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抗微生物药研究进展
2009-03-16易顺华蒋碧桂陈进喜梁方宇李芳
易顺华 蒋碧桂 陈进喜 梁方宇 李 芳
摘要介绍了兽医用抗微生物药当前发展及应用的现状,指出必须根据动物疾病的种类、药物的理化性质、动物的生理特性,科学规范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抗生素),才能很好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关键词兽医;抗微生物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01-02
抗微生物药是指对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剂,主要用于全身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抗微生物药品用于临床兽医已有多年,在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大量的试验表明,抗微生物类药物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增强或减弱机体免疫功能[1]。但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不合理使用和滥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药物残留间接危害人类健康等[2]。
1抗微生物药物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抗微生物药物的免疫调节机制常见的有[3]:
(1)影响巨噬细胞粘附、趋化、吞噬和杀菌作用。
(2)影响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下淋巴细胞向母细胞分化、增殖。
(3)影响抗体生成和补体活化。
(4)使免疫器官受到抑制,进而使免疫活性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或使其易于破坏。
(5)穿过细胞膜进入某些细胞,如巨噬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直接破坏细胞的吞噬功能、生长代谢功能以及产生各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2药物残留的检验方法
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耐药问题日益突出[4]。肉类、蛋类及乳品内的药物残留成为影响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问题。药物残留的检验成为控制药物残留的关键。测定药物残留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利用生物测定法(Bioassay),二是化学分析法(Chemical anaiysis),三是兼生物和化学的酶联免疫检查法(Enzyme immunoassay)。
为能快速确定动物食品中是否有残留及大致确定残留药物的类别,国外通常做法是遵循一定程序对被测产品进行取样,按规范要求对样品进行快速筛选检验,然后再用更精确的方法确证超标药物的品种和准确含量。在快速筛选检验的程序中,细菌抑菌试验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在短时间内进行大批量样品的实验,而且经济、敏感性好。
3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临床选用抗生素药物的重要论据[5]。不断推出的新抗生素药物在与疾病斗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临床致病菌耐药率越来越高,多重耐药菌感染日益增多,临床抗感染工件日趋困难,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医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由于经济原因及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临床用药监测条件,个体化给药无法开展。细菌药敏试验也不普及,在使用抗生素时只凭经验和习惯性用药,常造成本地区抗生素的乱用和滥用,致使耐药株增加。
4抗微生物药物PK-PD研究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可以描述药物对微生物产生效应的时间动力学过程及时间作用类型,对评价药物的有效性、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用药间隔、不良反应最小化以及避免或减少药物耐药性都有指导性的作用[6]。因此,PK-PD研究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础,对于全面反映药物、宿主及微生物三者之间的关系,评价药物疗效,制定最佳临床给药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7]。
PK-PD整合用于优化兽药给药方案刚刚起步,相比人药在此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大的差距,应进行各种药物在动物体内体外的试验来获得数据并用于兽药给药方案的优化。给药方案的优化体现在细菌的清除和症状的痊愈、耐药菌出现的几率最低、不良反应减少等方面。在兽药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中,PK-PD参数对制订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降低兽医临床上细菌耐药性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兽药生产厂家药物开发与研究、设计合理剂型与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5兽用微生物制品技术开发
作为畜禽疾病预防控制的有力武器,兽用生物制品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兽用生物制品的技术进步,后者的进步又促进了畜牧业的繁荣。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一种特殊的兽药,其研究成果为动物与人类的健康、现代生物科学探索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生物制品本身的特性和安全防护方面的漏洞,也会出现某些生物灾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微生物制品是抗生素、化学药品、激素类的理想替代品。它除具有中草药的优点外,还有一般中草药没有的优点,即对畜禽的营养作用。微生物制品的研制、应用理论目前日趋成熟和完善,微生物制品生产工艺由实验室转向工厂化,生产品种规格日益丰富,为兽用微生物制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微生物制品的生产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酵生产难度大、产品标准难统一,加工储运过程中耗氧、高温均使其大量失活,动物胃酸对微生物有灭活作用,在胃肠道定植能力不强,颗粒饲料制粒过程中微生物失活,使用效果不稳定。因此,微生物制品生产、应用技术开发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一是微胶囊包埋;二是研制微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如寡糖。
6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抗微生物药物是目前兽医临床使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药物,对控制家禽传染病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当前不合理用药较为严重,常造成治疗失败、不良反应增多、药品浪费、细菌耐药性产生、兽药残留等,为了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必须切实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9]。
(1)严格掌握适应症。推断或判定病原微生物,选用适当药物,如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等,鸡慢性呼吸道病选用氟喹诺酮类、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等。
(2)制定给药方案。根据药动学特征,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保证剂量合适、疗程充足和防止不良反应。
(3)避免耐药性的产生。不滥用抗菌药物,能不用尽量不用,单一药物有效不要联合用药;及时、足量、疗程恰当;尽量避免局部用药和长期用药;病因不明或病毒性感染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物。
(4)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家禽体况,增强机体免疫力;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5)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合理。①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特征: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易出现耐药性的细菌感染;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②必须根据抗菌药的作用特性和机理进行选择,避免盲目组合。根据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可将抗微生物药分为4类:Ⅰ类为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Ⅱ类为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Ⅲ类为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Ⅳ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I类与Ⅱ类合用出现协同作用,I类与Ⅲ类合用出现拮抗作用,I类与Ⅳ类合用无明显影响,其他合用多出现相加或无关作用。作用机理相同的药物合用疗效并不增强,但可能相互增加毒性或出现拮抗作用,如氨基糖苷类之间或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之间。③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
7参考文献
[1] 丁焕中,曾振灵.抗微生物药[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4(9):12-16.
[2] 吕贵喜,吕世秀.21世纪我国畜牧兽医技术发展方向[J].饲料广角,2001(6):10-12.
[3] 孙雷,杨桂香.兽用抗微生物药物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05,35(2):38-40.
[4] 阙鹿枫.用细菌抑菌实验法快速检测抗微生物药物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J].河南畜牧兽医,2001,22(1):18-19.
[5] 梁晶,杨伟业.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调查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4):354-355.
[6] 高延玲,陈杖榴,王付民.抗微生物药物PK—PD研究在优化兽药给药方案中的应用[J].中国兽药杂志,2005,39(8):27-31.
[7] BLASER J,STONE BB,GRONER MC,et a1.Comparative study with enoxacin and netilmicin in a pharmacodynamic model to determine importance of ratio of antibiotic peak concentration to MIC for bacterial activity and emergence of resistance[J].Antimicrob Agents and Chemo-ther,1987,31(7):1054-1060.
[8] 马彬.浅谈兽医生物制品的生物安全[J].中国动物检疫,2006,23(6):17-18.
[9] 倪谷音.兽医常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J].畜禽业,2006(1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