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2009-03-16毛武纯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冬小麦栽培技术

毛武纯

摘要阐述了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的特点和理论基础,提出了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后移;理论基础;特点;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152-02

在冬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的运用一般分为2次,第1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翻于地下,称为底肥;第2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1次追肥。上述施肥时间和底肥与追肥比例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麦田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郁蔽,后期易早衰与倒伏,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

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的后移和氮肥追施时期的后移,建立具有高产潜力的2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的合理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根据高产麦田的需肥特点平衡施用氮、磷、钾、硫元素和培育高产麦田土壤肥力等。现介绍如下。

1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的特点

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至50%,追肥比例增加至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片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可移至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2叶健挺的株型,使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形成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体结构;能够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有利于干物质的稳健积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进单株个体健壮,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能够促进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运转,有利于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能够提高籽粒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的含量,提高籽粒中谷蛋白大聚合体的含量,改善小麦品质。

2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的理论基础

2.1提高粒重和籽粒产量

(1)提高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追氮时期由起身期推迟到拔节期,提高了开花后旗叶的光合速率,尤其是在灌浆中后期对减缓旗叶的光合衰减有重要意义。

(2)增强了小麦生育后期根系的吸收能力,延缓了根系的衰老。氮肥后移在拔节期追氮的处理提高了根系总的吸收能力,有利于延缓衰老。

(3)提高了开花后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延缓旗叶的衰老。拔节期施氮处理的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起身期,尤其以灌浆后期差异显著。小麦开花后保持旗叶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利于延长旗叶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增强其生产和供应光合产物的能力。

(4)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的分配。氮肥后移至拔节期追施,可促进挑旗期生产的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减少旗叶的滞留比例及向其他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有利于提高经济系数、提高粒重和旗叶的光合速率。

(5)促进了挑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总干物质积累量。施氮时期由起身期推迟到拔节期,虽然挑旗前干物质积累稍慢,但能够提高开花后干物质的日积累量,因而成熟期的总生物产量较高。

2.2改善籽粒品质

(1)随追氮时期后移,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

(2)拔节期、挑旗期和开花期追施氮肥,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起身期追氮肥的处理。说明追施氮肥时期过早,影响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的积累。

(3)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是小麦的贮藏蛋白,是面筋的主要成分,与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密切相关。醇溶蛋白积累表现为开花期追肥的处理最高,高于起身期追施氮肥的处理;谷蛋白积累表现为,挑旗期追施氮肥的处理最高,起身期追施氮肥的处理最低,表明追施氮肥过早(起身期)不利于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积累。

(4)氮肥后移可以改变小麦品质,产量也随之提高。但是施氮时期过晚,在开花期施,虽然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但面团稳定时向变短,籽粒产量也降低。将品质与产量结果结合分析,拔节期是优质高产高效的追氮时期。

(5)在小麦高产栽培中,一般提倡施总氮量的1/2作底肥,总氮量的1/2作拔节期追肥。在高产地力条件下,由于土壤肥力较高,减少底肥氮量,增加追肥氮量,有利于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统一。

3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3.1播前准备

(1)培肥地力和施肥原则。实行氮肥后移技术,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生产实践证明,小麦产量5 250kg/hm2左右及以上的麦田,适合于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应培养土壤肥力达到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氮0.08%、水解氮70mg/kg、速效磷15mg/kg、速效钾90mg/kg、有效硫16mg/kg以上。在上述地力条件下,施肥种类应考虑到土壤养分的余缺,平衡施肥,以利于良种高产优质的发挥。产量7 500kg/hm2的地块,总施肥量为有机肥45t/hm2、氮(N)210kg/hm2、磷(P2O5)105kg/hm2、钾(K2O)105kg/hm2、硫酸锌(Zn)15kg/hm2。硫酸铵和硫酸钾不仅是很好的氮肥和钾肥,两者也是很好的硫肥。

(2)选用良种,确定合理群体,做好种子处理。选用品质优良、单株生产力较高、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经济系数高的品种,有利于高产优质。在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有2类强筋和中筋品种,以不同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都可获得优质高产。一类是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由于其分蘖成穗率高,适宜基本苗要求较少;由于是中穗,则单位面积穗数要求较多。另一类是分蘖成穗低的大穂型品种,由于其分蘖成穗率低,适宜基本苗要求较多;由于是大穗,则单位面积穗数要求较少。要选用经过提纯复壮的质量高的种子。播种前用高效低毒的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培育壮苗。

(3)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坚持足墒播种。适当深耕,打破犁底层,不漏耕;耕透耙透,耕耙配套,无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播前土壤墒情不足的应造墒播种。

3.2播种

适时播种,抗寒性强的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8~16℃时播种,抗寒性一般的半冬性品种在16~14℃时播种,冬前积温650℃左右为宜。冬性品种应先播,半冬性品种应在适期内后播,早播会形成旺苗,造成早衰;晩播,冬前营养少,光合产物少,根系生长发育差,分蘖少,不能形成壮苗。

在播种适期范围内,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基本苗以150~180万株/hm2为宜;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基本苗为195~300万株/hm2。按种子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计算播种量。播期推迟,应适量增加播种量。

要用小麦精播机播种,精确调整播种量,严格掌握播种深度为3~5cm,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3.3田间管理

(1)冬前管理要点。①保证全苗。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催芽的种子,这是确保苗全的第1个环节。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②浇冬水。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有利于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春季第1次肥水,管理主动。应于小雪前后浇冬水。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反之,适期内早浇。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防止地表龟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促保苗。

(2)春季(返青—挑旗)管理。①返青期和起身期锄地。小麦返青期、起身期不追肥、不浇水,及早进行划锄,以通气、保墒、提高地温,利于大蘖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加强麦苗碳代谢水平,促使麦苗稳健生长。②拔节期追肥浇水。在高产田,将一般生产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二棱期)施肥浇水改为拔节期至拔节后期追肥浇水,是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施拔节肥、浇拔节水的具体时间还要根据品种、地力水平、墒情和苗情而定。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一般在拔节初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基部第1节间伸出地面1.5~2cm)追肥浇水。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群体适宜的麦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高、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期至后期(药隔形成期,基部第1节间接近定长,旗叶露尖时)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一般的中产田,应在起身期追肥浇水。

(3)后期(挑旗—成熟)管理。①开花水或灌浆初期水。 开花期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麦开花期墒情较好,也可推迟至灌浆初期浇水。要避免浇麦黄水,麦黄水会降低小麦品质与粒重。②防治病虫害。小麦病虫害均会造成小麦粒秕,严重影响品质。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是小麦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治。③蜡熟末期收获,麦秸还田。高产田采用氮肥后移技术,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长,籽粒灌浆速率高值持续也较长,生育后期营养器官向籽粒中运转有机物质速率高、时间长,蜡熟中期至蜡熟末期千粒重仍在增加,不要过早收获。试验表明,在蜡熟末期收获,籽粒的千粒重最高。此时,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也最优。蜡熟末期的长相为植株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率22%左右,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籽粒较为坚硬。提倡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麦秸还田。

4参考文献

[1] 于振文.现代小麦生产技术[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刘新月,乔蕊清,卫云宗,等.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氮肥后移技术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1(2):26-28.

[3] 戚云霞.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8(18):77.

[4] 陈祥,同延安,亢欢虎,等.氮肥后移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3):450-455.

[5] 王银丽.高产麦田氮肥后移技术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方法[J].河南农业,2008(9):28.

[6] 马文丽.高产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增产机制与栽培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08(6):129-130.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冬小麦栽培技术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冬小麦的秘密
如冬小麦般耐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