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学教学谈全面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2009-03-16程淑梅
程淑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告诉我们,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其一,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其制约,又与之同步发展;其二,教育必须培养出素质型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其三,几如二十一世纪后社会综合结构发生急剧的变化。迫切需求教育进行全面综合改革。因此,处于基础教育位置的初级中学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培养全面素质型人才。初中三年级是初中阶段的关键,既要为高级中学、中等师范、中等技术专业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又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全面素质型人才尤为重要。
学生进入初三年级,新增了化学学科,搞好化学教学,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教育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教育教学工作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较大,只追求分数,忽略是实际能力,只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呢?
一、 学会学习——激发乐学情绪,培养学习能力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联合过科教文组织曾这样发出警告。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而且要教会学生“会学”,这是现代教学的要求。“学会学习”包含三层含义:
1 掌握基本的科学学习方法和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初中化学,学生对化学这一新学科的特点认识不清,学起来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边学知识的同时,逐渐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他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研究这一学科的手段是实验,由实验认识物质各方面的性质,分析其微观结构,明确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再根据实验及实验现象总结物质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物质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这一学科知识的方法。
2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化学课实验性强,从第一单元开始,就出现了演示实验,再加之初学化学,学生好奇心很强,做好演示实验,创造良好的探索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语言也要形象生动富有乐感。在适当的时机,恰当的运用脍炙人口的名词,能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艺术感染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在讲石灰的生成和变化时,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分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道出了石灰的生成和变化的四种物质和三大反应。
化学课的特点除了实验性强外,还具有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强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这个特点。如在学习“氢气的性质和用途”这一内容时,在学习氢气的可燃性时,学生体会到氢气燃烧放热多,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同时以水为原料来源广等三大优点,学生认识到氢气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的新型燃料,但如何解决廉价、大量的制备氢气及如何安全贮存,运输等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的热门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科学造福人类的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为科学而学习的精神。
3 培养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基本摸索出化学课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规律后,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可适当采用自学教学的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氧气、氢气实验室制法后,让学生总结出实验室知趣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讲解了反应原理后,根据上述两种气体制取,让学生讨论在实验室里采用什么样的装置,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仪器及如何安装,并与氢气的制取相比较。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掌握的知识比较牢固,又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教学效果很好。
4 学会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增强实验操作能力
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学会创造”就是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
新教材增设了家庭小实验。为了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可组织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方式进行。如“设计并动手做一个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喊有氢”和“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蜡烛成分里有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共同特点。”这两个小实验没有提示实验方案、方法,布置这两个实验任务,教师根据每组设计和实验进行评比优胜组,然后全体同学讨论、改进不足,把每组中最好的一面,集中在一起,由最佳组为其他组做表演,效果更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操作能力。教学中要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可以利用一题多解法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活跃思路,防止死记硬背,按部就班的习惯,又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学会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巨大工程。开发智力首先 激发学生思维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会思考”就是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其思维能力。
教学中依据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特点,常常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如发酵的面粉加如小苏打蒸出的馒头为什么疏松多孔?胃酸过多为什么要服胃舒平(喊氢氧化铝)可以得到环节?在什么情况下易发生煤气中毒的现象,用化学知识解释,这样既将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又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如学单质的化学性质时,木他还原氧化铜的教学内容是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学时层层设疑,首先实验前给出提纲:(1)试管中粉末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2)石灰水有什么变化?教师实验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再根据所观察的现象分析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与氢气海员氧化铜的反应进行比较,思考后学生自己就可以得到碳具有还原性的结论。教师牵线搭桥,引出思路,诱导思考,在学生参与发现的学习过程中,不但顺利的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 学会做人——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意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如何将科学知识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在讲授空气的组成时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化工业发展造成了空气的污染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讲授水时,提供科学的资料和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不足的危机感,并教育他们节约用水,爱惜自然资源。在讲授一氧化碳的性质时,由其毒性认识到一氧化碳对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阅读选学教材,认识到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及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增强生态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普遍显示出对社会的积极参与意识,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他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从而,激发关心人类的情操,养成自觉维护人类利益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