网络侵害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以网瘾为例,在前一种情况下青少年网瘾指标达到三项以上的比例是16.5%;而在后两种情况下,青少年网瘾指标达到三项以上的比例分别是21.7%和18.5%,但是在根本没有染上网瘾指标的数据上,前一种情况下达到了22.9%;而后二者则分别只有13.3%和11.9%,这两方面的数据综合起来,采取“赞成并加以控制”的网络教育态度和方法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是较为有利的。而同时我们又发现,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镇中采取此态度的家长的比例分别是34.1%、41.4%和33.1%,而在农村采取此态度的比例是22.8%;同时在农村中父母对青少年上网情况“根本不知道的”达到22.1%的比例,也比其他地方高出了很大的比例(大城市为9.1%,中小城市为10.1%,乡镇为12.2%),所以,相对于城市和乡镇而言,农村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
法问题更应引起注意。其次,在家庭的网络教育能力方面,应该针对农村和城市的两种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两个数据对于家庭预防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即父母的学历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学历越高、家庭的经济状况越好,父母对网络的了解程度也就越高,在这样的家庭中,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比例也就最小。由于高学历父母和经济状况好的家庭在城镇中的比例远远大于在农村中的比例,所以来自城镇中的孩子的网络被害情况相对于来自于农村的孩子会好一点,这也已经被我们的数据所证明。比如,从网瘾的角度来看,达到三项以上网瘾指标的来自农村的青少年达到了20.7%的比例,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比例都高出很多(大城市为13.5%,中小城市为16.4%,乡镇为16.7%)。可见农村家庭父母的网络教育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父母的网络教育能力,应该有所侧重地进行辅导和提高。
2,建立“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我们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限制有利于减少孩子在网络中遇到的风险,问题的关键是应该让孩子理解对他们进行限制的原因。由于对网络的担心,越来越多的人对孩子的上网行为进行跟踪。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索尼亚·利文斯敦研究发现,英国有41%的父母经常察看孩子浏览的网站,25%的父母偷看孩子的电子邮箱,还有些父母加入一些针对青少年的社交网络,秘密监视孩子的网上动向。其发现对孩子限制越多,孩子遇到的风险就越小。但是我们的调查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的行为如果明显过当,则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对青少年的引导;相反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很好,能够实现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并能在对孩子的监督上实现共识的话,那么,这种监督与限制将显得十分有效。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将青少年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加以对待,对于青少年教育中发生的问题,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学会在作决定前多参考和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变以往那种发布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多采取引导的方式,将事情处理的可能方式告知青少年,并向其阐释清楚利弊,由他们自己独立做出判断。另外,应该提及的是,对于那些已经受到网络不良事物侵害的青少年,家长更不应该采取粗暴和简单的方法,而应该更多地表现出智慧和策略,以包容的态度积极对其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其兴趣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这在教育模式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模式,而不是“威慑型”、“溺爱型”或“发展型”(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育模式。
3,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我们的调查显示,孩子与单亲父母同住遭受网络侵害的情况较为严重。造成青少年与单亲同住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父母因工作需要而分居两地或者一方已故等情况。对于单亲孩子,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其健康成长的关注,而单亲家长更应该认识到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在工作之余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共青团湖南省委对1700多名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8%的青少年生活在残缺家庭中。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环境,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问题家庭青少年的成长。对于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而暂时分居的父母而言,尽量避免这种状况的持续对于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这虽然只是家庭环境的一个侧面反映,但其意义不容忽视。同时,对于家庭环境构造的其他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学校教育对策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不仅承担着知识教育的义务,还承担着全面育人的责任。在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教育中,社会各界都期待着学校“有所作为”,而正是因为学校与青少年有着长时间的接触,它也更应该肩负起“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这一传统教育所没有的任务。
首先,从宏观上我们还是有必要看一看城镇与农村在学校网络教育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从而探究是否有必要在一些问题上对这二者采取不同的对策。第一,从学校老师网络知识水平的角度来看,大城市的老师整体上网络素质是较高的,但是这种优势还不是十分明显。在老师“没进行过网络教育”和“知识贫乏”这两个选项上农村反映出来的问题相对严重一些,分别达到了28.6%和20%的比例。在“教学不符合实际”方面反映出来问题最严重的是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而大城市和农村在这个问题上则相对较好一点。由于这些方面反映出来的差别整体上并不是非常的明显,所以我们在老师素质提高方面大体上可以采取较为普适的方法。但是,由于农村老师在没有网络知识或者网络知识贫乏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相对要严重,所以加大对农村教师网络知识的普及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第二,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来看,大城市的网络教育大体上是比较多样化的,能够举行关于网络的讲座、主题班会和讨论会等;学校的校园网也得到了较为灵活的运用,校园网不仅成了学生学习的好助手,学生还能从校园网上得到一些课余的娱乐;学生与老师的网上交流工具也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开发,论坛、校友录等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而这些在中小城市、乡镇和农村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因此,有必要加大后者的改进力度。
其次,应从如下方面改进学校网络教育对策:
(1)重视网络教育,同时针对网络被害现象采取科学的疏导方法。调查发现,有32.2%的学校对此问题根本不予关注,17.1%的学校虽然对此问题给予了关注,但也只是进行一味的说教,没能开拓一些适应网络特性的比较合适的教育方式。态度决定一切,学校对待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学校在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投入及其教育的效果。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在发达地区还是边远山区,计算机知识教育甚至从小学就开始实现普及。但是,我们在看到这可喜的一面的同时还是常常发现,学校在应对网络引发的各种问题时除了简单的批评或者极端的管制学生上网之外,似乎别无他策。我们认为,科学的态度是在正视网络存在客观危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正确的科学地利用网络。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一味的采取封堵的办法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网络危害问题,科学有效的疏导对于防范青少年网络被害更为重要。
而进行科学的疏导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可能对学生的潜在危害性。全国很多学校在网络被害教育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网络被害展览、主题班会、集体讨论、校园网、学生网上交流工具的开发等吸纳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教育形式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其次,要开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适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网络成为学生精神寄托的唯一场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活动,充实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使其注意力回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来。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应积极地为学生开辟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其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认可,为其特长的发
挥提供广阔的平台。
(2)优化学校网络教育环境。首先是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当前,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的网络已经深深扎根在当代学生心中,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针对这一特点,在制定严格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依托校园网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可以使学校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出一条利用网络互动性优势弥补传统教育教学弊端的新路子。在网络环境下,对学生来说,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平等说话、相互交流、展现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激发灵感的舞台;就教师而言,校园网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促进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渠道。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学校、老师、学生三者通过网络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其次,加强学校网络设施的建设。这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计算机设施,还包括校园网等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水平。完善的校园网络服务设施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到不规范的网吧中去漫无目的的网游,还可以有效的加强学校对于学生用网情况的监管,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应该丰富校园网的知识内容,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网络资源,实现娱乐和学习等方面的有效结合。第三,好的网络教育水平有赖于优秀的网络教师队伍。调查发现,有10.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网络知识很贫乏;有15%的学生认为老师网络教育内容不符合实际,繁冗乏味;33.4%的学生认为没有得到过老师任何的网络知识方面的教育。可见,老师的网络知识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可以胜任的水平,学校积极的推进教师队伍的在职网络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的关注。当前,一些中小学老师仍有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对品行不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歧视性措施,实际上将这些学生拒之于校门之外,导致这些学生只能把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作为自己的“第二课堂”。我们的调查发现,学校对这些“问题”青少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大部分老师在发现学生网络被害后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矫正,而只是把这样一个事实告诉学生的父母,我们的数据显示,在一般青少年被害中这样的比例达到了44.3%,而在未成年犯管教所中这样的比例高达56.9%。其实,由于这些“差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很强,如果积极的进行有效的引导,很容易使他们转变为好学生。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巩固在学率、减少辍学率,对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组织针对性教育,使其步入正轨,避免误入歧途。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活动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和谐一致,形成教育主体的合力。学校应将定期家访或开家长会作为教师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也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可是我们调查发现,学校经常举行家长会的只有23%的比例;开家长会的学校中,高达91.7%的比例只谈论孩子的学习问题。在形成学校与家长教育之间有效的联动机制的过程中,学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资源掌握上的巨大差别,学校作为一个群体性组织,在网络教育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应该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情况下,使二者积极配合起来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5)注重对青少年的危机教育和危机干预。通过对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研究,我们发现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带来重重危机的现代社会里对青少年进行危机教育、甚至进行危机干预的重要性,通过危机教育和危机干预可实现对青少年行为的控制,从而达到远离被害的目的;而传统的教育理论在青少年德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正面引导和鼓励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缺乏危机教育的内容,因而值得我们反思。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心理状态、行为表现的动态关注,对有网络被害危险的青少年采取有力的危机干预。
五、结语
本研究以实证调查为基础,比较客观地展示了青少年网络被害的现状,分析了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预防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教育对策。
青少年网络被害的教育对策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有赖于社会各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交流。本课题只是以实证调查为基础进行的初步尝试,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