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冬小麦苗期旺长成因及对策
2009-03-16汪浩
汪 浩
摘要在小麦生产的中前期,由于生产措施不当,往往导致小麦田间群体过大,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分析了淮北地区冬小麦苗期旺长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小麦旺长的对策。
关键词冬小麦;苗期旺长;成因;对策;淮北地区
在小麦生长的中前期,由于生产措施不当,往往导致小麦田间群体过大,长势偏旺,导致田间密闭,影响通风透光,易引起倒伏和病害的发生;或因早期营养消耗过大,后期营养不足,造成田间小麦病、秕粒增加而降低产量和品质。因此,为了搭好丰产架子,应力保小麦稳健生长,壮而不旺。
1小麦旺长的形成原因
1.1土壤施肥比例不合理
在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肥料营养的供应均衡是小麦稳健生长的基础。而在现实生产中,由于农户在土壤肥料施用中的盲目性,不能因地制宜地科学平衡施肥,致使氮肥施用量过大,磷钾供给不合理,容易造成小麦前期生长偏旺。
1.2盲目增加播量,基本苗过多
受传统种植思想的影响,大播量、高密度的情况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加之没有很好把握适期播种,致使小麦播种时间过早,播种量过大,群体过密,成为小麦前期生长偏旺的一个主要原因。
1.3异常气候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冬春季气候异常,对小麦中前期旺长也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由于近年来暖冬现象的出现,冬季气温偏高;二是近年冬春季节雨水过多,土壤墒性好,有利于小麦生长,偏高的气温和过多的土壤水分这2个因素都可以加速小麦中前期的生长发育进程,造成小麦旺长。
2控制小麦旺长的对策
为保证小麦生长发育稳健,防止中前期生长过旺,为后期丰产打好基础,在播种前及播种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2.1播种前及播种时控制措施
(1)根据田间测土化验结果及土壤肥力状况,做好科学合理施肥。根据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需肥规侓,协调好N、P、K 3种元素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关系,确保N、P、K肥能持续稳健地供应,满足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对各类营养元素的需要,杜绝氮肥一炮轰。
(2)要根据整地状况及土壤墒情,适期适量播种,尽可能采取精少量播种,把基本苗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因群体过大导致旺长。
(3)可以应用缩节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种子,一般每50kg种子用25%缩节胺20~40mL,配合其他杀虫杀菌剂播前拌种。
2.2拔节期前的控制措施
对于造成中前期生长偏旺或群体过大的麦田,除在起身期控制肥水管理外,在拔节期以前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旺长麦田进行镇压。由于麦田镇压可以造成小麦主茎和大分蘖茎部损伤,养分大部分流向主茎和大分蘖,用来修复镇压造成的损伤,而向小分蘖输送的养分减少。所以镇压小麦可以使主茎和大分蘖生长受到抑制,长得墩实粗壮,促进中分蘖赶主茎,使田间整齐,加快中小分蘖的死亡,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争取壮秆大穂。同时,镇压麦田还可以起到与冬灌相类似得作用,有利于踏实土壤,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向壮苗方向发展。镇压小麦的时间安排非常重要,一般要在分蘖高峰期过后,分蘖向两极分化、节间未拔出地面时进行。如果镇压的过早,分蘖尚未向两极分化,反而有促进分蘖增加的作用,过晚则被压到的茎节恢复慢,影响成穂,一般可镇压1~2次。镇压时要注意地湿不压,以免土壤板结;早晨和阴天不压,防止因麦苗含水量过高,茎叶脆,压后损失大。另外,还要注意土壤结冻时不能压、弱苗小苗不能镇压。
(2)深中耕控旺长。深中耕有促进根系发育、抑制小分蘖生长、加速主茎、大分蘖与小分蘖之间两极分化进程的作用。在深中耕的同时还可以向麦垄培土,既能抑制小蘖的生长,使麦脚干净利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又能促进节根生长,有利防倒。另外,根据深中耕的目的要求,中耕时间安排可以根据中耕目的而定,如以结合除草为目的的深中耕,时间宜在冬前;以防旱为目的的中耕时间宜在返青早期;结合防寒提温抗冻为目的的可以顶凌中耕。
(3)苗期喷施多效唑。对群体过大、有倒伏危险的麦田,也可以喷施多效唑加以控制。多效唑能明显抑制节间伸长,增加基部节间粗度,矮化植株,防止倒伏。另外,还有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光合作用和营养积累、进而减少不孕小穗、增加穂粒数的作用。喷药时间应在第1节间开始伸长以前进行。淮北地区宜在3月20日以前施药,为避免造成负面影响,时间安排不宜过晚。适期内,只需施药1次即可取得理想的效果。一般用药量为15%多效唑600~750g/hm2。为防止麦苗高矮不齐,喷药时要力求均匀,不能重喷、不能漏喷。壮苗田块有点片旺苗的,可局部喷药。总茎苗数不多、麦苗长势不旺、没有倒伏威胁的麦田可不喷药。
3参考文献
[1] 冯国祥,刘访贤.浅谈冬小麦合理施肥[J].甘肃农业科技,19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